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不謀而合

“一切的答案都在你嚐的棉線裏。”

朱棣眼神中閃過一抹亮光,有些不確定的說道:“你是說...鹽?”

“沒錯。”

沈言點了點頭,道:“棉線是經過鹽水浸泡,故而在棉線外麵形成了一層鹽殼,火燒棉線後,棉線雖然被燒毀,但外麵的鹽殼卻不會被燒毀,反而依舊保持原來的形狀,這就是棉線不斷,繡花針不掉的原因,故而稱之為化學!”

聽沈言講解完畢,朱棣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對於化學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可這跟我向你解惑有何關係?”

朱棣問道。

“當然有。”

沈言笑著道:“你在村子裏見到了所有新奇的東西,都包涵了太多的學問,例如路邊的燈為何會亮,這就是電力學,還有路為何是平坦,沒有鋪磚頭,這就是土木工程學,總之這些真要解釋起來,會很麻煩,比火燒棉線還要麻煩。”

沈言之所以會給朱棣表演火燒棉線,就是想通過這一舉動,讓朱棣明白,閑雲村的諸多新奇的事物,所蘊含的學問,完全超出了他的認知範疇。

通過沈言的解釋,朱棣也明白,以自己的認知,真要讓沈言解答,自己未必能聽得明白。

不過,朱棣也很好奇。

區區一個鄉野山村的村長,竟然懂那麽多新奇的學問。

他究竟在哪裏學的?

師承何人?

想到這,朱棣問道:“沈村長懂那麽多,祝某冒昧詢問一下,你師承何處?我正好為犬子找先生而發愁,若是沈村長能夠告訴我,祝某絕對百倍回報。”

“這師承何人....”

沈言並不是不想說,而是不能說,說出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不就暴露了嗎?

更何況,自己的學問,可都來自於現代大學。

根本沒法說。

見沈言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回應,朱棣麵露不悅,說道:“怎麽?沈村長有苦衷?又或者,沈村長不願意告訴祝某?”

“也不是不願意告訴你,而是...”

沈言稍微停頓了一會兒,說道:“而是我的師父遠遊去了,我也不知道他的下落,你也知道,高人嘛,來無影,去無蹤的。”

沈言的這套說辭,讓朱棣打消了心中的不快,臉上重新浮現笑容:“沈村長有如此本領,精通如此多新奇的東西,按理說,你應該上京考取功名,為朝廷效力才對呀?為何偏偏在這山村當一個小小的村長呢?”

“祝公子,此言差矣。”

沈言笑著搖了搖頭,說道:“當今科舉取才,考的是四書五經,八股文,我這些東西,不在四書五經之內,又在八股文之外,如何考取功名啊?”

聞言,朱棣愕然。

經過沈言的這番言論,朱棣發現科舉也有一定的弊端。

朝廷科舉取仕,理應包羅萬象,朝廷有文臣和武將之外,更需要其他方麵的人才。

想到此處,朱棣看向沈言,嘴角揚起一抹笑容,問道:“我方才從沈村長你的言語中,似乎聽出了,你貌似也想考取功名。”

“非也,非也。”

沈言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我隻是覺得,朝廷取仕,過於簡單了。”

一番話,戳中了朱棣所想。

朱棣眼前一亮,連忙問道:“沈村長,何出此言?”

沈言不急不慢的解釋道:“你看呐,朝廷取仕,無非兩種,科舉和武舉,科舉取的是文臣,治國安邦,武舉取的是武將,開疆守土,表麵上看,有文臣武將,王朝能穩定,但實際上,一個王朝的興盛,不單單隻能有文臣和武將,還需要有更多的奇人異士才行!”

“想不到沈村長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

在聽完沈言的言論後,朱棣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越發的開心起來,顯然,沈言的話,與朱棣的想法不謀而合了。

沈言麵露謙虛,笑著道:“這能算什麽奇思妙想,不過是咱們之間的玩笑話罷了。”

雖然沈言口口聲聲說自己的話是玩笑話。

但在朱棣心裏,沈言的話,卻令人振聾發聵。

如果能夠把大明改造成閑雲村這般,有平坦的道路,夜晚有路燈照明,村民安居樂業,沒有宵禁,大明將會比現在要富強太多太多了。

而改造大明,需要的,並不是文臣,也不需要武將。

恰恰需要的是像沈言這種能人異士。

“聽村長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朱棣不禁發出一陣感歎,特別是和沈言聊這麽一會兒,讓他產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也越發堅定,要留在閑雲村多住幾日,借著這段時間,多觀察村裏是否還有其他新奇的東西。

想到這,朱棣沉吟了片刻,說道:“沈村長,祝某有個不情之請,還望村長能夠答應。”

“但說無妨。”

沈言沒有直接答應下來,而是讓朱棣先說出來,再考慮答應不答應。

“是這樣的,你也知道,我是一個行商之人,昨晚我帶著犬子和管家去廣場走了一遭,發現廣場上很是熱鬧,還有許多小吃,我看中了你們村的小吃,想要大量收購一些,在此期間,可能會在閑雲村逗留一些時日....。”

朱棣一邊說著,一邊暗暗觀察著身邊沈言的臉色變化。

沈言也從朱棣的話語裏,聽出了他想在閑雲村久住的意思,反正對方是個商人,又願意采購村裏的小吃,可以讓村裏增加收入,沈言哪有拒絕的道理?

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接著,又補充道:“祝公子想住多久都可以,不過,閑雲民宿的房費可不能少。”

“那是自然。”

朱棣連忙點頭,說道:“除了在閑雲村多留幾日之外,我還有一個請求,請沈村長務必同意。”

“你且說說看。”

沈言依舊穩如泰山,沒有急著答應,而是讓朱棣先說出來,再考慮答不答應。

“村裏不是有書院嗎?這段時間,我想讓犬子去書院讀書。”

朱棣把想法說出來後,又補了一句:“當然,規矩我懂,凡是村外人得叫學費,這一點,沈村長大可放心,一個銅板都不會少。”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沈言自然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