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帝王也以食為天

抹什麽茶/文

大巫巫子/繪

皇帝平時都吃些什麽呢?這可真是一個令吃貨心動的問題!

如果你成為皇帝,要啥有啥,你是不是天天都把喜茶肯德基網紅蛋糕擺滿整張桌子呢?

可惜呀,你想的這些東西,古代都沒有。那麽,皇帝在過去到底都吃得好不好呢?這就不得不翻開曆史書,穿越回古代一探究竟了。

咱們先回顧得遠一點,看看周朝天子都吃些啥,畢竟周朝作為“禮”的開端,肯定特別講究排場和規矩。

周天子的夥食在《周禮》和《禮記》中都有著詳細的記載,傳說老周家光是廚房員工就有兩千多人。謔,兩千多號服務員專門服務一位,果然相當有排場了!

這兩千人都有著各自的分工,有人專門負責燒柴鼓風,有人專門負責盯著水是不是燒幹了,有人專門在一旁等水燒幹了趕緊往裏頭添水,還有捕魚達人,甚至還有專門醃鹹菜的崗位,看來那時候的公務員工作強度不大,福利較好,強烈建議報考。

特別注重禮數的周朝,天子進餐要有九個大鼎,但吃的也不是什麽珍貴的食物,也就是牛肉、羊肉、乳豬等尋常肉食,畢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大口吃肉,真的已經很滿足了。

不過,光吃肉不膩嗎?而且周天子天天坐著不動,小心脂肪肝啊!“食醫”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營養學家,專門為天子量身定做食物噠。

當然,周天子的食物聽起來沒那麽好吃也正常,畢竟咱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許多食材,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中國的對外飲食文化交流,大多是在漢朝的時候才開始的。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原的桃、李、杏、梨、薑、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同時,也從西域引進了石榴、芝麻、葡萄、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茴香、芹菜、扁豆等食材,可以說讓中原的食譜煥然一新。

據說漢靈帝帶著自己的大臣和妃子天天吃西域美食,據《續漢書·五行誌》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而且那時候羊肉串已經進入漢人的食譜,沒準漢靈帝也和我們一樣在深夜擼過串呢!

漢代傳入的西域食物經由魏晉南北朝,發展到唐代,已經廣受老百姓們的喜愛,據說唐太宗還親自監製過葡萄酒的釀造過程。

最重要的是,胡床的普及,讓人們不需要再跪著吃飯,這對中國飲食的影響之大,恐怕也就不必我多言了吧,否則咱們現在還跟古人一樣跪著吃飯嘞!

明清時期的吃食差別不大,咱們重點聊聊清朝。

如果你注意過各種奇葩小店裏旁征博引的美食來曆,你就會發現,清朝的乾隆康熙這爺倆可能方向感不太好,經常迷路,然後就“無意之間”發現各種好吃的。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作為皇帝中的“巡幸”愛好者,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是沒吃過什麽好吃的嗎?怎麽看到點啥就“讚不絕口”啊?是不是在宮裏夥食太差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幸請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詢問他對於宮廷禦膳的看法,他清了清嗓子總結道:

這段對於禦膳的評價可以說是相當精準了,不信可以看看清朝皇帝們的畫像,基本上一個個都瘦骨嶙峋,當然,皇帝們業務繁忙是一方麵,但吃得不好肯定也是重要原因。

根據記載,每天到了飯點前後,皇帝就主動下令,讓禦膳房傳膳,太監接旨後不必跑去禦膳房傳令,隻要一個接一個靠喊聲傳令即可,禦膳房太監們聽到呼喚,就派人將各種早就準備好的菜肴、主食和湯羹等迅速端上飯桌。

其實這個時候的飯菜可能早就已經涼了,但皇帝也不能直接吃,要讓手下的一個太監先分別嚐嚐每道菜,這稱作“嚐膳”,目的是防止有人下毒。

那麽,禦膳房端上來的,具體都是些什麽飯菜呢?

打開食譜,我們看到的是:口菇肥雞、黃燜羊肉、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炸春卷……

等一等,怎麽都是家常菜啊,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種特別高大上的菜肴啊,感覺還不如現在老百姓家的年夜飯呢。

在物流發達的今天,咱們的年夜飯沒準還能上個澳洲龍蝦啥的,比什麽肥雞肥羊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

不過這也不能怪禦廚,畢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安全”而不是“好吃”,做什麽菜、做多少菜、一道菜怎麽做,都是有規定的,哪怕是天下第一的廚子也沒法在這麽多限製中做出令人滿意的菜,更何況所有的菜大多提前做好,一直小火煨著,早就過了最佳食用期限了,那味道,想必確實好不到哪裏去。

至於皇帝一天要“消耗”掉多少食材呢?

光是豬肉就有幾十斤,此外一頓飯要消耗雞鴨十餘隻,數量遠遠超過一個正常人的需求,但是根據溥儀回憶,他並不會吃禦膳房端上來的這些菜肴,基本都是吃妃子送來的小灶,那麽禦膳房的那些菜怎麽辦?隻能倒垃圾桶了唄。

所以說,皇帝的食譜看似眼花繚亂,實際上真不比咱們現在飯桌上的好吃,而且皇帝想吃點美食總受到各種限製,手底下的人一方麵防著皇上吃到什麽不易提供的美食,一方麵又用各種山珍海味供著,每樣菜皇帝最多隻能吃個幾口,幾乎沒有什麽快樂可言啊。

所以你瞧,皇帝吃得真不咋的,還不自在,最關鍵的是,那時候又沒辣條,又沒肥宅快樂水,你皇帝憑啥跟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