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清華大學的曆史變遷

清華名言

要有夢想,即使遙遠。

清華大學的前身

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政府在庚子之役中戰敗,被帝國主義列強脅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和約”後,於1911年用美國自認向中國索取賠款“實屬過多”而“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辦起來的一所留美

預備學校。早期在美國通常稱它為“賠款學校”,一些校友稱它為“國恥紀念碑”。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會同學部共同管轄。外務部左丞左參議周自齊任總辦,學部員外郎範源濂和外務部候補主事唐國安為會辦,負責選派遊美留學生和籌建遊美肄業館。同年8月,清政府將在義和團失敗後荒蕪的一座皇室園林——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址,開始興建新校舍。

從1909年至1911年,遊美學務處先後選派留美生共180人。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並正式改名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正式開學。辛亥革命後,遊美學務處被撤銷,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任第一任校長。

清華學堂的學製定為八年,設高等、中等兩科,各為四年。辦學方法一切仿照美國,高等科畢業生全部資送赴美留學,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學習。為了培養合格的留美預備生,學校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重視英語訓練和體育鍛煉。當時在國內清華以“要求嚴、外語好、體育好”而聞名。

1925年,清華著手創辦大學,設立大學部,增設國學研究院。清華學校改組成包括大學部、留美預備部和國學研究院,開始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逐步向完全的綜合性大學過渡。1928年,清華學堂正式被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翌年,留美預備部和國學研究院結束。自此,清華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始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嶄露頭角,進而成為一支突起的新軍。

從1911年清華學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預備部結束,清華學校先後培養和選送留美生1099人。此外,還有留美自費生476人,特別官費生10人,各機關轉入清華的官費生60人和“袁氏後裔生”3人。他們回國後,許多人成為我國各界,特別是科學、文化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清華大學南遷,先在湖南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再遷至雲南昆明,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於1938年5月正式開學。西南聯大設有文、法、理、工和師範等五個學院,共26個係,兩個專修科和一個先修班。在校學生約3000人,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等學校。西南聯大不設校長,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和聯大秘書主任組成常務委員會,常委梅貽琦主持校務。西南聯大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精英之薈萃,群賢畢至,以教授水平高、學風校風好、愛國民主氛圍濃、進步力量強大而蜚聲中外,被人們譽為大後方的“民主堡壘”。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既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單獨設立了清華大學辦事處,由校長梅貽琦領導,負責處理有關清華的特殊事宜,如清華基金的使用。還設有清華研究院(設文科、理科、法學三個研究所共12個學部)和清華特種研究所(設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國情普查等五個研究所,隻進行專門研究,不招收研究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西南聯大結束。同年夏秋,清華大學複原回到北平清華園。清華園在北平淪陷期間,被日本侵略軍搶占,淪為日軍兵營和傷兵醫院,學校遭受了空前的洗劫,儀器設備和家具損失達90%以上,圖書損失超過半數,教學樓與實驗室也受到嚴重破壞。複原後的清華大學進行了艱苦的恢複工作。這一時期,清華大學的院係有較大增加。較之戰前,文學院增加了人類學係,理學院增加了氣象學係與心理學係,法學院增加了法律學係,工學院增加了航空工程學係、化學工程係和建築工程學係,還在原農業研究所基礎上新設了農學院,包括農藝、植物病理、昆蟲、農業化學等4個係。這樣,清華大學成為包含文、法、理、工、農五個學院共26個係的綜合大學,比戰前多了10個係。

在曆史進程中,無論是在建校初期,還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發展階段,或者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歲月,清華始終以執著的愛國精神和嚴謹的學風教育莘莘學子,不僅為祖國培養了一代代優秀學者,而且湧現出一批批民主鬥士和人民解放的先鋒。不少校友為祖國解放和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許多健在的同誌至今仍奮力工作在黨和國家以及各條戰線的負責崗位上,不停地為祖國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

1948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海澱,揭開清華曆史光輝的一頁——清華大學從此成為人民的大學。1949年1月10日,北平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代表在校正式宣布接管清華大學,曆經滄桑的清華開始了她曆史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清華大學對院係設置進行了局部調整。1949年9月,清華大學農學院分出,與北京大學及華北大學的農學院合並,成立北京農業大學。

1951年5月,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3校的航空係並入清華,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為更快地培養國家急需的專業人才,自1949年11月起,清華大學先後設立了15個專修科,到1954年7月結束。

根據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1952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進行大規模院係調整。在院係調整中,北京大學及燕京大學的工學院並入清華,清華大學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學院並入北京大學。同時,又以清華某些院係和其他院校相關係科為基礎,成立了北京航空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地質學院。院係調整後,清華大學設置機械製造、動力機械、土木工程、建築、電機工程、無線電工程和石油工程等8個係,共22個專業。不久,石油工程係又調出清華,組成北京石油學院。這次院係調整,使清華由延續27年並已形成自己特點的多院製綜合大學的體製,轉變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

1952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任命蔣南翔為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後,清華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蔣南翔校長同時任黨委書記。蔣南翔於1932年9月入清華中文係,曾任清華地下黨負責人,是“一二·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副部長、高教部長、教育部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院係調整後,他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直到1966年“**”無法行使行政職權為止,曆時14年。他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高瞻遠矚,實事求是,使清華得到迅速發展,卓有建樹。

從1955年起,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向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清華先後建立了無線電電子學、自動控製、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工程力學數學等新技術及應用理科的係和專業,並注意在這些新係內發展基礎理論學科,又在昌平區內自力更生建造了試驗原子反應堆。到1966年6月,清華大學已擁有土木建築工程、水利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動力機械、農業機械、冶金、電機工程、無線電電子學、自動控製、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工程力學數學等12個係,共40個專業。新清華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強**師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一大批知名學者、教授因院係調整調離清華後,迅速建立起一支奮發向上、埋頭苦幹、新老結合、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到1966年,全校共有教師2150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26人。

這一時期,清華堅持“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培養目標;積極貫徹“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方針;在教學上堅持“少而精”"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倡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結合實際“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提出“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口號,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達到萬人規模(本科的學製為五年和六年),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在科學研究方麵,也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華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密雲水庫的設計,屏蔽實驗原子反應堆的建造,核燃料後處理工藝和我國高校中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學計算機的研製等重大科研項目,並在參加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以及建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築設計和國防電子學研究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清華大學主要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紅色工程師搖籃"。

隨著教學和科研的發展,清華校園向東擴展,原校園東側的京張鐵路路段向東遷移,並在新擴大的東區建造了教學主樓,工物館和精密儀器大樓,以及東區學生宿舍和生活配套設施,校園麵貌大為改觀。清華大學在前進中交織著曲折與教訓。“**”在清華造成極大的動亂,蔣南翔校長和廣大幹部、教師受到嚴重迫害,教學、科研和學校各項工作遭到全麵破壞。

自1966年夏清華停止招生後,於1970年下半年開始招生。學製三年,實行群眾推薦、所在單位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辦法,畢業後回原地原單位工作。從1970~1976年招收了六屆“工農兵學員”共16995人,其中學製為一年的以老工人為主的進修班學員2131人。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又以“階級鬥爭”為主課,違背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但絕大多數畢業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得到提高,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為國家作出了貢獻。這期間,學校係的設置作了調整,設有機械製造、電力工程、水利工程、建築工程、電子工程、工程力學、工程化學、工程物理、工業自動化、精密儀器等係。還以原汽車專業和機械廠為基礎辦了汽車廠,停辦後,汽車專業並到機械係。無線電電子學係遷往四川,成立綿陽分校,水利係師生到三門峽“開門辦學”。

此外,為了學“朝農”,還在北京大興區農場辦起了農村分校,招收青年農民學員。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決定撤回綿陽分校,撤銷水利係三門峽基地及大興農村分校。“文革”期間,為了在校內大辦工廠,違反辦學規律,教職工人數急速膨脹,畸形發展,總人數由6013人發展到最高峰時的9517人,淨增3504人。在那一段日子裏,廣大教職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努力工作,許多同誌利用一切機會,力圖使學校工作能符合教育規律,少受損失。如對文化程度低的學生集中補習文化基礎課,恢複基礎課教研組,恢複實驗室工作,抓教師隊伍,給“文革”中留校的800多名新教師補數學、物理、外語等基礎課,開辦了固體物理、激光、物質結構和催化四個研究班。廣大教師雖身處逆境,仍克服困難頂著各種壓力,開展學術研究。如電機工程專家高景德,從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寫出了在理論上有創見的專著《串聯電容引起的電動機自激》,為江西、青海、山西等地電力係統和石油化係統解決了若幹重要技術問題。其他如黃河泥沙、130係列計算機、高樂鈉燈等的科學技術研究亦在“文革”前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正是由於廣大教師不懈的努力,才使“四人幫”對清華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

十年動亂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進行,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整頓、恢複、發展、提高的新階段。經過整頓和恢複,1978年春經全國統考招收的第一批大學生入學,本科學製為五年。學校及時實行了工作重點轉移,積極貫徹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指導方針,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發展需要,開始了全麵的教育改革。在新的形勢下,學校逐步明確了“一個根本(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兩個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三方麵結合(實行教學、科研、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三結合)"的指導思想和“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科學研究與學術水平,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學校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這一時期,學校的係科設置和結構進一步作了調整,新建了一批高技術新興學科專業,同時對原有的傳統係科和專業進行了適當調整、更新和改造。先後建立了經濟管理學院(設經濟係、管理工程係、管理信息係統係、國際貿易與金融係)、理學院(設應用數學係、現代應用物理係、化學係、生物科學與技術係),增設文科三個係(社會科學係、中國語言文學係、外語係),還新建了環境工程係、材料科學與工程係和城市規劃係,使工科類的係增至17個,並將其中原有的建築係與新建的城市規劃係擴建成建築學院。此外,還建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

1978年後,按照“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發展戰略,清華大學完成了由多科性工業大學到以工科為主的多學科綜合大學的轉變。形成了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後以及工程技術繼續教育的多類型、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係。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航天航空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地球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美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以及生物信息與係統生物學、醫學係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等院係。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醫學、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清華小百科

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製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6個學院,56個係,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曆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