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賺錢的路子

楊誌明絲毫沒把馬國發的威脅放在心上。

他拿草紙擦了下刀片,慢條斯理的開始給自己刮胡子。

如今是1988年,華夏改革開放十周年,這個年代的社平月工資,差不多是一百來塊。

周秀芳在襪子廠工作,不吃不喝兩個月才能攢下楊誌明輸掉的巨款。

但對於楊誌明來說,四百塊都不叫事。

21世紀的他,是草根逆襲的代表——楊誌明早年跑江湖,一開始給人賣衣服,後來自己出來幹,有錢了又開廠做渠道,二十年下來,從無到有打下億萬家產。

這社會上白的黑的,他什麽都見過,門清得很。

加上腦子裏那些超出時代的信息,楊誌明有足夠的信心,在短時間內白手起家,改變現狀。

“嘟嘟,我是小火車!”

女兒楊月月突然從臥室裏跑出來,雙臂前伸假裝自己是火車。

楊誌明的思路被打斷了,於是伸手摁住她:“火車要吃煤炭的,你不吃煤炭不是火車。”

楊月月明顯愣了下。

好一會,她才咽著唾沫問楊誌明:“爸爸,煤炭好吃嗎。”

楊誌明麵無表情的示意她自己去一邊玩,決定不和這個愚蠢的小孩子交流。

這一幕,剛好被借米回來的周秀芳看在眼裏。

周秀芳的眼神是錯愕的,她似乎無法相信,那個動輒打孩子,從沒給過母女倆好臉色的男人,會和女兒玩鬧。

楊誌明很快也注意到了門口的老婆。

四目相對,二人久久無言。

周秀芳其實早就回來了,但她在外麵聽到馬國發的聲音,所以一直不敢進屋。

在聽到馬國發威脅要帶走她的時候,周秀芳的心情是絕望的。

她本以為,楊誌明會毫不猶豫用自己換錢,這對於一個賭棍來說,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決定。

但事情的發展出乎了她的預料——那個爛賭成性的男人,不但沒有答應如此‘簡單’的條件,反而教訓了馬國華一頓,維護她的安危。

強烈的反差,讓周秀芳甚至升起一絲臆想,覺得楊誌明或許醒悟了。

好一會,周秀芳擦了擦眼角:“我,我去做飯。”

楊誌明默默點頭。

飯很快做好。

鄰居家沒給多少米,周秀芳就煮了鍋粥,配上一碟鹹菜,就成了楊誌明穿越後的第一頓飯。

楊月月是個沒心沒肺的小丫頭,上桌後就把頭埋在碗裏,噸噸噸的喝。

楊誌明吃了兩口,作為一個習慣了山珍海味的有錢人,他一時半會接受不了這樣的拮據。

勉強喝了一碗粥,楊誌明知道自己得盡快改變生活了。

他放下筷子,對周秀芳道:“你明天幾點上班?”

周秀芳愣了下,小心翼翼道:“七,七點半。”

楊誌明點點頭:“到時候我送你去上班,嗯,順便去你們廠子看看。”

周秀芳驚訝的看著他,弄不明白他為什麽突然有這樣的想法。

楊誌明也沒有解釋,和一個小學文憑的女人解釋什麽叫生產力調研,他估計今天晚上都不用睡覺了。

好在前身樹立了絕對不容置疑的形象,受氣包周秀芳也沒敢問為什麽,默默點頭答應。

一夜無話。

楊誌明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看著身側的母女兩人,思考著雙方未來的關係。

作為一個花壇老手,楊誌明秉持沾花不沾身的理念,風流瀟灑十幾年,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結婚。

更別提還是這種老天安排,頗似欽定的形式。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當務之急還是改善家庭條件,占了人家的身子、老婆、孩子,總得做點什麽。

楊誌明胡思亂想了一陣,昏昏睡去。

一旁,周秀芳轉過頭。

看著熟悉又陌生的丈夫,她默默擦了擦眼角。

老天爺,是你聽到了我的懇求,讓他變好了嗎?

......

翌日一早,楊誌明硬著頭皮灌了兩碗稀飯。

他本來不想吃的,但楊月月吃得是在太香,搞得他愈發餓了,隻能墊墊饑。

吃過飯,周秀芳突然道:“要不,我去找爸媽拿點錢吧。隻要你以後不再賭了,咱們緊吧緊吧,也能還上。”

很顯然,周秀芳對楊誌明不抱希望,覺得他無法獨自還清這筆巨款。

楊誌明是那種大男人主義者,最不齒就是吃軟飯,他搖搖頭道:“不用,這事兒我有辦法。”

周秀芳半信半疑。

楊誌明轉而問道:“你們襪子廠除了車間工作,還有些啥職位?”

周秀芳愣了下:“你要去襪子廠上班?”

楊誌明點點頭又搖搖頭:“我肯定不會去幹體力活的,不過倒是可以給你們廠當顧問。”

周秀芳沒說話,眼神卻明顯流露出一絲哭笑不得。

88年的工廠大多屬於國企,江縣的襪子廠亦然,國企的性質決定其不可能和私企一樣隨意改變人事結構,所以在周秀芳眼中,楊誌明的話無異於癡人說夢。

楊誌明不知道老婆正在鄙視自己,他又問:“你能聯係到廠長嗎?”

周秀芳搖搖頭:“廠長在辦公樓辦公呢,平時沒事很少來車間,我們一旦上班,也不準隨便走動。”

楊誌明撓了撓頭,這就不好辦了,看來還得另想辦法。

他考慮了下,道:“那你先去上班,我去趟百貨市場。”

周秀芳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聞言略帶疑惑的答應了。

......

半小時後,楊誌明來到了百貨市場。

1988年的華夏遍地是黃金,但挖黃金也得有鎬子。

如今的楊誌明沒錢沒勢,找不到切入大型市場的契機,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點破麵,從可以接觸到的地方做起,為後續計劃攢下資本。

襪子廠屬於必經之路。

他打算讓這些人見識一下,什麽叫來自21世紀的風潮。

楊誌明做事喜歡謀而後動,他沒有莽撞的去見襪子廠領導,而是決定先做市場調研。

在百貨市場逛了一圈,楊誌明拿出筆記本。

江縣的襪子市場相對貧匱,來來回回都是大同小異的尼龍襪。

遺憾的是,隨著工業技術發展,尼龍襪已經失去了引領潮流的資本,楊誌明一路走來,發現大部分攤位都積攢著貨品,很長時間都賣不出去。

楊誌明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