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後方

燕王起兵占領北平以後,接下來就馬不停蹄地攻略周圍的重鎮和關隘。有的強奪,有的智取,從而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

都指揮使俞填是謝貴的得力助手,當時北平很快被燕王占領,俞琪抵擋一番,但見大勢已去,便匆忙地退守居庸關。此時,駐守薊州的馬宣也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率師赴北平。與燕王的軍隊經過一番短兵相接,結果戰敗,狼狽地退回薊州防守。

宋忠在此時奉了朝廷之命,由開平率三萬大軍赴援北平。他本來就負有防備燕王的使命,燕王手下的一些精銳部隊也大都調歸他掌管。北平原有永清左衛和永清右衛,宋忠調左衛的軍士駐守彰德,調右衛的軍士駐守順德,以協力防備燕王。當他率兵赴北平,準備協助謝貴擒拿燕王時,尚未趕到已知北平失守。他未敢盲目進兵,便退到懷來據守。

燕王起兵的第二天,通州衛指揮房勝即率眾來降,並協助燕王作戰。當此形勢緊迫之時,房勝的來降對燕王真是莫大的幫助。通州靠近北平,地位重要。房勝原是燕王的舊部,曾隨燕王征討納哈出,與燕王久已相結。他的歸降不僅很快壯大了燕王的力量,而且為其他地方的將領樹立了榜樣,致使不少重鎮以後陸續歸降。房勝歸降後,燕王仍命他駐守通州,以為羽翼。

燕王本來準備由通州南下,張玉獻計說: “不首先占領薊州,將會留下後患。”燕王采納了張玉的建議,遂派朱能率師攻取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當時,都指揮使馬宣由北平退回薊州,嚴密防守。朱能派人招諭他投降,被他嚴詞拒絕。於是,朱能使督眾四麵猛攻。馬宣率兵出城迎戰,戰敗被俘,不屈而死。城內守將毛遂看到大勢已去,便率眾投降。

朱能撫定薊州以後,連夜奔向遵化(分屬河北)。朱能也是一個能幹的將領,他一路上戒諭部下,不可胡亂殺人, “行師以得人心為本”。他挑選了一批勇士,在夜裏四更時分登城,打開城門蜂擁而入,這時城裏的守兵才知道是燕兵攻進來了。遵化衛指揮蔣玉遂傳令部下,全部歸降。

在燕師勝利進軍的影響下,密雲衛指揮鄭亨也率眾歸降。燕師在占領通州、薊州和遵化等地以後,東邊已經安定。從南邊來看,建文帝的軍隊在短時間內還趕不到北平,這時最大的威脅是北邊的宋忠。他率領三萬多軍隊駐守在懷來,隨時準備向北平開進。隻是因為北平已被燕王奪占,才沒敢倉促進軍。

懷來在居庸關西邊。居庸關這時由俞琪防守。俞琪在北平失守後即退保居庸關,簡練士卒,得數千人,也隨時準備向北平反攻。燕王認為居庸關地位險要,在攻取懷來以前應先攻取居庸關。

俞琪由北平倉促退回,強迫一些百姓協助守關,或許有之。但這樣也就削弱了戰鬥力。

七月十一日,燕王命指揮徐安、鍾祥和千戶徐樣一起前往。俞填果然不堪一擊,且守且戰,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隻好棄關而逃,往懷來依附宋忠。燕王見到攻取居庸關的捷報以後,高興地對部將說: “假如他們懂得團結民心,謹慎地防守這個關口,我們雖然想取得它,又怎麽能很快攻破呢!這是上天授予我的禮物,絕不可丟失。”於是,便命千戶吳玉在居庸關駐守。

在進攻宋忠的問題上,燕軍中倒產生了意見分歧。燕王認為宋忠擁兵懷來,對居庸關有必爭之勢。在他未趕來以前,應該先出兵攻擊他。將領們都說: “敵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這些將領們的意見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宋忠是朝廷派來防燕的主要將領,原來屬於燕王的一些精銳部隊現在也都由宋忠統轄,聲勢頗大。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據居庸關固守,以逸待勞,不能不說是很好的主意。

但燕王自有主張,他對將領們說: “我們當以智勝,難以力論。論力則不足,智勝則有餘。敵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剛愎自用,乘他立足未穩之時,向他突然發起攻擊,一定能擊破他。”其實,除了宋忠輕躁寡謀、立足未穩這些有利條件外,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隻是燕王未肯隨便說出,那就是宋忠的軍隊中有許多是燕王的老部下,有些可能已與燕王暗中聯結。

當燕王率兵趕去後,他們可以為內應,甚至可發生嘩變。打勝了這一仗,燕王原來的嫡係部隊就基本上可以重新收歸己有。因此,燕王還是決定主動出擊。

七月十五日,燕王親自率領馬雲、徐祥等將領,帶領精銳的騎兵和步兵八百人,卷甲兼程而進,第二天即趕到懷來。這時,有人從懷來城內跑出來向燕王報訊,說宋忠為了激勵士氣,就對原北平的將士們說:“你們全家都被燕王殺害了,死屍都把溝壑填滿了,你們應該奮起報仇。”這些北平的將士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

燕王聽到這些情況以後,就讓這些將士的家人為前鋒,仍打著舊日的旗幟,首先來到懷來城下。城內那些將士們遠遠地看見舊日的旗幟,又看到他們的父兄子弟都還在,都高興地相互轉告: “我們家原來都安然無恙,宋都督原來在欺騙我們,我們差一點兒上了宋都督的當。”於是,城內原北平將士紛紛倒戈,出城投降燕王。

宋忠聰明反被聰明誤,本來想騙這些將士進攻燕王,結果謊言很快被揭穿,這些將士全部倒戈。這些燕府的精銳不僅未給自己增強戰鬥力,反而使自己亂了陣腳。

宋忠統領其餘的部隊倉促布陣,準備迎戰。但陣勢還沒有擺好,燕王即揮師渡河,鼓噪而前,直衝宋忠大營。宋忠大敗,慌忙逃入城內。燕師乘勝進攻,很快進入城內。宋忠躲到一個廁所裏,被幾個士兵活捉。

在宋忠部下中,有些將領與燕軍進行了激戰。例如,從居庸關逃回來的俞填,在與燕軍激烈交戰中被俘,不屈而死。都指揮孫泰被燕軍流矢擊中,鮮血染紅了盔甲,他隨便裹一下傷口,又與燕軍力戰。最後,他和都指揮彭聚都英勇戰死。有一百多被燕軍俘獲的將校,因不肯投降而被殺掉。

懷來之戰中,燕軍大獲全勝,斬首數千級,繳獲戰馬八千餘匹。懷來守軍中,隻有都指揮莊得統領的一軍獨全,倉皇逃走,其餘軍士都投降了燕王。尤其是都督宋忠被俘,燕王的部下都非常高興,紛紛向燕王祝賀。

燕王對此卻不以為然,隻淡淡地說: “宋忠本來就是個庸材,以伶牙俐齒取悅於人,靠奸惡和行賄得官,一掌兵權便驕縱異常。這種熒惑小人,我視之如孤鼠。這區區小勝,哪裏值得那麽高興呢!如果真獲得了大勝,那又會高興成什麽樣了呢?喜容易生驕,一驕傲就不謹慎了,不謹慎就是失敗的苗頭。"

這一席話,既表明燕王有遠大的抱負,也證明燕王確實比其他將領高出一籌,所以“請將鹹頓首稱善”。

懷來大捷後,開平、龍門、上穀、雲中等地的守將陸續歸降。七月十七日,燕王命孟善率兵至永平,守將趙彝、郭亮等人舉城歸降。郭亮曾隨燕王北征蒙古,趙彝也是由燕山右衛提升起來的,都是燕王的舊部,這時都歸附了燕王,壯大了燕王的力量。

七月二十二日,駐守遵化的指揮蔣玉來投,說陳亨、劉真和都指揮卜萬率領大寧兵馬出鬆亭關(在今河北遷安縣西北,為古代軍事要地),駐營於沙河,將要進攻遵化。七月二十四日,燕王親自率兵往援。劉真等人聽說燕王親自率兵趕來,便退守鬆享關,堅守不出。

二十七日,燕王命李千戶領兵到關口,擺出一副將攻關的架勢,以試探對方。劉真等人果然不敢出戰。燕王向部將分析敵方的情況說: “不把大寧的兵馬擊潰,終究會成為我們的後患。劉真已經衰老了,沒什麽能力了;陳亨一向忠誠,已托心於我,隻是因卜萬相脅製,才未能來降。如果除掉卜萬,陳亨一定來歸降我。劉真寡謀,容易對付,要用離間使他們產生嫌隙。”

恰巧這時部下捉到大寧部隊的兩個邏卒,燕王高興地說: “我們的計策可以實行了。”於是,燕王寫了一封給卜萬的信,對卜萬大加稱讚,而對陳亨卻極力詆毀。信封好後放在一個邏卒的衣領中,賞給他一些銀兩,還設酒席款待他,讓他回去把書信交給卜萬。

這一切故意裝著不想讓另一個邏卒看見,實際上還是讓他看見了。這個邏卒問看守: “要他幹什麽呢?”看守說: “你問這些幹什麽?”這個邏卒說: “如果讓我知道了,絕不敢背德。”看守說: “讓他回去通音訊,所以才得到了厚賞。”這個邏卒請求看守為他講情,希望能和那個邏卒一起回去,並表示“唯命是從”。看守一本正經地答應了他,允許他和那個邏卒一起返回,但沒有賞賜。

兩個邏卒返回以後,沒得到賞賜的邏卒憤憤不平,回去後馬上就揭發了捎書信的事。劉真和陳亨立命搜查另一個邏卒,果然在他的衣領中搜到了一封書信。劉真和陳亨認為卜萬已與燕王相通,便馬上將卜萬逮治下獄,並籍沒其家,卜萬後來死於獄中。

陳亨不久便歸降了燕王。他於夜間又偷襲劉真營,劉真單騎逃走,鬆亭關很容易地落入燕王手中。

陳亨原是燕山左衛指揮僉事,曾數次跟隨燕王出塞,後升任北平都指揮使。他原是燕王的部下,早已與燕王暗中相通,所以燕王這次用間非常順利,使卜萬這個忠勇的將領不明不白地被除掉。

燕王略定後方的戰事進展十分順利。在此期間,他為了讓全體將士都理解他起兵的正當性,他發布了告諭全體將士的布告。這個布告與他給建文帝的上書大不一樣,上書中把罪過委過於齊泰、黃子澄等奸臣。但布告中則直接指責建文帝。

為了極力詆毀建文帝,布告中有些話誇大其詞,有些則純係憑空捏造。因燕王起兵還不僅僅是“救禍圖存”,而且還要奪取皇位,隻是他不能把這個意思和盤托出就是了。

燕王實際上就是在爭民心,要部下體諒他起兵的苦衷,並告誡部下,不要嗜殺,不要危害百姓耕作和商賈貿易,以贏得全國的民心,這才能成大事。

後來的事實表明,盡管燕王起兵難免被人非議,但部下對燕王還是很忠心的。雖然許多將士是由建文帝陣營中投降燕王的,但幾乎沒有發生過背叛燕王的事。這是燕王能順利進軍的一個重要條件。這與燕王經常對部下的誡諭是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