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唐玄宗的強迫症

李隆基

金牛座 奇葩王者007號 唐朝

(685年-762年)

前半生主要敵人都是女人

包括武則天、韋後、太平公主、

安定公主、上官婉兒

後半生沉迷女色,因楊玉環誤國

和楊玉環吵架

將她遣送回家,之後反悔

送了兩百車吃穿到楊家

想挽回

結果楊家以為聖上

是徹底拋棄了楊玉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上麵這幾句,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描述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是該詩最有人氣的金句,數千年流傳至今,讀者無不拍手稱讚。但如果這首詩的男主角李隆基泉下有知,瞧見這幾句詩,隻怕會立刻坐起來,命令道:“來人!宣白樂天(白居易,字樂天),給朕把《長恨歌》好好修改了!”

為什麽要改呢?

因為隆基·李·玄宗·明皇,除了開元盛世之主、安史亂世的造成者、睿宗天賜皇子、至德皇帝的父親、梨園廠牌的主人、《霓裳羽衣曲》等金曲的製作人、書法CLUB的組織者和鑒定者、賜予李白龍羹的皇帝這些頭銜,還有一個,重度強迫症患者!

人生前期的李隆基挺辛酸的。小時候他住在宮裏,因為排行老三,大家喊他“李三公子”,但李隆基偏要給自己另起了個昵稱“阿瞞”——曆史上另外一個昵稱“阿瞞”的是曹操,李隆基以為這樣會引起宮裏人的注意,哪知道大家對他的表演視而不見——因為那陣子武則天當政,權力都落在武家人手裏,李姓皇族並沒有太多實權。武則天甚至展開了“燕啄皇孫”肅清行動,重用酷吏,通過屈打成招的手段,逼迫受害者承認莫須有的罪行。(“請君入甕”中的甕,便是其中一種酷刑,拿一個大甕放在炭火上,誰不肯招認,就把他放在大甕裏烤。)李姓直係皇族,到李隆基小時候,已經隻剩下三叔李顯,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兩個光杆司令了。

所以李隆基小時候不得寵,甚至連被重視也談不上。直到7歲那年,在一次非常重要且隆重的祭祀中,金吾大將軍武懿宗怒斥侍從,被李隆基瞪了回去:“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護衛!”說完揚長而去。

武則天知道了這件事,暗歎孫子不得了,這才開始寵愛他。

但武則天這個人,是有自己的原則的,狠起來對自己都殘酷無情(把自己的女兒掐死)。所以武則天雖然寵愛李隆基,但沒過幾年,就把李隆基的親生母親和嫡母都秘密殺害了,到現在都沒找到屍骨。

李隆基肯定恨呀,心裏在呐喊:“這是我李家天下!不是你武家天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李隆基忍辱負重到20歲,跟著姑姑太平公主,叔叔李睿站起來一聲喊,把奶奶武則天拉下馬了。

李隆基助叔叔李睿坐上皇位,以為江山就此回到李氏集團手中。沒料到啊,嬸嬸韋皇後和堂妹安樂公主,居然都想學武則天做女皇,把持起朝政,為所欲為。

李隆基沒辦法,又開始忍辱負重,忍到25歲,和姑姑太平站起來第二聲喊,把叔叔拉下馬。

這回他學乖了,扶持自個爹地做皇帝。

哈哈,終於OK了吧?

NO!爹地無能,朝政由姑姑太平把持。

李隆基又開始忍,忍到28歲,這會兒不找盟友了,自己一個人站起來喊第三聲:“老子就是獨狼!”把姑姑拉下馬,也不相信他人了,誰坐皇帝都不如自己做皇帝來得可靠。都說忍字頭上一把刀,李隆基這刀卻沒砍到自己,全砍到敵身上,刀刀精準致命。

他坐上皇位了,江山牢牢抓在自個手中。可這江山,卻是個沒有元氣的江山——吏治混亂、腐敗普遍。

於是做皇帝頭些年,李隆基還得繼續辛苦,首先是在朝廷裏提拔賢能人。如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等。中年李隆基有個優點,就是提拔人才知道與時俱進,根據當時的朝廷需求來選擇。

一開始,李隆基提拔的是姚崇。這人向李隆基提了“十事要說”(大致就是別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諫臣、別讓皇族、外戚和宦官專權等),李隆基說:“OK,朕全部照辦。”國家漸漸走上正軌。這時候,李隆基就打算“依法治國”了,把搞小圈子,結黨營私的姚崇彈劾下去,選了耿直的宋璟主事……諸如此類。漸漸地,大唐走上了開元之治的鼎盛。不僅國家GDP到達巔峰,還全麵和諧發展,人民生活富足,綜合素質都非常高,“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上掉了錢沒人黑的,都交警察叔叔歸還失主。晚上大家睡覺都不關家門,因為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小偷!

大唐秩序向上發展,李隆基辛苦半生,總算可以長鬆一口氣了。

現在穩定咯,也不用那麽操心了,李隆基這個做皇帝的,該做什麽呢?

當然是好好享受啦!

這一享受啊,他那些強迫症的毛病就都出來了。

李隆基喜歡書法,自己也寫得一手好字。“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李隆基寫字的特點是:秀美、工整、字跡清晰。

三大特點強迫症就占了兩條。

李隆基的書法名篇《鶺鴒頌》,後人這樣評價:“結構精謹。”也是沒誰了。

除了愛好書法,李隆基還喜歡音樂。他會彈琵琶、打羯鼓,是大唐第一作曲人,像《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等等,都是他寫的。他當了皇帝後,在皇宮裏開了教坊“梨園”,專門培養演員和歌手,自己親自坐鎮點評教授帶學員。如果放到今天,絕對是各大音樂選秀節目最重量級的導師!

據說,梨園弟子們一起合奏時,無論多少人,多少種樂器,多少聲音。隻要有人稍微出了一點點差錯,李隆基都會立即察覺,馬上糾正。必須糾正,不糾正心裏難受死!

這不由讓人想起早前自三國流傳下來的典故,叫“曲有誤,周郎顧”。說是周瑜也是個熱愛音樂的強迫症,隻要誰彈錯了音節,他必須回頭,就跟習慣性動作似的。

後來“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有些年輕的女性粉周瑜,想引起周瑜的注意,但又不能無緣無故跑上去扇他一個巴掌說“你以為錢就可以收買一切嗎”,也不能隔著十萬八千裏一個滑步誤跌入周瑜懷中然後三百六十度旋轉,所以隻能通過彈錯曲子引起周瑜的注意。

想讓周瑜多回一下頭,多看一下他的盛世美顏,就頻頻彈錯。周瑜走得好好的,聽見一個音,本能回頭。糾正完,頭剛轉回來,又聽見錯一個音。哎呀,腦袋,腦袋怎麽不受控製地轉回去……然後這錯音就跟《野蜂飛舞》似的,周瑜這個回頭頻率都快到模糊了。

“哎呀,脖子要掉了。本都督要死了,女人你真的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此情此景,想想都覺得鬼畜。

設想一下,李隆基的梨園裏,也有這樣的心機琵琶女,時時彈錯弦,引起李隆基的注意。皇帝站起來,糾正錯誤,坐下去,聽見彈錯,再站起來……如此循環往複。但貌似是沒有的,因為霸道總裁獨寵小嬌妻的劇本,李隆基前期演給武惠妃,之後稍微有一點點演給梅妃,然後全給了楊玉環。

李隆基的強迫症,除了表現在寫字和音樂上,還表現在“改名”上。這也是他最嚴重的症狀。

最先開始是給人改,拿自個兒子先做實驗。

兒子:“爸爸我們是做錯了什麽嗎?”

李隆基:“沒有噠,兒子。父皇隻是單純犯病而已。”

卷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玄宗開元七年

三月,甲午,太子嗣謙更名鴻;徙郯王嗣直為慶王,更名潭;陝王嗣昇為忠王,更名浚;鄫王嗣真為棣王,更名洽;鄂王嗣初更名涓;鄄王嗣玄為榮王,更名滉。又立子涺為光王,濰為儀王,汙為穎王,澤為永王,清為壽王,洄為延王,沭為盛王,溢為濟王。

統一改為從“水”。

卷二百一十四·唐紀三十·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庚午,更皇子名:鴻曰瑛,潭曰琮,浚曰璵,洽曰琰,涓曰瑤,滉曰琬,涺曰琚,淮曰璲,沄曰璬,澤曰璘,清曰瑁,洄曰玢,沭曰琦,溢曰環,沔曰理,泚曰玼,漼曰珪,澄曰珙,潓曰瑱,漎曰璿,滔曰璥。

從“水”改為統一從“玉”。

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璵為太子。

九月,太子更名紹。

天寶二年,辛卯,太子更名亨。

通過這些史書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沒有哪個兒子沒被李隆基改過名。其中光太子一人,就叫過李嗣昇、李浚、李璵、李紹、李亨。

太子:“父皇,兒臣知道您管辦身份證,可也不能讓兒子動不動就去拍超醜的身份證照啊!兒臣微服私訪時,一掏七八個身份證,警察還以為我是搞電信詐騙的呢!”

有傳說,李隆基第一次把兒子的名字都改成水字旁,是因為正逢蝗災,要水滅。後來想起來唐朝皇族五行屬土,要不得水,就也改過去。也有說這改名的強迫症是李家上上輩遺傳下來的。李治(李隆基爺爺)生孩子,起名必須兩兩一組,嚴格對仗,不然渾身不舒服。例如李忠和李孝,所謂忠孝。李賢和李哲,所謂賢哲。李上金和李下玉,是為金玉。李旭輪和李令月,是為日月。

不僅自己心裏爽,還讓孩子們那一輩學習對仗從繈褓抓起。

(李治唯一沒對仗的兒子叫李弘,名的意思是“太上老君轉世的救世主”,雖封為太子,卻沒有做皇帝的命,早早去世。有人說李弘屬於被名字“壓死了”,但也有不少說法是武則天的鳩酒毒死了他。)

反正自李治和武則天那輩起,就熱衷改名。兩夫妻合計用了32個年號,一心血**就改名。兩位僥幸逃命的光杆司令兒子,李旦、李顯,也是改來改去。李顯這邊,是李哲改李顯再改李哲再改李顯,李旦是從李輪旭改至李輪,最後改至李旦。

全家人都犯強迫症,都是改名狂魔!

隻不過李隆基改名症狀範圍更廣,給兒子們改名成功,就開始給別人家的孩子改名。

阿倍仲麻呂,是日本皇族,遣唐留學生(那會兒都是別人國家來咱大唐留學鍍金),是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在如今的西安和日本奈良,都有阿倍仲麻呂的紀念碑。阿倍仲麻呂這人,中文是說得非常溜了,可以流利念出“劉奶奶吃榴蓮牛奶”那種。他來長安留學,順道結交朋友,比方說李白、王維(注:這兩人不和,有許多共同好友,但兩人一直在詩裏裝不認識)。阿倍仲麻呂送了李白一件袍子,李白非常高興,秀進詩裏,“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後來,阿倍仲麻呂坐船回日本,到衝繩時遇到大風大浪,杳無音信。李白以為好友葬身大海(當時都這麽傳),就哭著寫詩發微博、發朋友圈。沒幾年阿倍仲麻呂回到長安,大家都高呼鬼呀,阿倍仲麻呂解釋說之前衝繩大風,船被衝到越南。

雖然這事挺尷尬,但李白寫給阿倍仲麻呂的悼詩還是很紅的: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這詩叫《哭晁卿衡》。等等!詩裏的“晁卿”是誰啦?這詩看起來和阿倍仲麻呂沒有一點關係啊!

NO!關係大了!李隆基當年嫌“阿倍仲麻呂”又長又拗口,給他改名晁衡,字巨卿。雖然名字改短了,但筆畫仍然多,寫起來複雜度沒降低。但李隆基不管,隻要朕念著舒服就最OK。

同樣被改名的還有河西猛將安重璋,被李隆基改名為李抱玉。不過因此得到國姓,也算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了。

還有咱們著名的畫家吳道子,就是觀公孫大娘舞劍悟出用筆之道的那位,也被李隆基改過名。那一天李隆基待在宮裏,心想:“好無聊啊……”不由得就想起之前在蜀中嘉陵玩時,山清水秀的美景。

李隆基心想:“好想再見到嘉陵江的山水啊……”

皇帝有權任性,當即讓李思訓和吳道子去嘉陵江寫生,回來後好在壁上還原,讓李隆基隨時可以見到嘉陵江。李思訓領命,之後帶著許多草圖回來,在壁上畫了幾個月,景色超級還原。吳道子回來後,卻一張草圖都沒畫,空手而歸。

李隆基:“Excuse me?”

吳道子:“臣無粉本,並記在心。”

李隆基半信半疑,命吳道子在大同殿的壁上作畫,吳道子凝神揮筆,一日畫成。且不是單板還原,而是將嘉陵江的神魂融入畫上的山水風貌中,三百裏旖旎風光躍然紙上。

這一波操作令李隆基非常服氣,不由感歎:“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

吳道……玄?是的,李隆基一服氣,就不知不覺犯了強迫症,張口就把吳道子名字改了。(不過後世直接無視了李隆基改名,還是稱其“吳道子”。)

再往後,單純給人改名字已經滿足不了李隆基,他開始給動植物改名了。

比方說鸚鵡不能叫鸚鵡,要叫“金衣公子”,瞬間格調就上升了三個檔次有木有!!(唐明皇遊玉禁苑,見鸚鵡羽毛鮮潔,因呼其“金衣公子”。)

當然你問綠羽毛的鸚鵡怎麽辦?

別急啊,李隆基給它改名“綠衣使者”。

這隻鸚鵡還附贈一個傳奇故事。長安有個人叫楊崇義,妻子劉氏出軌隔壁老李,做潘金蓮西門慶殺了楊崇義,埋到家裏的枯井裏。這事做得幹淨利落,除了劉氏和老李,再無第三人知曉。劉氏殺完人後裝無辜,說找不到老公,讓仆童找也找不到,就報了官。官兵四處搜捕都找不到,某一日找到楊家來。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楊崇義以前養著一隻鸚鵡做寵物,天天喂它好吃的,可以說是鸚鵡奴。這會兒架上鸚鵡突然開口,說:“殺主人的是劉和李!殺主人的是劉和李!殺主人的是劉和李!”說3遍強調的是重要的事情。官兵聽了,就把劉李二人抓了,一拷問就招了,遂執法行刑。後來官府把這事報給李隆基(他就愛聽這種事),李隆基表揚鸚鵡有情有義,就把鸚鵡接到宮中來喂養,還給封了官。

唐明皇時,長安楊崇義妻劉氏與鄰人李氏私通,欲殺崇義,崇義喜鸚鵡,常自喂之。一日,崇義醉歸,劉與李謀而殺之,埋枯井中,童仆皆不知之,惟鸚鵡見之。劉氏故令童仆覓夫,並告官。官日夜捕賊不得,詣揚家索。架上鸚鵡忽曰:“殺家主者,劉與李也。”官收二人拷問,具招實情。遂置二人於法,並奏明皇。明皇稱鸚鵡義,遂喂於宮中,封為“綠衣使者”。

崇義醉歸,劉與李謀而殺之,埋枯井中,童仆皆不知之,惟鸚鵡見之……官日夜捕賊不得,詣家索。架上鸚鵡忽曰:“殺家主者,劉與李也。”遂置二人於法,並奏明皇。明皇稱鸚鵡義,遂喂於宮中,封為“綠衣使者”。

再比方牡丹花,李隆基給它改名“醒酒花”,原因是折了一支送給楊玉環,說:“不惟萱草忘憂,此花**,尤能醒酒。”嘖嘖,既滿足了自己的強迫症,還順道撩了一次妹子。

甚至到後來漁陽鼙鼓,安史之亂,李隆基拖家帶口倉皇逃難,在路上竟然還不忘改名。他南走秦嶺入川,看見石楠樹冠非常齊整,強迫症犯了誰也攔不住,把石楠的名字改成了端正木。(這個名字其實改得非常滑稽和反諷,石楠開花的味道是非常汙的,大家可自行補課。)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李隆基改完了活物,就開始想著給天地山水,萬事萬物改名了。

高僧高人,也不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可我們李隆基就厲害了,那是“看山,給朕改名!看水,給朕改名!”

例如黟山,因其山峰和岩石遙望青黑而得名。普通人去了,招手道:“你好呀,小黑山!”

李隆基去了,擺手道:“聽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山上得道成仙的,那必須改名‘黃山’。”

咱們著名的“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有迎客鬆的那座山,就是這樣得名了。

嶗山咱們知道,就是有道士和白花蛇草水的那座山,這座山也被李隆基改過名。提起這事,還得提起李白。

那年那月,咱們李隆基欣賞的寫詩大手李白,跟楊玉環鬧了矛盾,李隆基必須選楊玉環啊!就賜給李白一些金子,說:“給你200萬,離開我們家!”

李白就從宮裏出來了,離開京城,被放逐了。

李白跑到嶗山,也不知道有沒有見到仙人,如果沒見到那就是造謠,反正他寫: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也許這隻是瞎編的故事,哼,你李隆基不要我,我就要在朋友圈秀我現在過得比從前好!我現在的朋友們都是仙人。

然後咱們這李隆基,你說你都把李白放逐取關了,卻還不拉黑。還偷偷刷李白的朋友圈、微博、QQ空間。李隆基平時看完,都是默默刪除來訪記錄的,今天一刷新,嘿,李白在嶗山遇著仙啦!

李隆基立即下令:“這山不能叫‘嶗山’,有仙人,得輔佐我大唐,於是改名‘輔唐山’。”

李白摸摸後腦勺,心想:“陛下的關注點是不是錯了?難道不是覺得我現在過得很好後悔了決定把我召回去嗎?”

李隆基可沒召回李白,轉身繼續刷朋友圈去了,留下千裏之外的李白淚流滿麵。當然,嶗山後來也被改過來了,畢竟後來大唐亡了,改朝換代,其它朝代的皇帝誰還要“輔唐”啊!這種蹭熱點的名字,會很快過氣的哦,所以最後嶗山還是嶗山。

改完了山水,你以為李隆基這強迫症就消停了嗎?

哼,你太年輕。

李隆基:“朕就是愛改名,別讓朕停下來。”

挑兩個比較出名的說吧。一,李隆基給官署改名。官署就是政府機關,但也是名字想改就改,說改就行動!病犯了就改,不需要深思熟慮!

掌管文秘機要,發布政令的要害官署中書省,更名為紫微省。

紫薇,你沒看錯!(伸爾康手。)

在紫微省做官的,也要一律冠上“紫微”的雅號,中書令叫“紫微令”,中書侍郎喚作“紫微郎”。這要是位白麵小生,或者女裝大佬還好,要是剛好上任的是位糙漢子,壯實黑黝,胡茬濃密,純爺們那種,被大家天天一口一個“紫微郎”叫喚著,就像是公開處刑。

可能是太娘遭到太多人抗議,5年後,李隆基把紫微省改回中書省。但“紫薇”由於與“紫微”同音,被廣植於皇宮之中,從此成了權力之花,大家都想跟“紫薇”沾上邊,比如白居易就自詡“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杜牧也通過心機作詩,混了個外號“杜紫薇”。

二,咱們都知道,屈原是五月初五投的汨羅江,在古代,“端”同“初”義,所以紀念屈原的那天其實叫“端五”。這一代代地流傳著,都沒問題,直到遇到了李隆基。因為他的生日也在初五,所以端五令他特別不舒服,百爪撓心。每逢端五,李隆基比喝了雄黃酒的白蛇還難受,最後實在是強迫症受不了了,就把“端五”改成了“端午”,直到今天。(下次韓國人再跟你提到他們申遺的“江陵端午祭”,你就問問,難不成韓國也出過一個李隆基?)

其實啊,說到底,李隆基這麽喜歡改名,是因為古時候講究名者命也。

說到底,他是在為自己,為大唐改命。

隻可惜李隆基執政後期徳消政易,沉迷享樂怠慢政事,又先後讓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位奸臣把持朝政大權。天下勢偏,安祿山等節度使都手握重兵,又不服長安管。天寶之亂,安史之亂都是李隆基自作孽的結果,不能歸咎到壞運氣上。大唐由盛至衰,卻是再也無法改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