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略地

耿炳文失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南京,建文帝頗感意外,憂心如焚。黃子澄則安慰建文帝說: “勝敗是兵家常事,不必這麽憂愁。現在國家正是全盛時期,人強馬壯糧油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餘。燕王一隅之兵,怎麽能抵擋全國之力。調集五十萬大軍四麵圍攻他,燕王一定指日可擒。”建文帝問道: “誰當統帥呢?”

黃子澄不假思索地回答說: “曹國公李景隆可勝此任,如果上次不用耿炳文而用李景隆的話,一定沒有這樣的敗績。”建文帝聽了這番話後馬上轉憂為喜,誇獎黃子澄道: “你說得很好,願你始終用心維持,他日事平以後,我一定要重重地報答先生。”齊泰認為李景隆不足以擔此大任,“極言不可”,但黃子澄不聽,終於決定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北伐最高統帥。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長子,襲爵為曹國公。他自幼讀書,頗通典故。他身材修長,眉清目秀, “顧盼偉然”,舉止雍容大度。朱元璋特別器重他,命他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後,李景隆以近親極受信任,曾受命逮治周王。當時,周王沒有任何武裝反抗的準備,所以李景隆能馬到成功,將周王逮係京師。

從那之後,李景隆更加受到建文帝的信賴。但李景隆隻是個貴公子,沒打過大仗,而且妄自尊大,有經驗的人都看得出他不是個將才,所以“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

建文帝這時才是個二十二歲的青年,缺少識別人才的經驗和才能,覺得李景隆親近可靠,就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用李景隆率師北伐。曆史上的經驗不止一次地證明,用人不當往往遭致慘重的失敗,這次用李景隆為將又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建文帝為李景隆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出征儀式,賜予他“通天犀帶”,並親自率領文武百官至江邊餞行,又賜予他代表最高統帥威儀的斧鉞,使專征伐,不用命者許就地處死。

除此之外,建文帝還親自為李景隆寫了八個字“體爾祖禰忠孝不忘”,以示激勵。這種榮寵是耿炳文所不可比擬的。但人們內心裏都明白,李景隆的軍事才能遠遠趕不上耿炳文,盡管出征的儀式格外隆重,但隨行將領的精神還是振作不起來。

李景隆出師,建文帝命高巍和劉璟參讚軍事。高巍上書建文帝說:“我願意出使北平,披肝瀝膽,向燕王陳以大義,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其休兵。”建文帝感到言辭壯烈,就答應了他。

燕王聽說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來進攻他,不但沒有畏懼之意,反而很高興。他很了解李景隆,知道他不是個將才,而是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人物。燕王胸有成竹地對部下說: “李九江(李景隆)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嚐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漢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十萬。九江何等才,而能將五十萬?趙括之敗可待矣。”燕王接著召來探兵,問了一番李景隆軍中的事,做到心中有數。

燕王對李景隆的弱點已了如指掌,認為李景隆率兵前來必大敗而回可以看出燕王是一個很成熟的軍事統帥。後來戰事的發展表明,李景隆就像被燕王牽著鼻子走一樣,一步步陷入失敗的深淵。

九月一日,永平(今河北盧龍)守將郭亮遣人來報,江陰侯吳高和都督耿率領遼東兵馬來攻。永平臨近山海關,是屏隔遼東的前沿。郭亮歸降燕王後,燕王仍命他在此駐守,使燕王免除了後顧之憂,所以可以放心地攻略北平周圍的其他地方,並於真定戰勝了老將耿炳文。

如果永平失陷,遼東兵直撲北平,李景隆從南邊趕來,兩麵夾攻,北平的形勢就很危急了。燕王果斷地決定,首先援救水平,將李景隆引到北平堅城之下,回師夾擊李景隆,變被動為主動。一些將領對這種戰略還是不理解,認為最主要的威脅是李景隆,應集中力量對付他。他們勸燕王說: “永平城完糧足,可以無憂。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這裏所謂“保守根本”,就是指固守北平。針對將領們的這種憂慮,燕王又進一步解釋道: “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餘。且世子能推誠任人,足辦禦敵。若全軍在城,隻自示弱。彼得專攻,非策之善。兵出在外,奇變隨用,內外掎角,破敵必矣。吾出非專為永平,直欲試九江來就擒耳。吳

高怯不能戰,聞我來必走,是我一舉解永平圍而破九江也。”

燕王的這一番話中,核心是“兵出在外,奇變隨用”。這既可避免坐以待困,又可以在外線運動戰中壯大自己,使自己由弱變強。把主要的敵人引到堅城之下,城內守軍足以固守,敵人久攻不下,拖垮敵人,使敵人由強變弱。

更何況這時已進入冬季,南方兵士不耐寒冷,利於速戰速決而不利於打持久戰。在城下拖不了多長時間,南軍就會自然渙散。這時再回師內外夾擊,燕王相信, “破敵必矣”。將領們聽了燕王的這一番解釋都心悅誠服,於是決定首先出師援救永平。

燕王留世子朱高熾居守,叮囑他不要輕易出戰,隻須固守。九月十九日,燕王親自率軍赴永平。諸將向燕王進言說: “應該派兵守住盧溝橋,扼住李景隆來犯的要衝,使他不能徑直趕到北平城下。”

燕王則有另一番打算,他說: “天寒水涸,隨處可度,守一橋何足拒敵?舍之不守,以驕敵心,使深入受困於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者也。”於是,將盧溝橋的守兵全部撤入城內。

九月二十五日,燕王讓朱能做先鋒,燕軍突然來到永平城下。吳高倉促不能列陣迎戰,慌忙丟下輜重,往山海關逃去。朱能率輕騎追擊,斬首數千級,俘獲數千人。燕王對吳高等人很了解,他說: “吳高雖然有些膽怯,但行事鎮密。都督楊文勇而無謀,除掉吳高,楊文就不足為慮了。”

於是,燕王就分別給兩人一封信,對吳高大加稱讚,對楊文極力貶斥。建文帝聞知後,懷疑吳高與燕王有私,就將吳高削職,謫徙廣西,獨留楊文鎮守遼東。耿是耿炳文的次子,位在楊文之下。後來他數次請求進攻永平,借以威脅北平,牽製燕王,但終不為用。

燕王接著和諸將商議攻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將領們擔心,大寧不易很快攻取,尤其是擔憂北平會被李景隆攻陷,他們都主張回師解北平之圍。其理由是,要攻大寧就要先攻占鬆亭關,現在關上由劉真和陳亨駐守,關門險塞,倉促間難以攻下,浪費了時日,不如先回師攻破李景隆,以後再攻取大寧。

但燕王有另一套打算,他對諸將領說: “今從劉家口徑趨大寧,不數日可達。大寧將士悉聚鬆亭關,其家在城,皆老弱者居守,師至不日可拔。城破之日,撫綏其家屬,鬆亭之眾不降則潰矣。北平深溝高壘,守備完固,縱有百萬之眾,未易窺也。吾正欲使其頓全兵堅城之下,還師擊之,如拉朽耳。”

燕王激勵部下,盡管放心地隨他去取大寧,不必有後顧之憂。與此同時,他還是派人告諭在北平居守的世子,要他嚴加防範,敵人來攻不要出戰。

十月二日,燕王率軍到達劉家口。那裏的道路又窄又險,人馬隻能單行。守關的有百餘人,諸將想正麵發動進攻,破關而入。燕王說: “不可,我軍正麵進攻,他們就會棄關而逃,回大寧報告,這就會使大寧早做防備了。”於是,燕王命鄭亨率領勁本數百人,卷旗登山,悄悄地繞到關後,前後夾擊,斷絕了守兵的歸路,一舉將關上守兵全部擒獲。燕師遂由劉家口直奔大寧。

十月六日,燕軍抵達大寧。城中守軍對燕軍的突然到達十分驚慌,急忙閉上城門拒守。燕王率數騎繞城考察形勢,看到西南隅的地形較易進攻,於是將精銳集中於西南隅。燕王命勇士先登,眾人蟻附而上,大寧很快被攻陷。都指揮房寬被俘獲,關在監獄中的卜萬被殺掉,另一個都指揮朱力戰而死。燕王下令安撫城中軍民,危害百姓者處重刑,城中的秩序很快安定下來。

燕王找來陳亨的家奴和一些城中將士的家屬,讓他們把城中的情況去告知陳宇和劉真。這時,劉真和陳亨由鬆亭關率師回救大寧。當將士們知道他們的家屬都安然無恙時,人心即開始渙散。寧王朱權原有三護衛,當燕王起兵後即被削去,但仍留在大寧,這時都歸降了燕王。

大寧是北邊軍事重地,大寧行都司領興州、營州共二十餘衛,其兵士都是西北精銳。尤其是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都是投降過來的蒙古騎兵,特別勇悍。他們的紛紛歸降,迅速壯大了燕軍的力量,成為燕軍以後連連取勝的極為重要的因素。

十月十一日,劉真和陳亨率軍到達亂石黃崖。陳亨秘密地和營州中護衛指揮徐理、右護衛指揮陳文商議,鑒於大寧已經失陷,燕軍所向披靡,陳亨又是燕王的老部下,不如及早投降燕王。於是,三人便半夜起事,率領部下襲破了劉真營。劉真倉促無備,單騎攜帶著敕印逃往遼東,後由海路回到京師。陳亨率領全部將士歸降了燕王。

大寧被攻破,燕軍仍駐紮在城外,燕王單騎入城去會見寧王。洪武時,燕王受命巡邊,曾來過大寧,與寧王關係甚密。在朱元璋諸子當中,人們都知道“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在燕王襲破大寧時,寧王實際上是在大寧閑住。燕王起兵後,穀王穗內宣府奔回京師,建文帝擔心寧王、遼王與燕王相結,便要他們回京師。寧王不回,建文帝即下令削去他的三護衛。因此,寧王身邊已無多少可供調動的兵力。

燕王入城,與寧王相擁而泣。燕王在寧王府中住了數日,相處得十分融洽。燕王要辭別回北平,寧王到郊外餞行。當寧王要返口城內時,燕王的部下一擁而上,脅迫著寧王一起返回北平。寧王的世子和妃妾,攜帶著寧王府的金銀細軟,也隨燕王一起往北平進發。大寧諸衛軍士的歸降,為燕軍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成為後來衝鋒陷陣的主力。

自此以後,燕軍聲勢日盛。燕王隨即命薛祿先行,他接連攻克富峪(今河北平泉北)和寬河(今屬河北)等地。燕軍一路攻城略地,聲勢浩大地向北平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