使對手的才能為我所用

〖人脈案例〗

曆史上的管仲就是一個能公平對待對手的人。春秋戰國時期,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而齊桓公稱霸,依靠的是他的參謀管仲。

齊桓公,名小白,原是齊國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糾的師父。齊國的君主信公死後,各公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後剩下了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奪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幫助公子糾爭奪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齊桓公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

魯國人都以為管仲必被折磨致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桓公卻任用管仲為宰相。這連管仲也沒有想到,因為宰相具有治理全國的崇高地位,而管仲曾是桓公的對手,並且曾想殺害他。

其實,管仲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為桓公的師父鮑叔牙的推薦。鮑叔牙和管仲自小就是密友。原本是在桓公繼位後,鮑叔牙要出任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對桓公說:“如果主君隻認為當上齊君就滿足了,或許我可以勝任;如果想稱霸天下,我的才能不夠,隻有任用管仲為相,才能達到目的。管仲的才幹天下無人能比。”

鮑叔牙自己引退而力薦管仲,尤其是提拔一個該殺的敵方謀士為相,更令左右的人感到驚訝。明智的齊桓公決定公平地對待這個曾經的對手。

果然,管仲處事敏捷,判斷準確,在關鍵時刻總能迅速解決困難,掌控全局,最終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公平地對待對手,是對對手的尊重。能給對手留有餘地,也會給自己帶來益處。試想,如果齊桓公不能公平地對待管仲,而是把管仲殺害,那麽,春秋霸業局麵也許就改寫了。

麵對你的對手,不要抱有成見,應該公平地去對待你的對手。這能夠讓你從偏執中跳出來,更冷靜地看清周圍的局勢,以便更好地做出對你有利的決定,而你的公平也會給對手留下好印象,贏得對手對你的尊重。

無論對手對自己的態度怎樣,我們都應該公平地去看待他所做的事,公平地去和他競爭。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少了一個對手,就等於多了一個朋友,做起事來就會因障礙的減少而變得順利。不過化解敵意需要技巧,更需要度量。

唐太宗提拔敵營名士,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巧用敵將,不僅瓦解了對手,還能將他人之才為己所用。人才重要,善用對手的人才更重要。

唐太宗破格選用人才,並從敵人營壘中選拔出賢能“委以樞要之職”,如李世民手下的戰將中有來自敵營的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屈突通等驍將。正是由於這些良將的拚死相助,他才能奪得天下,戰勝群雄。

古往今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李世民得一魏征則安天下。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唐太宗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唐太宗。

唐太宗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魏征見了唐太宗。唐太宗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麽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唐太宗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唐太宗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李世民重用魏征,采納其諍諫,對“貞觀之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武俠小說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武功不相上下的人過招時,不管其中的一個輸得有多慘,另一個人也不會乘人之危,而是相約多少年之後再次較量。因為勝的人知道,如果自己現在把對手殺了,雖然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打過自己,可自己也失去了對手,這時候,自己就成了自己的對手,對於一個人來說,這是一件悲哀的事。而有些人隻圖一時快意,把那個與自己不分高下的對手殺了。沒有了對手的他,也沒有了以往的鬥誌和進取心。沒有了對手的日子,他開始覺得寂寞。

給對手留有餘地,是對對手的尊重,而隻有尊重自己的對手,才能夠得到對手的尊重。一般來說,與對手之間的矛盾,可能不是對方單方麵的原因,或許雙方都有責任。當事人如果能夠公平地多從自己方麵找原因,也體現了你的高尚之處,而對手對你的行為一定深表敬意。當你日後有困難,對手也不會落井下石,這在無形中拓寬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對手,也沒有絕對的對手,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理解對手的意義。隻要你能以寬容的心態,更加公平地麵對你的對手,就能得到對手的敬重和支持。

〖人脈感悟〗

對手隻是相對存在的,而不是絕對存在的。公平地對待你的對手,其實是公平地對待自己;給對手留有餘地,也同樣是給自己留條後路。換個角度看對手,說不定他可以成為你事業中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