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真定
取下莫州後,燕王率軍退駐白溝河養精蓄銳。張玉率一隊輕騎偵察耿炳文大軍的情況。張玉足智多謀,由他前去偵察,燕王很放心。張玉回來報告說,耿炳文軍士氣低落,宜速攻之。張玉是個久經沙場的將領,知道激勵士氣的重要。耿炳文帶了一輩子兵,所向克捷,這次是否真的“無紀律”,實在難以斷言。但張玉的報告確實鼓舞了士氣,堅定了燕王直撲真定的決心。
燕王於是率軍往真定進發,進駐無極。這裏離真定不遠,隻要一天的路程便可到達。燕王召集諸將商議進兵策略,也有意試探一下各個將領的勇怯,因為馬上就要接戰,敵眾我寡的狀況就擺在麵前。多數將領認為南軍人多勢盛,應先移軍新樂,與南軍對壘。新樂在無極西,城比無極大,較易防守。
隻有張玉持不同意見,他說: “今當徑趨真定,彼雖眾,然新集未齊,我軍乘勝一鼓可破之。”燕王聽了張玉的話很高興,覺得張玉的膽略超乎常人,便當著眾人說: “(張)玉言合吾意,吾倚玉一人足辦。”燕王認同了張玉的意見,決定直取真定。
這時,有一個耿炳文的下級將領來降,名叫張保,他表示願充當前鋒,為燕王效犬馬之勞。燕王問他真定虛實,他說: “耿炳文的軍隊號稱三十萬,實際上到達真定的隻有十三萬,一半駐紮在滹沱河南,一半駐紮
在河北。”燕王厚待張保,給了他一匹馬,讓他仍回到耿炳文那裏去,就說自己戰敗被俘,趁看守不備,偷了一匹馬逃了回來,並聲言燕軍馬上就要發起進攻。
諸將領不解燕王的意思,問道: “我軍由間道趕來,為的不讓敵人發覺,以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為什麽讓他回去告訴耿炳文,讓南軍早做準備呢?"
燕王的回答顯然比他的部下高明,他說: “不然,始不知彼虛實,故欲掩其不備。今知其眾半營河南,半營河北,是以令其知我軍且至,則南岸之眾,必移於北,並力拒我,一舉可盡敗之。兼欲賊知雄縣、莫州之敗,以奪其氣,兵法所謂先聲後實,即此是矣。若不令其知,徑薄城下,雖能勝其北岸之軍,南岸之眾乘我戰疲,鼓行渡河,是我以勞師當彼逸力,勝負難必。”
燕王的這番話表明,當此南軍還未齊集的時候,應一鼓作氣將其全殲,所以故意讓張保回去,一是讓耿炳文知道雄縣、莫州之敗, “以奪其氣”;二是讓他知道燕軍將馬上發起攻擊,讓他把河南的軍隊調往河北,以便一舉全殲。眾將領都認為燕王說得對,意見趨於一致。
在這次大戰中,張保可謂是個神秘人物,他是否投降燕王,實屬可疑。從各方麵的情況來看,他倒很像是個雙重間諜。張保隻在這次戰役中表演了一番,以後就不知去向了。燕王也未必相信他真的來投降,至少燕王的部下不少人懷疑他是耿炳文的奸細,以致燕王還不得不向部下解釋,縱使“彼有反側,去一張保,於我何損!由是事成,亦一人之間耳”。
八月二十五日,燕王率軍直撲真定。在離真定大約二十裏處,部下獲得一個打柴的人,從他口裏得知,耿炳文的主力都部署在真定西北方向,東南方向沒有防備。燕王親自率領三個騎兵先到東門偵察,闖入南軍運送糧食的車隊中,捉住兩個人詢問敵情,知道河南岸的軍隊果然移駐北岸,從西門紮營,直達西山。燕王率領一小隊精銳騎兵繞到城西,先衝垮了南軍的兩個營地。
這時,耿炳文出來送朝中來的使臣,當他發覺燕軍已闖過來時,便慌忙往回走。他匆忙命部下拉起吊橋,燕軍趕來將橋索砍斷,吊橋未能拉起。幸賴耿炳文部下拚死抵擋,燕軍隻是一小股騎兵,使耿炳文得以僥幸脫身。耿炳文的一個部將登城大罵,與燕王隻相距二百餘步,燕王能清楚地聽到,所以十分惱怒,便引弓向他射去,那個部將應聲而倒,城中頓時一片大亂。
南軍雖然受了點衝擊,但陣腳並未大亂。耿炳文不愧是個有經驗的老將,他很快便組織起陣形,出城迎戰。張玉、朱能等人率眾迎麵奮擊,燕王以奇兵出現在南軍背後,前後夾擊,橫穿敵陣,耿炳文軍大敗。
朱能率兵三十餘騎迫擊南軍到滹沱河邊。這時耿炳文軍還有數萬人,又列陣迎擊朱能。朱能人數雖不多,但士氣高昂,他躍馬大呼,三十餘騎直向南軍衝擊,南軍頓時大亂,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投降者三千餘人。燕王為此以手劄慰勞朱能,並提升朱能為都指揮僉事。
燕軍在這次戰鬥中都表現得十分勇敢。騎士薛祿直衝敵陣,一槍將李堅挑於馬下,接著就要殺死他,李堅大喊: “我是李駙馬,不要殺我。”
薛祿便將其活捉回營。另外,寧忠、顧成和都指揮劉隧也被活捉。
耿炳文軍大敗,慌忙逃入城中。數萬軍士蜂擁而入,在城門口競相搶入擠作一團,踩死的不計其數。耿炳文入城後即緊閉城門,不再出城迎戰。
因李堅是駙馬,燕王隻是把他訓斥了一通,便派人將他送往北平。燕王最重視的是顧成,親自為他解開綁,並動情地說: “這是上天把你送給我呀!"顧成是洪武時舊臣,曾充朱元璋帳前親兵,後升任指揮僉事,曾屢立戰功。後來又守貴州十餘年, “恩信大布,蠻人帖服”。這次伐燕,他任左軍都督。燕王知道他老成持重,就把他送往北平,輔佐世子居守。
這邊戰場上的硝煙還未散去,那邊安陸侯吳傑又率偏師來援。燕王以得勝之師橫擊於半道,吳傑大敗,倉皇逃去。
對燕王來說,真定大戰可謂戰果輝煌。 “斬首三萬餘級,屍填滿城壕,溺死滹沱河者無算,獲馬二萬餘匹,俘降者數萬。”耿炳文的部眾原來到達真定的共十三萬,這次耿炳文共損失約三萬人。
燕王有一次看到,投降的南軍中三五一群地竊竊私語,就問諸將:“他們想幹什麽?”部下回答說,這些降兵想叛去。燕王便親自走到降兵當中,當麵對他們說: “凡投降我的人,來去自主。誰要想走,就明白地告訴我,給你盤纏,送你出境回鄉。若私下溜走,被邏卒抓獲後絕不寬恕。”降兵聽了以後頗受感動,很快人心安定。
有兩千多降兵不願走,燕王便將他們編入自己的部伍,其餘的全部遣散。那些放歸的人都稱頌燕王的恩德,回去後見人就說,燕王如何仁義,不好殺人。南軍一再禁止傳播這類話,但總是禁不住。比起部將殺俘的做法來,燕王優容俘虜的做法顯然高明一籌。後來,南軍在與燕軍作戰時常常不戰而走,或者剛一接戰即投降,就與燕王的這種策略有關。
耿炳文雖然初戰失利,但仍有很強的戰鬥力,足以固守。真定是朝廷伐燕的基地,城內糧草充足。況且耿炳文又是一位善於攻守的老將。因此,當燕王對真定連攻三天而未能攻下該城,便決定撤軍。他對部下解釋
撤軍的原因說: “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南軍多步兵,長於固守;燕軍多騎兵,長於野戰。對一個城池久攻不下,就會使士氣受挫,甚至招致失敗。正因如此,所以燕王決定解圍而去,退回北平。
撤軍之時,燕王忘不了說一番慰勞將士的話,把真定大戰的勝利說成是將士們“效勤勞、奮死力”的結果。此外,朝廷把出師伐燕說成是大義滅親,就像周公東征誅滅管蔡一樣。
燕王則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說成周公輔成王,齊泰、黃子澄就像散布流言危害周公的管叔、蔡叔,他要像周公東征誅滅管蔡一樣除掉齊泰、黃子澄。為了完成這件正義之舉,他要部下再接再厲,待“肅清朝廷”後再“方圖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