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誰是金融巨獸

從成立的那一天起,新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就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扶持資本市場以發展工業、建立強大的聯邦政府,或是走發展農業的道路以杜絕投機行為,以及限製聯邦政

府的權力。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代表了前者,而長期與漢密爾頓對峙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則代表了後者。同樣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但由於理念不同,他們之間的爭鬥從未間斷,追隨他們的後來者圍繞這兩種理念進行的對抗也持續到了今天。可占上風的卻總是漢密爾頓那一派,所以才有了今天強大、不可一世的美國。

而美國的金融體係發展到當代,早已經演變成一種壟斷的權力體係,形成金融霸權掠奪社會大眾財富的金字塔結構。這一金融體係從美聯儲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製造了無數次金融危機,

戰爭時期的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包括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但開國元勳傑斐遜卻極力反對成立央行,他反對的理由來自於《美國憲法》。他認為憲法沒有授權聯邦政府建立國家銀行,並指出聯邦政府的權力必須下放到州政府的手中。傑斐遜與詹姆斯·麥迪遜(美國第四任總統)聯手組建了民主共和黨,極力反對並想方設法阻止漢密爾頓創辦美國央行。

漢密爾頓據理力爭,試圖說服華盛頓總統和國會,他強調,憲法授權國家政府征收稅款、借貸資金等,建立央行能夠有效地幫助政府履行那些職能。在漢密爾頓的敦促下,華盛頓總統於1791年簽字同意成立中央銀行,之後這一法律草案獲得國會批準,而中央銀行獲得授權的特許運營執照的有效期為20年,至1811年到期。到期之後,由國會決定是延長其特許運營執照的期限,還是拒絕銀行繼續營運。

美國第一個央行——美國

第一銀行在激烈的爭議聲中終於成立了。不過,華盛頓總統在簽字時專門加了注解:國家銀行的功能是為政府征收稅款和儲存聯邦基金,發行貨幣,將資金借貸給政府部門,同時為投資者提供資金來源,起到資本“血庫”的作用。這一授權無疑使聯邦政府的權力淩駕於州政府之上,因為在美國第一銀行營運期間,任何人不得授權成立其他的聯邦銀行,而地方銀行和跨州的銀行則可以由州政府授權自由成立,多少不限。

自那個時候起,美國第一銀行便開始向購買股票的投資者派發紅利。到了1811年,美國第一銀行的營運執照到期,當時正是美國第四任總統、《美國人權法》的起草者詹姆斯·麥迪遜執政第二年。由於當初麥迪遜未能成功阻止央行成立,所以他與漢密爾頓絕交。麥迪遜當上總統後,便自然是任由美國第一銀行的營運執照到期,而不再延續其經營權。

盡管美國第一銀行不再是央行了,但銀行仍然繼續營運,紅利也還在繼續派發,其間隻有一年的紅利被政府要求暫停發放。從那時開始,紅利居然派發了214年。雖然紅利的數字是不對外公布的,但據最保守估計,該銀行所派發的紅利已達到它當初擁有的720萬美元資金的上百倍。

美國第二家央行——美國第二銀行於1816年成立了。麥迪遜任命威廉·瓊斯為銀行總裁並簽署相關法律草案。但美國第二銀行始終控製在英國央行,乃至外國投資者的手裏,它的規模特別大,涵蓋了全美15%~20%的銀行貸款,占貨幣流通量的40%,卻按50%的儲備金標準發行貨幣,行為極其謹慎。而其他銀行隻按10%~25%的儲備金標準發行貨幣。當時美國的黃金和白銀儲備又捉襟見肘,貨幣流動性嚴重不足,阻礙了國家滿足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

為抵製通貨膨脹和銀行的寬鬆信貸政策,一種與金銀儲備掛鉤的金屬通貨在1836年發行了。傑克遜發布《鑄幣流通令》(Specie Circular):凡購買政府土地的買家,都必須支付金屬通貨。結果造成了巨大的金屬通貨需求量。可是,許多銀行根本沒有足夠的貨幣去換取金屬通貨。於是,大量麵臨金屬通貨短缺的銀行紛紛倒閉,引起1837年的銀行大恐慌。

在大恐慌中,全美850家銀行中有343家倒閉了,還有62家處於半倒閉的狀態。比德爾所代表的銀行機構把大恐慌和經濟衰退歸罪於傑克遜的經濟政策。比德爾得意地以為,隻要金融危機爆發,中央銀行存在的必要性就必將凸顯出來,國會勢必再一次恢複中央銀行的營運。

然而這一次,比德爾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碰到的總統不是軟柿子,最後,不但他的銀行遭到“封殺”,而且商人和農民也都憤怒地指責銀行不負責任。比德爾可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由

於美國第二銀行失去了政府這一大塊存款資金,它的經營出現了

困難。美國第二銀行在1836年經營權限到期之後轉到地方,在搖搖欲墜的狀態下硬撐了幾年。3年後,比德爾被迫下台,美國第二銀行再也無力支撐,隻好在1841年宣布倒閉。

如今,在傑克遜總統的墓碑上,我們隻能看到一句話:“我殺死了銀行!"美國第二銀行“被殺"之後,便由各個州政府授予銀行經營權,銀行回到了分散的狀態。此後70多年間,美國就再也沒有任何形式的中央銀行。

當年,比德爾利用央行製定國家財政政策這一獨特的權力,不計後果地推行緊縮貨幣政策,綁架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人為地製造了一場銀行大恐慌,目的在於重新獲得央行的經營權。可見央行的權力與地位,對於銀行家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美國第三次出現的建立中央銀行的呼聲,卻也是來自大恐慌。因為在19世紀末葉,美國的銀行陷入危機的情況越來越頻繁,造成的災難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1907年銀行大恐慌中,多家信貸銀行倒閉,廣大儲戶的損失不計其數。美國財政部總共投入3700多萬美元救市,到恐慌接近尾聲時,財政部的周轉資金僅剩500萬美元,基本上已彈盡糧絕。而紐約證券交易所因缺乏短期貸款作為營運資金,隻差15分鍾就要麵臨休市的窘境。是J.P.摩根自掏腰包帶頭融資,並召集紐約銀行家籌措資金,才避免了災難向縱深發展。不過,關於1907年銀行大恐慌,還另有一種說法:

是J.P.摩根製造並利用了大恐慌,在美國醞釀出一種情緒,使公眾相信隻要美國有央行,類似的大恐慌就不會再次發生。

兩種說法究竟孰對孰錯?還是那句話,凡事看結果。從J.P.摩根在大恐慌中所得的利益來看,後一種說法的可信度非常高。由於1907年銀行大恐慌,股市從1906年的高點下挫近50%,許多健康企業的股票價格跟著大市一起下跌。J.P.摩根卻以低價購進了相當多的股票,他撿了多少個“錢包”,也隻有他自己和上帝知道了。羅斯柴爾德家族J.P.摩根的另一大收獲,是獲得英國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的頭號代理人的地位。這裏,我們講個小故事便可以證明。J.P.摩根的生意夥伴亨利·戴維森(美聯儲的開拓者之一)於1914年8月前往英國,為J.P.摩根公司做成一筆與英國央行的交易——壟斷英國和法國的戰爭債券承銷業務。這樣一來,英國央行便成為J.P.摩根公司的“財政代理",而J.P.摩根公司也成了英國央行的“財政代理"。與此同時,J.P.摩根公司作為供應商為英國和法國投資戰爭裝備,在為兩國政府籌資和采購的活動中,J.P.摩根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J.P.摩根在歐洲獲得的特殊"待遇",當然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密不可分。

J.P.摩根最重要的收獲來自於大恐慌過後,他召集金融專家、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首領以及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納爾遜·奧爾德裏奇,於1910年11月22日在傑基爾島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此次會議唯一的目的,就是重建美國央行。

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安排如此周密的會議,還是被一位嗅覺靈敏的記者察覺了。這個記者就是著名的《福布斯》雜誌創始人——伯蒂·查爾斯·福布斯。那時的福布斯隻是某財經雜誌的編輯兼另一家報紙的專欄作家。不過,這一秘密被披露是3年後的事了,此時美國聯邦儲備係統早已投入運行,令反對這一係統的人士捶胸頓足。而這時奧爾德裏奇已經作古,J.P.摩根也已不在人世。這真可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聯邦儲備法》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出爐了,英國銀行這次終於又能滲透到美聯儲了。這才有了J.P.摩根在英國和法國獲得的利益,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中,正當人類文明和財富遭遇大毀滅之時,J.P.摩根的金融帝國卻走向了最高峰。位於華爾街23號的“摩根王國”總部,也因此在美國金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並且其巔峰期長達幾十個年頭,觸角還伸到了歐洲。

J.P.摩根為了個人利益,在製定《聯邦儲備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出賣了美國人民的利益?回顧這段曆史,中國必須特別警惕像J.P.摩根這樣的人——他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大眾利益,甚至國家利益。但願這是我們在杞人憂天。

J.P.摩根的私營銀行,摩根擔保信托(the Morgan GuarantyTrust)因此購買了大量的美聯儲股票,成為美聯儲永久性的最大股東之一。因為《聯邦儲備法》規定:擁有美聯儲股票是成為聯邦儲備係統成員的必要條件,其股票不可以公開出售、交易,或者被當成貸款抵押物,每年紅利最多可達6%。如今我們再看看,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美聯儲的利潤也創下從未有過的573億美元的曆史新高,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央行所擁有的權力和利益,無怪乎銀行家向來是為此不擇手段。

這裏我們不得不再提一句,美聯儲是私營銀行,是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因其股票不可以公開出售、交易,或者被當成貸款抵押物,所以其利潤也不必與他人分享。而臭名昭著的高盛集團也是如此。高盛自成立以來一直采用合夥製,100多年來合夥人之間為企業是否公開上市爭論不休。高盛於1999年才作出曆史性的決定,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並且隻將一小部分股權投放到市場上,公開上市的股份也隻有12%。為什麽?那就是因為它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利潤被他人盤剝。這一點進一步證明,高盛開給中資銀行的“藥方”——引進“外資戰略夥伴",是多麽別有用心,其目的就是劫掠中國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