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隆德大學名人榜——赫爾曼德與菲爾茲獎

隆德名言

撒謊是萬惡之首。

拉爾斯·瓦爾特·赫爾曼德(1931年1月24日一),瑞典數學家,涉及的研究領域很廣,尤其在現代線性偏微分方程有突出貢獻。他於1962年獲菲爾茲獎,1988年獲沃爾夫獎。他的著作《線性偏微分算子分析》被認為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赫爾曼德於1955年在隆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起任該校教授直到1996年退休。

菲爾茲獎

赫爾曼德所編著的《線性偏微分算子分析》是研究“線性偏微分算子”方麵的著作。

赫爾曼德於1955年在隆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在隆德大學任教多年,直至1996年退休。其間他曾經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等地任教和進行研究。

1987年—1990年間,他曾任國際數學聯盟副主席。1936年開始頒發的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教育家J.C.菲爾茲(Fields)的姓氏命名的,中文全名:約翰·查爾斯·菲爾茲。

菲爾茨獎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由於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因此也有人將菲爾茨獎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強烈地主張數學發展應是國際性的,他對於數學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對於促進北美洲數學的發展都抱有獨特的見解並滿腔熱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使北美洲數學迅速發展並趕上歐洲,他第一個在加拿大推進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籌備並主持了1924年在多倫多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在歐洲之外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

正是這次大會使他過分勞累,從此健康狀況再也沒有好轉。但這次大會對於促進北美的數學發展和數學家之間的國際交流,確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他得知這次大會的經費有結餘時,他就萌發了把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國際數學獎的念頭。

他為此積極奔走於歐美各國,謀求廣泛支持,並打算於1932年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九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親自提出建議。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會開幕他就去世了。菲爾茲在去世前立下了遺囑,他把自己留下的遺產加到上述剩餘經費中,由多倫多大學數學係轉交給第九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立即接受了這一建議。

菲爾茲本來要求獎金不要以個人、國家或機構來命名,而用“國際獎金”的名義。但是,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數學家們為了讚許和緬懷菲爾茲的遠見卓識、組織才能和他為促進數學事業的國際交流所表現出的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一致同意將該獎命名為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獎勵年輕人,隻授予40歲以下的數學家,即授予那些能對未來數學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菲爾茲獎第一位華人獲得者是邱成桐。菲爾茲獎是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美元的獎金。獎章的正麵是阿基米德的浮雕頭像。就獎金數目來說與諾貝爾獎獎金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為什麽在人們的心目中,它的地位竟如此崇高呢?

正如20世紀著名數學家外爾,對1954年兩位獲獎者的評介:他們“所達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從未見過這樣的明星在數學天空中燦爛升起”,“數學界為你們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菲爾茲獎對青年數學家來說是世界上最高的國際數學獎。

菲爾茲獎的授獎儀式,都在每次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式上隆重舉行,先由執委會主席(即評委會主席)宣布獲獎名單,接著由東道國的重要人物(當地市長、所在國科學院院長甚至國王、總統)或評委會主席或眾望所歸的著名數學家授予獎章和獎金。最後由一些權威數學家分別、逐一簡要評價得獎人的主要數學成就。

菲爾茲獎的設立背景

一年一度令世人矚目的諾貝爾獎中,隻設有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五個類別(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竟然沒有數學這個科學之“王”的份額,使得數學這個重要學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評價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先後樹起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一個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持評定的,在四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菲爾茲獎;另一個是由沃爾夫基金會設立的,一年一度的沃爾夫數學獎。

這兩個數學大獎的權威性、國際性,以及所享有的榮譽都不亞於諾貝爾獎,因此被世人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的發展

第一次菲爾茲獎頒發於1936年,而後每4年一次。當時並沒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連許多數學專業的大學生也未必知道這個獎,科學雜誌也不報道獲獎者及其業績。

然而30年以後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每次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召開,從國際上權威性的數學雜誌到一般性的數學刊物,都爭相報道獲獎人物。菲爾茲獎的聲譽不斷提高,終於被人們確認:對於青年人來說,菲爾茲獎是國際上最高的數學獎。

菲爾茲獎章的設計獎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羅伯特·泰特·麥肯齊設計。正麵有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右側頭像。在頭像旁刻上希臘文"APXIMH△OY∑”,意思為“阿基米德的(頭像)"。又刻上作者名字縮寫RTM,和設計年份的羅馬數字MCNXXXⅢ(1933年,第二個M字以N代替),還有一句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UNDOQUE POTIRI",意為“超越他的心靈,掌握世界”,出自羅馬詩人馬爾庫斯·馬尼利烏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學》(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句中“suum”(他的)原文作“tuum”(你的)。

獎章背麵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為“聚集自全球的數學家,為了傑出著作頒發(獎項)"。背景為阿基米德的球體嵌進圓柱體內。

頒獎典禮上的事

(1)1966年亞曆山大·格羅滕迪克抵製於莫斯科舉行的他的菲爾茲獎典頒獎禮,以抗議蘇聯在東歐的軍事行動。

(2)1978年格列戈裏·亞曆山德羅維奇·馬爾古利斯受到蘇聯政府的限製,不能前往溫哥華領獎。雅克·蒂茨代他領獎,並致辭:我很遺憾馬爾古利斯缺席這屆大會,相信很多人也一樣。我隻從他的工作認識他,然而從這城市的象征意義來看,我的確有理由希望最終可以會見這位我最尊敬和仰慕的數學家。

(3)本來在1982年於波蘭華沙舉行的大會,因為政局不穩定要延遲一年舉行。得獎名單於那年較早時的國際數學聯盟第九屆會議宣布,1983年華沙大會頒發。

(4)1998年,安德魯·懷爾斯由菲爾茲獎委員會主席尤裏·馬寧頒發第一個國際數學聯盟銀獎,以表揚他證明費馬大定理。

(5)2006年因證明龐加萊猜想獲得菲爾茲獎的格裏戈裏·佩雷爾曼拒絕領獎,並且缺席大會。

菲爾茲獎的趣聞

1.同財大氣粗的諾貝爾獎相比,菲爾茲獎顯得未免有些寒酸,菲爾茲獎與諾貝爾獎的差別絕不僅在於獎金的多少。數學界中有一個流傳頗廣的傳言,說是諾貝爾與當時瑞典著名數學家米塔格·萊夫勒(Mitag-Leffler)因為爭奪某一女子而失和,為防止萊夫勒獲取自己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故意將被譽為“科學的皇後”的數學排斥於諾貝爾獎之外。據說與萊夫勒保有“持久的友誼”的菲爾茲設立“菲爾茲獎”的一部分意圖就是為好友伸張正義,為數學家設立一個與諾貝爾獎對立的獎。

2.關於菲爾茲獎和諾貝爾獎的另一個有趣比較是在年齡方麵。雖然納什絕對是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但作為數學家,他從未獲過菲爾茲茨獎。從1936年設立之日起,菲爾茲獎對於獲獎者的要求中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所有得主年齡不超過40歲。而盡管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年齡從未作過規定,迄今為止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年齡在40歲以下。因此,數學界又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你是一個很想獲大獎的年輕數學家嗎?如果到了40歲還沒有拿到菲爾茲獎,不如轉行學經濟學,爭取拿諾貝爾獎吧!

3.格裏戈裏·佩雷爾曼拒絕領獎。2006年8月22日,在西班牙馬德裏,當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3000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麵前頒發菲爾茲獎章時,獲獎者格裏戈裏·佩雷爾曼在巨大的榮譽麵前缺席了。

格裏戈裏·佩雷爾曼,這名40歲的俄羅斯聖彼得堡數學奇人並不是第一次拒絕榮譽和獎項。1995年,他拒絕斯坦福大學等一批美國著名學府的邀請。1996年,他拒絕接受歐洲數學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數學家獎。

“我想他是一個非傳統的人。他很討厭被卷入各種浮華和偶像崇拜。”哈佛大學的Arthur Jaffe說。除了拒絕學術榮譽,佩雷爾曼似乎對金錢也不感興趣。

關於菲爾茲

J.C.菲爾茲1863年5月14日生於加拿大渥太華。曾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大學教授。他11歲喪父,18歲喪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爾茲17歲進入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24歲時在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26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學習和工作,1902年回國後執教於多倫多大學。

J.C.菲爾茲於1907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他還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蘇聯科學院等許多科學團體的成員。

德隆大學小百科

2011年9月21日,瑞典隆德大學可持續設計年度會議“城市水源與城市形態”舉行,北京大學建築學院院士,首席設計師俞孔堅教授出席並發表了題為“中國城市水源問題應對策略"的演講。

“水資源遍布全球,卻又寶貴稀缺;水使人獲得基本的養分供給,卻又能給人們帶來致命災害;浪費水資源向來被人反對。”上述觀點及其他想法在熱烈的討論中激**,會議上,安德森·約翰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來自英國的克裏斯汀·威爾頓主持了會議,他說: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水的獲取,管理和分配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