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威大振

包圍燕王府的士兵不知道張員、謝貴二人會被殺,在燕王府外邊等了一個多時辰,不見二人出來,便陸陸續續地離開。繼而,燕王便讓人傳諭包圍北平的將士,並對外宣布張員、謝貴二人已經被擒獲,讓他們各自撤回。這些將士本來大都是燕王的部下,看到這種情況也都紛紛離去。

燕王命張玉、朱能乘夜色掩護去攻奪九門。張玉和朱能帶兵突然出現的時候,守城門的士兵懾於燕王的聲威,倉促之間手忙腳亂,無心應戰,有些城門不戰而下。至天明時,北平的九個城門已奪占了八個,隻有西直門暫未攻下。

這時,北平都指揮彭二得知燕王舉兵反,便急忙騎馬在街上大喊:“燕王反,從我殺賊者賞。”很快集中起來千餘人,向端禮門發動攻擊。燕王手下的將士從府中衝出,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將彭二殺掉。彭二部下的士兵也隨之潰散。

西直門的守兵比較忠勇,頑強固守。燕王命指揮唐雲單騎前往,傳諭守兵道:“你們不要自討苦吃!現在朝廷已聽任燕王自製一方,你們趕快離開,否則格殺勿論。”守門將士聽了這話,看到其他八處都已被燕王的士兵占領,料難抵擋,便很快都散去。至此,北平的九處城門都被燕王攻占。燕王下令安撫軍民,北平很快安定下來。

燕王對葛誠、盧振背叛自己非常氣憤,不僅將二人殺掉,還殺了他們的全家。這時也有公開勸阻燕王起兵的,他們不知道當此爭奪皇位的時候,任何忠義的說教都打不動他的鐵石心腸。

燕王控製了北平以後,原北平的官員紛紛歸降燕王。

燕王出兵以前,把金忠召來,讓他占卜一下吉利與否。金忠占了一卦後,謂誓師起兵“大吉”。燕王聽了很高興,隨即任命他為紀善,隨侍左右,讓他隨時幫著出謀劃策。燕王有了什麽疑難事,也經常征求他的意見,他成了燕王的一個重要謀士。燕王起兵後,三天便“城中大定”,接著就召集將士,舉行誓師。正式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號。

在出兵的時候,天氣卻突然發生變化,風雲四起,昏天黑地,對麵人難相識。這天氣給人以出師不利的感覺,燕王也深感不安,擔心會動搖軍心。但不大一會兒,東邊天上的烏雲閃開一縫,露出一片青天,大約一尺許,陽光由此照耀上下。將士們看到這情況非常高興,以為是燕王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是瑞應之兆。燕王驚恐的心情頓時全消,又轉憂為喜。

按照《皇明祖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藩王就可以舉兵,“以清君側之惡”。現在朝中有齊泰、黃子澄這樣的奸臣, “橫起大禍”,他作為藩王就應該“奉行天討,以安社稷”。

按《皇明祖訓》規定,藩王在受“天子密詔”後才能舉兵,除掉奸惡以後即“收兵於營”,藩王朝見天子後就要返回原處。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燕王的行動與《皇明祖訓》並不完全符合,他既沒有“天子密詔”,也不打算除奸後返回原處。他不過以此作為舉兵的借口。好在他部下的將士真正知道《皇明祖訓》的並不多,這樣也可以遮擋過去。

按照這條“祖訓”,燕王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確實可以向朝廷索取他們,但沒有說藩王可以舉兵去擒獲他們。因此,不論引哪一條“祖訓”,燕王舉兵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

對此,燕王心裏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又對將士們說。 “奸臣拿到以後,我就仿效周公輔佐成王,你們要了解我的心意。”也就是說,他並不準備奪取皇位,而隻是要“清君側”,除掉齊泰、黃子澄等奸臣,然後就像周公輔成王那樣來輔佐建文帝。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隻不過是他的一種借口罷了。

燕王誓師起兵,公開的說法就是“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他把自己的部隊稱為“靖難之師”,除掉建文年號,把建文元年改稱洪武三十二年。他自署官屬,任命了一批文武官員。

燕王把周王等五個藩王的被削說成是齊泰、黃子澄的事,這不會是建文帝的真心, “實奸臣所為也”。其次,齊泰、黃子澄還不滿足,現在又要加害自己。自己一直“奉法循分”,並未“謀不軌”,自己完全是無辜的。再次,這些奸臣先謀害諸藩王,這就像伐大樹先剪附枝一樣,最後要危害朝廷。

最後,燕王在這裏引用的《皇明祖訓》是原話,而他對將士們說的則不是《皇明祖訓》原話。原因很簡單,如果給建文帝的上書中篡改了《皇明祖訓》原話,這反而會成為燕玉的一條罪狀。他可以瞞過士兵,但瞞不過朝廷。所以燕王表示“俯伏俟命”,要建文帝頒密詔,允許他舉兵清除奸臣。

建文帝心裏很明白,這隻不過是燕王的借口,不管下密詔還是不下密詔,他都要起兵。他的目的絕不限於除掉齊泰、黃子澄,而是要爭奪皇位。建文帝見到燕王的上書以後,他的確頒了詔書,隻是不是要燕王舉兵“清君側”,而是“削燕王屬籍”,即把燕王的名字從皇族玉牒中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