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難題不僅要有魄力,還要有策略
換思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多少年來解決不了的大難題,解決起來,光有格局和魄力是不夠的。畢竟,解決這樣的難題,風險很大。意識形態上的禁忌、根深蒂固的習慣性思維,都不是那麽容易突破的。稍有不慎,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很可能要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曆史經驗證明,解決難題不僅要有魄力,還要有策略。
高拱和他的好朋友張居正聯手解決和韃靼相持百年的戰爭狀態這個棘手的大難題,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這個時候,國家最高政治中樞除了高拱和張居正,還有首相李春芳,他很知趣,掛個名而已;趙貞吉和高拱的矛盾處於膠著狀態,正要卷鋪蓋走人;另外一位是新入閣的殷士儋,剛到新的工作崗位,還處於熟悉情況階段。對北方戰和問題,是由高拱主導、張居正襄助的。
高拱有膽識、魄力,很直率,沒有城府;運用策略方麵,張居正是有長處的。他們現在需要考慮的是,既要實現戰略目標,又不傷害到自己——不被戴上漢奸、賣國賊的帽子。
那麽,高拱和張居正運用了什麽策略呢?
首先是步驟上先易後難,讓幹部群眾看到“實惠”。具體體現在:第一步,就事論事,談判以叛逃“王孫”交換被中國通緝的漢奸趙全等人。
趙全是漢人,熟悉中國北方風土人情。他帶一批人叛逃到北虜以後,為俺答出謀劃策、擔任向導,搞得中國很被動。不僅如此,趙全還建議俺答建國,有朝一日說不定可以入主中原!這一招是非常厲害的,帝國對這個漢奸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倘若利用這個機會把趙全等漢奸交換回來,不僅可以除掉一大禍患,而且有了這個成果,就可以向幹部群眾表明和韃靼談判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反對派的阻力。
俺答對趙全等漢奸倚為臂膀,讓他乖乖交出來不那麽容易。不過,除了交換“王孫”這個條件,還有更大的**,他也隻好忍痛割愛了。
就這樣,沒有浪費多少工夫,多年來一直想緝獲而不得的趙全等人被押解到京。高拱親自審問,掌握了不少韃靼方麵的第一手情報,然後才予以正法。此事一時在京城引起極大轟動,那些反對收留把漢那吉以及反對和韃靼談判的勢力噤口不言了。
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實惠”,反對勢力沒有了口實,緊接著就轉入了第二步,結束百餘年的戰爭狀態,達成和平。
具體操作上,就是讓俺答請求“封貢、互市”,這也是**俺答交出趙全等人的主要砝碼。
所謂“封貢”,從字麵上理解就是北虜表示歸順大明帝國並請求給予封號,並向中央納貢。所謂“互市”,就是開邊貿。
高拱指派的談判代表在和俺答的代表談判時,要他們向中國提出這個請求,並保證中央主要領導將設法促成此事。
時機選擇在處決趙全等漢奸以後,俺答通過正式的“外交”渠道,向中國提出這樣的請求。
表麵上看,這應該是好事啊!但是當時大部分幹部群眾都不這麽認為。
先說“封貢”。兩個交戰國,戰敗方才會請求歸順。現在北虜不僅沒有戰敗,而是在戰爭中一直占上風,他們為什麽要請求“封貢”呢?結論隻有一個,敵人的陰謀!實質上是逼迫我國簽訂城下之盟!他們還在宋史上找到了例證,力言不可!
再說“互市”。在當時主流意識中,同意“互市”就是不戰而降,就是拿中國的物資武裝敵人,即所謂“資敵”。
因此,誰同意“封貢、互市”,那漢奸、賣國賊的帽子就算戴定了!
這個時候,就更需要策略。
高拱和張居正的策略是:發揚民主,投票表決!
領導一個人決策可能會有政治風險的時候,不妨“發揚民主”一把,隻要掌控得當,照樣可以實現領導心目中的既定目標。
於是由兵部主持,召集各部部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和“議員”們開會,發揚民主,投票表決。此次表決,包括兩項內容:同意還是反對“封貢”,同意還是反對“互市”。表決結果是:對兩項都同意的22票,都反對的17票,5票隻同意“封貢”,不讚成“互市”。
相信投票前,高拱和張居正分別做了些工作,可是結果還是不理想。尤其是,兵部部長本人和副部長就是反對派,所以他打的報告含糊其詞。
此事,非得大老板親口說出來才好!張居正一看“走群眾路線”不太順利,又給高拱出主意說。
幾天以後,是經筵的時間,等講課結束,高拱、張居正拉上首相李春芳向大老板隆慶皇帝陳述“封貢”和“互市”的好處。
“那就實行吧!”大老板說。
要的就是這句話啊!高拱、張居正舒了口氣。
反對派一聽此事是皇帝決斷的,再反對也就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了,你總不能說,皇帝是賣國賊吧?
總算冒險闖關成功!
前前後後,這件事折騰了半年,從高拱複出後8個月開始到第二年春天結束,此前,陳以勤已經辭職還鄉;其間,趙貞吉卷鋪蓋走人,殷士儋補充入閣;此後兩個月,李春芳乖乖下台。
這件突發性事件的處理,意義重大而深遠!從此,基本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韃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向的局麵。自此以後,韃虜之患特別是最強大的俺答部落的侵擾之患,基本上解除了。
直到清朝末期的魏源還感慨,此舉不僅對明朝,“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民到今受其賜”。
這是高拱在他的“金石之交”張居正的襄助下,以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得當的策略幹成的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