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發達國家軍事學院的教育體係

美國海軍學院創建於18世紀中葉,它有160多年的曆史,其軍事教育曆史比較長,形成了比較完善、各具特色的培養教育體係。

1.以“精英人才”、“領導者”為培養目標一方麵,嚴格控製指揮軍官學曆教育規模,確保人才培養精英化。美國、韓國等國家的軍隊,將生長軍官集中在一所學校進行精心培養。如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每年畢業學員隻占海軍每年補充新進軍官數量的一小部分,比例雖然不高,但卻個個是精英,美海軍半數以上的將軍和除兩任以外的曆任海軍作戰部長均為該校畢業學員。

另一方麵,高度重視軍官領導力的錘煉,確保人才培養精英化。發達國家職業軍事院校普遍認為,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領導力”的高低。

美國西點軍校、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和各級任職培訓學校都把為軍隊和國家培養“未來的領導者"作為辦學宗旨的核心,充分體現了美國軍事教育的“精英教

育”特色。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的目標是“正在為明天和下一個千年培養出類拔萃的領導人物”。

美軍打贏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防部長在談到獲勝的原因時說,美軍高超的軍事領導藝術是“迅速取勝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國皇家陸、海、空三軍軍官學院的目標都是培養未來的軍事領導者,學院的校訓是“為成為領導者而服役”。

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學院的三年製班級中,領導能力訓練是所有學員的必修科目,領導能力的培養貫穿於三年學習與訓練的全過程。德軍的初級職業軍事教育也以培養集領導者、訓導員和教練員於一身的優秀職業軍人為目標。

西方發達國家軍隊把指揮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於領導者,而不僅僅是軍官,這是一種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以培養“人才”或“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對於教育者來說,它具有強大的“牽引”作用,確立了人才培養的高標準;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則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提升了受教育者實現自身價值的期望,能夠有力促進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

2.培養規格是高標準、大投入

首先,在選拔培養對象上做到了“高起點”。在世界發達國家,學生要進入軍官學校學習,必須通過嚴格的競爭考試才能入學。如美國安那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招生製度十分嚴格,采取了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招生方式。其中,85%~90%為高中生,由總統、副總統、參眾兩院議員等“資格人士"推薦;10%~15%為優秀士兵、軍人遺屬和榮譽勳章獲得者的子弟,由部隊主官推薦。

為保證質量,每推薦一人,必須同時推薦9名候選人,以供選擇。所有被推薦的學員必須是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入學考試成績高於一般大學的要求。

同時對學生的健康狀況和活動能力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良好的生源質量,保證了軍官學校的大學基本教育與地方名牌大學處於同一水平,從源頭上保證了初級軍事指揮人才的培養質量。

其次,在培養過程中實現了“淘汰製”。

西方發達國家軍隊院校的淘汰機製十分完善,淘汰十分嚴格。如在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學員進入學校實屬不易,而入校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畢業生更不容易。新生入學後,要進行6—8周的軍訓,訓練要求高、強度大,並有一定的淘汰率,有時可達15%。

成為正式學員後,每學期進行成績評定,成績不合格者將隨時被淘汰。

學習四年後如果不符合畢業條件,仍將作退學處理。軍校的領導者認為:實行淘汰製可以激發學員刻苦學習、奮發上進的精神和榮譽感,把確實不宜留在軍隊的人淘汰掉,有利於軍隊的質量建設。

正是這種嚴格的選拔機製和高達25%—30%的淘汰率,使美國安那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畢業的每個學員都成了軍中的精英。

再次,在教育投入上體現了“力度大”。人才培養規格的“高標準”必然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美、英、法、德、韓等發達國家在軍事院校建設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較大,為軍事院校創造出比地方重點院校更優越的教學、生活條件。如,韓國海軍軍官學校師生比達到了1:1,每年僅招收200名新生,每個教學班約15人左右,每個學員在4年學習期間有3次近海航行和1次遠洋航行機會。

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年辦學經費超過3億美元,圖書館可通過互聯網與國內外11000個圖書館保持聯係。世界發達國家軍事教育的經驗證明,精英人才的培養質量離不開軍事教育的“大投入”,沒有“大投入”就沒有“高產出”。

3.培養途徑是社會化、合作化

世界發達國家初級軍事指揮人才培養途徑主要是“社會化”,普遍采用依托國民教育培養生長軍官的做法,由國防部軍事教育機構和地方教育機構,按照高等軍事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培養軍官一體化原則共同組織。這些國家依托國民高等教育培養海軍生長軍官的比例都比較高,一般在30%—80%之間。

不同國家采取的依托方式不盡相同,如,美國有70%左右的初級軍官在地方院校完成學曆教育;英國有三分之一的生長軍官在地方大學接受訓練;俄羅斯海軍對醫務、法律、社會科學、人文以及某些工程技術專業采取“3+2”方式“依托培養”,即前三年在地方大學學習普通科學,後兩年在軍事院校或地方大學軍事專業院係學習軍事專業。

這些國家軍隊認為,依托地方高等教育培養生長軍官,不僅是初級軍官來源多樣性、軍官群體知識結構多元化的需要,也是保持軍官學曆教育院校辦學的開放性、獲取軍隊和社會辦學力量投入、保持較高辦學水平的需要。

4.培養模式采取“分段式”、“通專化”

發達國家對生長軍官的培養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分階段長學製”模式。俄軍生長軍官培養從蘇聯時期起,走過了一條從“軍事專才——指技結合——新型通才”的道路。蘇聯解體後,俄軍調整初級院校的培訓體係,一方麵將軍事指揮與工程技術學校合並,把一部分工程技術學校改為指揮學校;另一方麵大幅度增加指揮學校的專業技術含量,開設了軍事與技術結合、文理工交叉的課程,培養科學文化基礎紮實的軍事“通才”。

從1995年起,實行國家統一的教育標準,將原來的四年和五年學製分別改為五年和六年,分“不完全高等教育、基本高等教育和完全高等教育”3個階段,對生長軍官實施係統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軍事專業教育。

其中,“不完全高等教育”階段為大學第一、二年級,主要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基本高等教育”階段為大學第三、四年級,主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專業學習,獲得學士學位;在此之後,進行“完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時間1-2年,主要進行軍事專業的針對性教育,重點掌握與未來崗位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種是以美軍為代表的“大學後專業加工”模式。

比如,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學員完成寬口徑的四年大學本科教育、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後,根據第一任職崗位的需要,被派往海軍各兵種學校繼續學習,接受擔任初級軍官職務的專業訓練,為期3—15個月不等。兵種學校開設有各種專業訓練班,通過短期職業訓練使學員掌握獨立工作能力。

第三種是以德軍為代表的“先專後通”模式。德軍的“先專後通”別有特點,軍官在任排長、連長之前,全部是軍事專業教育,不搞學曆教育。優秀的士兵先入軍校學幾個月,出來當班長。班長再進校幾個月,回來當排長。到了連這一級,如果想繼續在部隊服役,就要簽12年以上合同,送到軍隊辦的兩所大學學習科學文化,主修的專業完全由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退役後的打算來決定,一般與軍事職業沒有多大關係,學員在校不穿軍裝,畢業時發國家文憑,不打算在部隊幹的,就不安排學曆教育。

5.人才成長過程是“階梯式”、“多崗製”

為了不斷提高指揮軍官的領導能力和專業水平,各國都按照軍官職業教育連續性原則,建立了“階梯式”逐級培訓體製,幾乎所有外國軍隊都製定了軍官晉升和接受培訓的嚴格規定,繼續教育體係與軍官職業發展相一致,與軍官生長、任職和晉升環環相扣,緊密銜接,貫穿軍官的整個職業生涯。俄、美、英、法、德、日等國軍隊均建立了初、中、高三級軍官晉升培訓體製,在任命新職和晉升之前,必須經過院校和訓練機構培訓。

除了嚴格執行“階梯式”逐級培訓體製外,世界發達國家軍隊還普遍堅持指揮軍官崗位輪換製度。這些國家認為,實行軍官輪換製度,有利於開闊軍官的視野,擴大知識麵,增加閱曆,達到全麵鍛煉能力的目的。

德軍要求各級軍官在部隊、院校、機關工作的時間各占服役時間的三分之一,並明確規定,總參謀部軍官,每隔2—3年,調動一次工作,一般軍官輪換時間為3年。法軍對晉升的要求十分嚴格,如晉升上校,晉升者在任少校至中校軍官期間,必須在部隊或機關某一部門擔任2年主官。

美國海軍學院小百科

美國海軍學院僅是軍官教育的第一步。學員在畢業授銜後的整個服役期間內會不斷地接受理論的與實際的專修科技方麵的課程,在教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上的要求就比主修非科技方麵的課程高得多,但不要求學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