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美國海軍學院名人榜——裏科弗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波蘭移民到美國

裏科弗是波蘭裔猶太人,1900年1月27日,生於波蘭華沙北部的一個偏僻村莊馬庫夫。1906年,他隨做裁縫的父母移民美國,定居芝加哥。由於家境貧寒,裏科弗從小學到中學都是通過半工半讀完成的。

18歲那年,裏科弗完成了高中學業,卻無力支付大學的費用。後來,在一位參議員的推薦下,裏科弗得以進入著名的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學習。大學4年,裏科弗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和體育活動中。裏科弗取得工程學士學位,被授予少尉軍銜之後,主動要求到西海岸的水麵艦艇部隊任職。

5個月後,好學的裏科弗又提出到海軍研究生院繼續深造的申請,很快便獲得批準。進入海軍研究生院僅一年,裏科弗又因成績突出而被選送到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進一步深造,並獲得該校電氣工程碩士學位。其後,裏科弗在美海軍曆任戰列艦輪機長、掃雷艦艦長和潛艇艇長。

1939年,裏科弗調入海軍艦船局,同年夏天,一位擁有博士頭銜的美國海軍軍官羅斯·岡恩向海軍部遞交了一份關於研製核動力潛艇的報告。然而,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仍普遍偏低,加之不久美國也卷入二戰,因此這項計劃被擱淺。

二戰結束後,岡恩等人再次為核潛艇運用多方奔走,引起了高度重視。1946年初,美國海軍派遣了一個由5名優秀技術軍官組成的小組,前往核研究中心——田納西州橡樹嶺學習核技術,已獲得海軍上校軍

銜的裏科弗聞聽這一消息後非常興奮,在他的艱苦努力下,終於獲得了這個小組的負責權。

變成核工程專家

在橡樹嶺的日子裏,裏科弗對核動力技術完全著了迷。每當遇到難題,他總是虛心地向各方麵的專家請教;並與小組其他成員琢磨檢驗每一個研究項目,精心核算成千上萬個數據。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很短的時間裏,裏科弗就從一個技術軍官變成一位核工程專家。

1948年5月1日,在裏科弗上校的積極申請下,艦船局上級設立了核動力部,但是也就是設立了部門而已,並沒有獲得實際的支持。裏科弗四處遊說,陳述將核技術與潛艇相結合的種種好處,美國最高決策當局作出了建造核潛艇的決定,裏科弗被任命為國家原子能委員會和海軍船舶局兩個核動力機構的主管,同時兼任核潛艇工程的總工程師。

裏科弗著手核動力潛艇建造之始,即為核潛艇發展確定了正確的設計方向——要在較小的空間內設計安裝全新的核反應堆。利用核裂變產生熱量驅動蒸汽輪機發電,使潛艇能在水下長時間高速航行。

為了以防萬一,核潛艇的建造基地放在了荒無人煙的內華達沙漠中。核潛艇的最關鍵裝置是核反應堆,裏科弗最後選定的是由通用電氣公司承建的**金屬冷卻式大型核動力裝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裏科弗堅持對反應堆的每個部件都進行抗高熱、抗震動試驗。同時,他還大膽決定:建造兩套與陸地實驗室相同的反應堆直接裝入潛艇機艙中,同步進行試驗。出於模擬核潛艇真實作戰環境的需要,裏科弗還特地設計建造了長約16米、直徑1米的縮小比例潛艇,讓其經受深水炸彈等爆炸破壞的檢驗。

“鸚鵡螺”順利下水

1952年6月14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格羅頓造船廠,舉行了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的龍骨鋪設儀式。

這艘潛艇以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的名著《海底兩萬裏》中的夢幻潛艇命名,1953年,裏科弗晉升為海軍少將,同年6月25日,核反應堆開始滿功率試驗,持續工作24小時後,在場的工程專家都認為,所獲數據足以證明該裝置已達到要求,要求停止試驗進行全麵檢查。但裏科弗堅決不同意,下令繼續試驗,他堅持整個試驗必須完全符合潛艇水下橫渡大西洋滿功率的要求。

當試驗運行到60小時,人們發現某些儀表已不能正常顯示讀數,接著一台循環水泵發出尖叫,幾小時後,主冷凝器的管壁出現破損,蒸汽壓力劇降。這時負責承建的西屋電器公司代表建議停止試驗,就連原子能委員會海軍反應堆部的權威人士也主張停止試驗,但裏科弗卻堅持不下達停試命令。直到操縱室海圖上的標誌點從美國抵達愛爾蘭後,裏科弗才下達了停止命令。核反應堆停止運行並冷卻後,有關專家對其進行了全麵檢查。結果非常令人驚喜:沒有發現任何致命性的損傷,這標誌著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已具備橫渡大西洋的能力。

1954年1月21日清晨,在一片歡呼聲中,“鸚鵡螺”號核潛艇緩緩向水中滑去。經過努力,“鸚鵡螺”號在這年底全部竣工。該艦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150米。艇長97.5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則達4040噸;配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下潛深度為200米,潛航時最高航速達20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海裏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

“鸚鵡螺”號與當時的常規動力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用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製裝配起來,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螺”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呐,可以自由探路,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它是當時最先進的水下兵器。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麵上航行有何差別,它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

核潛艇的巨大優勢

自1954年1月21日下水至1957年4月,經過三年多的試驗航行,“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僅更換了一個反應堆活性區,僅消耗了幾千克鈾。航程達到62526海裏。而常規潛艇要是以同樣速度航行同樣的距離,將會消耗大約8000噸燃油,“鸚鵡螺”號核潛艇單獨試驗成功後,裏科弗又向海軍決策當局建議:由它與幾艘常規動力潛艇一起,參加反潛對抗演習。

演習中,“鸚鵡螺”號核潛艇再次顯示出其特有的優點,1955年7—8月份,在“鸚鵡螺”號首次進行的作戰演習中,它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包括一艘反潛航母在內的反潛編隊,在這次對抗演習中,“鸚鵡螺”號共“擊沉”了7艘“敵艦”。隨後在北約所組織的名為“反擊”的演習中,受到“鸚鵡螺”號攻擊的水麵艦艇數量達到1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艦I艘以及驅逐艦9艘,其餘的4艘為油輪與貨輪。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麵,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

據美國統計,“鸚鵡螺”號在曆次演習中一共遭受了5000餘次攻擊。據保守估計,若是常規動力潛艇,它將被擊沉300次,而“鸚鵡螺”號僅為3次,“鸚鵡螺”號展示了核潛艇確實具有無堅不摧的作戰能力。

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餘千米,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至此,很多人以為,核潛艇發展到這個地步,完全可以批量建造並交付部隊使用了。不過,裏科弗並沒有輕率地作出決斷,而是再次要求“鸚鵡螺”號核潛艇進行一次北冰洋水下航行與探險,他認為隻有從北冰洋冰層下通過,才有資格勝任其他各種海域的航行。1957年8月,“鸚鵡螺"號核潛艇正式接受了探索北極的任務。

“鸚鵡螺”號核潛艇從北大西洋的格陵蘭出發。經過11天的潛航,當它浮出水麵時,已到了北極冰蓋的邊緣,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象的壯舉。此後,1958年6月,“鸚鵡螺”號再次實施了它的北極航行,闖出了一條冰下航線。之後,美國宣布以後將不在製造常規動力潛艇。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裏科弗與核潛艇

裏科弗很不擅長和領導打交道,他頑固、暴躁,甚至有些自高自大、冷酷無情,被稱之為“幾分鍾就能把身邊的人得罪光”的人。他藐視常規軍艦,所以傳統保守的海軍的將軍們並不喜歡他,甚至一心想把他趕出海軍,但倔強的裏科弗堅決不退役,並牢牢霸占美海軍核動力艦艇權威位置,因此美海軍高層內部戲稱他為:“老賊”。

在長期的猶豫之後(並在公眾的壓力下),在1959年,裏科弗被晉升為海軍中將。肯尼迪總統上台後,宣布繼續延長他的服役期限。實際上到1973年,裏科弗才被晉升為海軍上將,但裏科弗雖然早到了退休年齡,卻堅決不退役,後來美國總統幹脆宣布他可以無限期服役。1982年,81歲高齡的裏科弗才退役。

為了和核動力潛艇配套,裏科弗在任期間,和當時的海軍部長阿利·艾伯特·伯克一起全力打造一支全核動艦隊,包括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班布裏奇"號核動力驅逐領艦。但終於因為太貴了,美國海軍也隻建成了一支這樣的艦隊。裏科弗主持了美國海軍在80年代以前的所有核動力潛艇的建造,最後一個得意之作是18艘專門用於攜載並發射“三叉戟”彈道導彈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有一件事情能說明裏科弗的人緣:1964年由原子能委員會授予裏科弗“費米”獎。根據國會對在前一年把該獎金授予奧本海默的反應,原子能委員會像小孩樞氣似的硬把該獎金的現金額整整扣去一半,結果,裏科弗隻得到25000美元。

1982年,接近耄耋年齡的裏科弗海軍上將訪問中國,受到胡耀邦總書記的接見,但他要求參觀核潛艇的請求被拒絕。在離開中國之前,他不無遺憾地說:“世界上的核潛艇我幾乎都看過,獨缺中國。我多麽希望他們能理解我的心情啊!真不理解,為什麽看一看中國的核潛艇就這麽難?”

裏科弗在海軍進入核潛艇時代後,他堅持親自考核、選拔每一名核潛艇艇長,他的許多考題至今已經在中國人中廣為流傳,隻是很多人以為是美國商人的手段而已。例如他會對考生說:“如果你和一群人一同搭載飛機,遇到事故僅有一個降落傘包,你能說服別人把降落傘給你麽?”然後考生自信滿滿地說:“能!”結果門一開,進來幾個人,裏科弗對考生說:“好吧,你現在開始說服吧!"

後來的美國總統,當時也是渴望成為核潛艇軍官的卡特,也遭遇到了這位冷酷無情的將軍的詢問:“你的成績是多少?”“海軍軍官學院,第60名。”卡特似乎意識到回答得不甚妥當,又補充了一句:“全年級820人。”自以為能得到讚賞的卡特沒想到又被追問了一句:“你覺得你自己盡力了麽?”“是的……”卡特猶豫了一下,又改口說,“不,還沒有。”裏科弗立刻嚴厲訓斥道:“為什麽不盡力?”——這句話後來也成為卡特競選口號。

裏科弗於1986年7月逝世。他一生好學不倦,勤奮寫作,涉獵範圍較廣,主要著作有《教育與自由》、《美國國民教育的失敗》等,因此他也被認為是一名教育家,他的母校——安納波利斯的海軍軍官學校工程係大樓被命名“裏科弗樓”。

核潛艇的先驅——“鸚鵡螺”號

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使用經驗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潛艇可以在水麵下持續航行的時間。潛艇在水麵下操作的時間受到電池蓄電量的嚴重限製,即使以最低的速率航行,也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浮出水麵進行充電。在充電的過程當中潛艇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另外一個限製是潛艇上的電池能夠發揮的最大航速以及持續的時間,尤其是水麵下的最大航行速率遠低於水麵上的速率,若是要追隨高速航行的船艦時,潛艇必須浮出海麵以柴油引擎輸出動力,才能夠勉強追上航行速率較慢的快速船艦,可是這樣一來,潛艇就失去海水對它保護以及作戰上的優勢。因此,為了擴大潛艇的戰術價值,大幅提高海麵下持續操作時間,研發替代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海軍研製和建造的。1946年,以海曼·喬治·裏科弗(Hyman G. Rickover)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使用的壓水反應堆。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印度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麵上航行有何差別,“鸚鵡螺”號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麵,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

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餘千米,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象的壯舉。之後,美國宣布以後將不再製造常規動力潛艇。

核潛艇之父:美國將軍1957年撼人心魄的講話大多數人了解美國海軍上將裏科弗,可能是作為“核潛艇之父”;對他的了解也是源自鸚鵡螺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對能源問題在1957年有過一個講話,這個講話確確實實是撼人心魄:特別是考慮到這是1957年,全世界能源供應不僅沒有問題,而且也預見不到任何問題。但裏科弗作為一位工程技術人員,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文明和以前文明不同,建立在不可再生資源的基礎上”。

他在講話中呼籲,人們要為下一代考慮,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消耗。

不用說,他這些呼籲都落了空,這方麵他唯一做到的事情,就是在自己專業範圍內,推動了美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核能化。不過,盡管在講話中沒有提,裏科弗作為工程技術出身的,應該知道核潛艇雖然使用不依賴石油,但是其建造需要石油,核燃料鈾礦的開采運輸需要石油,潛艇裏很多材料或是直接(例如密封件和絕緣件)或是間接(例如鋼鐵和其他金屬)需要石油。

他的這篇講話在國外研究能源的圈子內很是有名。

核潛艇的發展

早期的核潛艇均以魚雷作為武器。以後由於導彈的發展,出現攜帶導彈的核潛艇。核潛艇安上導彈之後,便出現了兩種類型:一類是近程導彈和魚雷為主要武器的攻擊型核潛艇;另一類是以中遠程彈道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又稱戰略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於攻擊敵水麵艦艇和潛艇,同時還可擔負護航及各種偵察任務。彈道導彈核潛艇則是戰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導彈核潛艇則以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導彈發射場。

彈道導彈潛艇是用艇載核導彈對敵方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備核襲擊的潛艇。它大多是核動力的,主要武器是潛對地導彈,並裝備有自衛用魚雷。彈道導彈潛艇與陸基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共同構成目前核軍事國在核威懾與核打擊力量的三大支柱,並且是其中隱蔽性最強、打擊突然性最大的一種。

潛對地導彈分彈道式和巡航式兩類。美國從1947年開始研製“天獅星”型潛對地巡航導彈,1951年在潛艇上發射成功,1955年正式裝備潛艇部隊,第一批戰略導彈潛艇由此誕生。蘇聯於1955年9月首次用潛艇在水麵發射一枚由陸基戰術導彈改裝的彈道導彈。1960年7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首次水下發射“北極星”A1潛地彈道導彈,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美國核潛艇

“鸚鵡螺”號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舉行鋪設龍骨的儀式。1953年3月30日美國當地時間11時17分,陸上模擬堆熱中子反應堆達到了臨界狀態,也就是說,反應堆內部的鏈式反應開始了。6月25日,核動力裝置達到了滿功率,並完成了持續4天4夜的滿功率運轉試驗,標誌著這艘核潛艇已經具備了以不間斷的全速橫渡大西洋的能力。

1954年1月21日,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經過努力,“鸚鵡螺”號在這年底全部竣工。它艇長97.5米,排水量2800噸,當時的造價為5500萬美元,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150米。從理論上講,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連續航行50天、航程3萬海裏而無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還裝備了自導魚雷。

“氈魚”級

在“鸚鵡螺”和“海狼”等試驗型核潛艇之後,美國攻擊核潛艇共發展了六

代。"鯤魚"級為第一代,首艇1955年開工,1959年服役,共建造4艘,是美國海軍首次批量生產的核潛艇。該級艇長81.5米,寬7.6米,水下排水量2861噸,采用S3W/S4W核反應堆和2座蒸汽渦輪機,雙軸,功率6600馬力,水下最大航速19節,最大潛深200米,人員編製83—97人,艏6艉2共8具魚雷發射管。

“鰹魚”級

“鰹魚”級屬於第二代,在1956—1961年間共建造了5艘。該級艇是世界上首級采用水滴形殼體的核潛艇,大大提高了水下航速。該級艇長76.7米,寬9.6米,水下排水量3513噸,最大潛深200米,采用1座S5W核反應堆和2台蒸汽輪機,單軸,最大功率1.5萬馬力,水下最高航速30節,該級艇為以後的高航速核潛艇提供了實踐經驗。此外,該級艇第一次加裝了圍殼舵,並采用單、雙殼體結合的結構。武器為6具魚雷發射管,發射MK48魚雷。

“長尾鯊”級核潛艇

“長尾鯊”級屬於第三代,1959—1967年間共建造12艘,該級艇長84.9米,寬9.6米,水下排水量4300噸,動力裝置與“鰹魚”級相同,單軸,水下最高航速30節,人員編製127人。該級艇首次采用了HY-80高強度鋼,使其最大潛深增至300米。在推進係統方麵,它首次采用了主、輔和應急三套裝置。其魚雷發射管減至4具,並由艏部移到中部,以使艏部擁有更多的空間容納水聲設備。

“鱘魚”級

“鱘魚”級是第四代,1963—1975年共建造37艘。該級艇長92.1米,寬9.7米,水下排水量4960噸,動力裝置與“長尾鯊”級相同,水下最大航速30節,極限潛深可達500米,人員編製107人。該級艇圍殼結構進行了加強,圍殼舵可轉動90度,可以在北冰洋冰層下活動。艇上裝有4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捕鯨叉"反艦導彈、“薩布洛克"反潛導彈和MK48魚雷,電子/水聲裝備有AN/BQQ2多用途綜合聲呐、AN/BQS8水下導航聲呐、MK117魚雷射擊指揮係統、慣性導航設備和“奧米加”導航設備等。

進入1970年,美國海軍在核潛艇的“安靜”和“高速”兩個方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由此形成了“科普斯科姆”級和著名的“洛杉磯”級兩個級別。前者隻建造了一艘,是美國核潛艇“安靜化”的試驗艇。該艇長113.3

米,寬9.7米,水下排水量6480噸,水下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480米。為了大幅度降低噪聲,艇上隻裝有1座S5WA壓水堆,並且用渦輪電力推進代替了蒸汽渦輪機,這使其航速較低,但安靜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洛杉磯”級

“洛杉磯”(Los Angeles-SSN)級是美國第五代攻擊型核潛艇,也是美國攻擊核潛艇的中堅力量。在保持高航速的同時廣泛應用了各種降噪措施。例如,該級艇放棄了核動力裝置最大的噪聲源——主循環泵,而采用了具有自然循環冷卻能力的S6G反應堆,對減速齒輪箱和輔機也運用了減震/隔震技術。該級首艇“洛杉磯”號1972年2月開工,1976年11月建成服役;直到1996年3月,該級最後一艘“夏延”號才服役,建造時間長達20餘年,共建造62艘,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核潛艇。

“洛杉磯”級長109.7米,寬10.1米,吃水9.9米,水上排水量6080噸,水下排水量6930噸,水下航速35節以上,最大潛深450米,人員編製133人,從SSN751起結構與前麵的艇有所不同,加裝了消聲瓦,同時以首水平舵代替了圍殼舵。該級艇裝備了上世紀70、80年代以來發展的大量新型裝備,其AN/BQQ5綜合聲呐集成了多種聲呐,作用距離高達100海裏。它還裝備有完善的電子/水聲對抗設備、衛星/慣性導航係統、甚高頻/甚低頻接收機和拖曳通信天線。它的武器係統也很齊全,艦體中部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捕鯨叉”反艦導彈和MK48重型魚雷。從第32艘“普羅維登斯”號開始,該級艇在首部壓載艙裝備了12具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可以說,“洛杉磯”級具有全麵的反潛、反艦和對陸作戰能力,攻擊俄羅斯核潛艇、為美國航母編隊護航和打擊陸上目標是它的主要使命。

“海狼”級

隨著俄羅斯核潛艇技術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其噪聲的大幅下降和潛深的持續增加,美國越來越有危機感。從80年代開始,美國著手進行第六代攻擊核潛艇“海狼”(Seawolf-SSN)級的開發工作。該級首艇“海狼”號於1989年10月25日開工,1997年7月19日服役。

由於造價過於昂貴,加之前蘇聯解體,美國海軍戰略改變,所以“海狼”級僅建造了3艘;綜合性能大大領先於任何一級攻擊核潛艇,所以被譽為“21世紀的核潛艇”。

該級艇長99.37米,寬12.9米,水麵航行時吃水10.94米,水上排水量7460噸,水下排水量9150噸,水下最大航速35節,最大潛深600米,全艇編製133人,其中12名軍官。其動力裝置為1座通用電氣公司S6W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功率38.8MW,約52000馬力,單軸,泵噴推進器。

它首次采用了X型艇艉和泵噴推進方式,因而機動性高、安靜性好。其艇殼采用高強度的HY100鋼,可以在冰層下安全活動。

艇上武器強大,艇艏有8具660MM大口徑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捕鯨叉”反艦導彈和MK48-ADCAP型魚雷。“海狼”級電子、水聲設備功能強大。作戰指揮為AN/BSY-2係統,它采用分布式計算機係統、聲學係統、控製係統和電子/水聲對抗係統,將探測、識別、跟蹤、分析、傳遞、決策、執行等多項功能融為一體,通過數據總線相連,核心為UYK-44計算機。聲呐主要為ANBQQ5D主/被動綜合聲呐,TB-16被動拖曳聲呐、TB-23細線基陣拖曳聲呐、被動保角陣聲呐、探雷聲呐等。可以說,“海狼”級的作戰能力使任何一級核潛艇隻能是望其項背。

在“海狼”級停建之後,美國海軍開始發展更適合其冷戰後戰略需求,也更便宜的新一代核潛艇“弗吉尼亞”(Virginia-SSN)級,又稱為“百人隊長”級。

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

美國和前蘇聯是兩個超級核大國,奉行的是“三位一體”全麵發展的核戰略,由戰略核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搶速度,美國甚至等不到專門設計一級戰略核潛艇,它將正在船台上建造的“蠍子”號攻擊核潛艇從指揮台圍殼後麵中間插入了一段39.6米長的分段,並在其中安排了16枚“北極星”戰略導彈及其指控係統。1959年,這艘被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的戰略核潛艇終於如期服役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作為美國第一級戰略核潛艇,“華盛頓”級共建造了5艘,它長116.3米,寬10.1米,水下排水量6700噸,在艇艏部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上可攜帶16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射程為1200海裏。

拉斐特級戰略核潛艇

1963年,第三代戰略核潛艇“拉斐特”級開始服役,總共建造31艘。該級艇長129.5米,寬10.1米,水下排水量8250噸,裝1座S5W反應堆,功率1.5萬馬力,水下航速30節,最大潛深300米。該級最初裝備“北極星”型彈道導彈;從1967年開始改裝“海神”彈道導彈,該彈裝有10-14個分導彈頭,射程4600海裏,圓偏差概率為540米。

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1974年,美國開工建造第四代,也是最先進的一代戰略核潛艇——“俄亥俄”(Ohio-SSBN/SSGN)級,首艇“俄亥俄”號於1981年11月正式服役,到1997年9月,該級艇完成了全部18艘的建造計劃。“俄亥俄”級長

170.7米,寬12.8米,水下排水量18750噸,最大潛深300米,最大航速25節,裝1座S8G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功率約60000馬力。它的艇體中部采用雙層殼體,其餘占全艇長60%的部分采用單殼體,裝備了AN/BQQ5聲呐等十餘部水聲、電子設備。尤其是憑借著極低頻通訊係統,它在水下300米處也可接到岸台信號。該級前8艘攜帶24枚“三叉戟I”彈道導彈,從第9艘“田納西”號開始裝載24枚“三叉戟Ⅱ”彈道導彈。該彈射程12000千米,攜帶12枚分導彈頭,一種為10萬噸當量W76-MK4型,另一種為47.5萬噸當量W76-MK5型,圓偏差概率為90米。

“俄亥俄”級之後,美國再沒有發展戰略核潛艇,看來“俄亥俄”級已經完全能夠滿足需要。

俄亥俄級(OHIO)彈道導彈核潛艇由美國研製:名稱型號:“俄亥俄”級(Ohio Class);研製單位: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Corporation);造價:平均每艘造價20多億美元。美國海軍的這18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分屬美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指揮。8艘屬於駐紮在班戈海軍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序列,其中4艘正在改裝為攜帶“戰斧”式巡航導彈、可進行特種作戰的攻擊型核潛艇。

俄國核潛艇

俄國核潛艇部隊,比美國的核動力潛艇要晚,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在冷戰中對抗美國海軍核動力潛艇,前蘇聯才開始設計建造核動力潛艇,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屬於前蘇聯第一代攻擊核潛艇是“N”級核潛艇。“N”級於1955年開工設計,1958年開始服役,是蘇聯海軍首批核潛艇,共建造13艘。從這些標準可以看出,它大致和美國第三代核潛艇水平相當。比美國第一代“ 魚”級和第二代“鰹魚”級要先進得多。1970年4月,一艘“N”級核潛艇於英國海域進行演習時,失事沉沒。

1965—1990年,前蘇聯又建造了第二代核潛艇——“V”級,“V”級共三種型號。“V-I”型共建成了17艘,該級長94米、寬10.5米、吃水7.3米,排水量4300噸(水麵)/530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2座PW型核反應堆,2台蒸氣渦輪機,單軸,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6節(水麵)/32節(水下)。武器有6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53型線導魚雷、SS-N-14反潛反艦兩用導彈(射程46KM)、導彈可以在水下20—40米發射,而且該級核潛艇還可以推帶核深水炸彈。

“V-Ⅱ”型於1972—1975年建成,該級長98.5米、寬10米、吃水6.75米,排水量4600噸(水麵)/568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1座核反應堆,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6節(水麵)/31節(水下)。武器有8具533魚雷發射管。

“V-Ⅲ”型共建成了24艘,1978—1990年建成,該級長107米、寬10.6米、吃水7米,排水量5800噸(水麵)/6000噸(水下)、最大潛深600米,動力裝置為2座PW型反應堆。單軸。功率3萬馬力、最大航速18節(水麵)/30節(水下)。武器有除6具魚雷發射管外、還可以發射SS-N-15、SS-N-16反潛/反艦兩用導彈。SS-N-21遠程巡航導彈。它也是前蘇聯第一種使用拖曳聲呐天線的潛艇。

而第三代核潛艇“A”級(又稱“阿爾法”級)於1970—1983年建造,共有37艘。潛艇長81.5米、寬9.5米、吃水7.5米,排水量2800噸(水麵)/3700噸(水下),動力裝置采用2台170MW型壓水堆。單軸,功率5萬馬力,最大航速20節(水麵)/43-45節(水下),最大潛深700米,人員為40人。武器有6具533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SS-N-15及53型魚雷。可以攜帶20枚魚雷及40枚水雷。同時A級最有名的是它是世界上航速最快、下潛深度最深的潛艇,而且人員最少。小巧的外形使它具有可以在狹窄水域作戰的能力。繼第三代核潛艇之後。前蘇聯於1978年建成了第四代“O”級(奧斯卡)。“O-I”型共有2艘。

1980年下水,1982年開始服役。1985年一1993年“0-Ⅱ”級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生產。該級寬18.2米,動力裝置采用2座200MW壓水堆和2台汽輪機。雙軸雙槳,功率7.5萬馬力,最大航速30節(O-I型)/28節(O-Ⅱ型),最大潛深500米,武器有40度傾斜布置的24具能發射SS-N-19艦對

艦導彈及533、650魚雷發射管各4具。使用SS-N-15、SS-N-16型核反潛導彈,並可裝備SS-N-21巡航對地導彈。

在“0”級之後,前蘇聯服役了“阿庫拉"級、“麥克”級、“塞拉”級三種高性能核潛艇,顯示了前蘇聯不俗的潛艇製造能力。

“鯊魚”級(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它是前蘇聯第四代核潛艇。1985年服役。長110米、寬14米、吃水10.4米。排水量7500噸(水麵)/9100噸(水下),動力裝置采用2座200MW型壓水堆及2台汽輪機,單軸雙槳,

功率4.76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水下),最大潛深400米。武器有能發射533、650魚雷發射管各4具。它還可以發射SS-N-15、SS-N-16反潛導彈及SS-N-21巡航導彈。

塞拉級(簡稱S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首艇於1984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遲至1993年才交付部隊,共建造6艘。該級艇共有2型均由“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建造的。該級艇雖然被定為多用途攻擊潛艇,但其最主要的任務則是消滅敵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當然塞拉級也能勝任摧毀敵方水麵艦艇、攻擊陸上戰略目標等多種任務。該艇令人驚愕的地方是可以達到600米的潛深,令幾乎所有的魚雷都束手無策。S-I型艇最大武器裝載量為30枚,一般可裝12枚65型魚雷和20枚53型魚雷,或SS-N-15、SS-N-16反潛導彈,SS-N-21對地巡航導彈。如果裝載導彈的話則必須相應減少魚雷的數量。其執行布雷任務時,最多一次可攜帶各型水雷60枚。S-Ⅱ型艇的武器裝載量增加到40枚,除了能發射I型艇的所有武器外,據說還能發射SA-N-6式防空導彈。由於是鈦合金耐壓殼,該艇造價及維護十分昂貴,故僅僅製造6艘。

M級為西方給該級艇起的Mike級(中文音譯為“麥克”級)叫法的簡稱。其實該級艇在前蘇聯國內稱為685型或“魚翅”級,也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該級艇十分著名,在設計建造時采用了10多項新技

術,建成服役後表現出色,其中一艘艇被前蘇聯政府授予"共青團員"的稱號。其實M級艇真正的成名在於這艘“共青團員”號的沉沒,知道這個名字的人比聽過M級的人要多。M級共有2艘,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機械製造企業代號為402造船廠建造,首艇於1978年4月22日正式開工,1983年5月下水,1984年8月至1988年7月間進行了海試,1988年9月13,服役。該艇可以攜帶40餘枚魚雷,還可以攜帶SS-N-15、SS-N-16反潛導彈,SS-N-21巡航導彈。

而前蘇聯的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H”級開始建造於1958年,1962年開始服役。武器為HI型攜帶16枚“薩克”SS-N-4型彈道導彈(這種導彈有很大缺陷。隻能在水麵發射)。上世紀60—70年代為了提高“H”級的生存能力,對其進行了改進,使用SS-N-5型彈道導彈共3枚/每艘(H-Ⅱ型)、SS-N-8彈道導彈(H-Ⅲ型)。

印度“殲敵者”號

雙軸功率5萬馬力,最大航速18節(水麵)/25節(水下),最大潛深400米。攜帶12具“增程索弗萊”SS-N-8型彈道導彈及533魚雷發射管6具。於1975年停建。從1974—1981年前蘇聯又對“D”級進行了改裝,發展了“D-Ⅱ”和“D-Ⅲ”型,攜帶16具導彈發射器,並因此兩種改進型都比“D”級要大一些,“D-Ⅲ”型攜帶SS-N-23型彈道導彈(二級**火箭,1型為3個分彈頭,2型為單彈頭,3型7個分彈頭,單彈頭為45萬噸TNT當量,多彈頭20萬噸TNT當量/每個)。

第四代彈道導彈“台風”級於1978年開始建造,1984年9月正式服役,共建2艘。長171.5米、寬24.6米、吃水15米,排水量18500噸(水麵)/26500噸(水下),動力裝置采用2座PW330—360MW型核反應堆及2台蒸汽渦輪機,雙軸,功率8萬馬力,最大航速27節(水麵),最大潛深1000米,采用綜合聲呐,衛星GPS導航和無線電導航係統,靜電陀螺慣導係統等。

武器有533、650魚雷發射管各2具外,還攜帶20枚SS-N-20型潛地彈道導彈(固體火箭,射程4500海裏,偏差大約為650米,7—9枚分導式熱核彈頭,每枚20萬噸級)。是世界最大的潛艇。

前蘇聯潛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安靜性不如美國核潛艇,而安靜性是潛艇生存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前蘇聯還生產了幾種專門裝備巡航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如可發射SS-N-12“沙道克”導彈的“E”級、發射SS-N-7導彈的“C”級、發射SS-N-9導彈的“P”級等等。前蘇聯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成為前蘇聯核潛艇的繼承人。

印度核潛艇

印度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殲敵者”號2009年7月26日正式下水。印度總理辛格等政府官員當天參加了印度海軍在孟加拉灣基地舉行的核潛艇下水儀式。該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造價29億美元,可配備最大射程為700多千米的K—15型彈道導彈。這艘潛艇將進行為期兩年的試航,於2011年正式服役。印度海軍目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準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美國海軍學院小百科

美國海軍學院學員的最低品德標準是“學員榮譽準則”,即不說謊、不欺騙、不偷盜。此項準則由各個“連榮譽代表”組成的“旅榮譽委員會”負責解釋與執行。違反者通常是開除。但校方對學員品德的實際要求比這些內容多。學員所受到的言傳身教,要求必須他們認識到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