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揮戈靖難定後方 靖難之師

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燕王正式起兵,公開反抗朝廷。他首先智擒了駐守北平的張員和謝貴,奪占了九門,接著便在北平誓師,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之師。曆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靖難之役””。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正當燕王與姚廣孝密謀舉兵的時候,又陸續得到一些緊急的消息。按察司的一個官吏李友直、布政司的一個官吏奈事都知道了擒拿燕王的密詔。他們秘密地來到燕王府中,把建文帝密詔的內容告訴了燕王。

這時,北平的一個守兵酒醉,腳步踉蹌地到大街上去磨刀。一個老太婆問他:“磨刀子什麽呢?”這個士卒厲聲說道: “殺燕王府的人。”這種話在平時是沒人敢說的。這個老太婆意識到將會有大的政變,她便把這事秘密地轉告了燕王。

燕王感到起事已迫在眉睫,為了準備得更周密,他又派朱能到城內外去偵查。朱能發現城內隨處都有重兵把守,謝貴把北平的七衛士兵都調來包圍燕王府,另外還調來一些城外的屯田士兵,讓他們入戰協助防守。在端和門等幾個關鍵地方,謝貴還讓士兵架起了木柵。情況十分明顯,形勢萬分火急,燕王已來不及多作謀劃,立命張玉、朱能率僅有的八百衛士入衛王府。

張玉、朱能是燕王的貼身親信,是最得力的兩員大將,二人當時都是下級武官,張玉是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朱能是燕山護衛千戶。他們所能調動的隻有八百衛士,好像是太少了,實際上這是建文帝對藩王一再削奪的結果。

在藩王封國內,軍士分為兩種,一是守鎮兵,由朝廷委任的指揮掌管;二是護衛兵,歸藩王調遣。做燕王這樣有防邊任務的塞主,遇有緊急情況,兩類軍士都要聽從他調遣。藩王對封國內的中央官吏也有節製權。

建文帝即位後,不僅廢削了五個藩王,而且對其他未廢的藩王也進行了限製。建文帝下詔,收回了王國所在地的統治權,隻有護衛官軍聽從藩王指揮。對燕王來說,由於建文帝對他猜疑日深,便以防邊為名,將他的護衛兵也大都調出。因此,當他要舉兵的時候,倉促之間隻能召集起八百衛士。

形勢對燕王是十分不利的。北平四周的險要關口都由朝廷新委任的親信領重兵把守,北平城內的文武吏士基本上都聽張員、謝貴指揮。

七月五日,張員和謝貴率兵包圍了燕王府邸,用箭把文書射入燕王府內,上麵寫著朝廷要逮治的諸官屬。燕王與張玉、朱能商議: “滿城都是他們的軍士,敵眾我寡,怎麽辦呢?"朱能說: “先擒殺謝貴、張員,其他的人就沒有能力了。”

燕王說: “這事應當計取。現在朝廷派人來逮我的官屬,我們就按朝廷的名單把這些人收起來,讓來使召進來張員、謝貴二人,說把要逮的人交給他們。他們二人一定會進來,來了就把他們擒獲,這隻消一個壯士就辦到了。”建文帝的詔書隻說“削爵及逮官屬”,即對燕王隻是削爵,而未說逮捕,所要逮的是燕王手下的一些官屬,因此燕王還能做這種安排。

也是在七月五日這一天,燕王把壯士埋伏在端禮門內,派人召張員、謝貴。他們二人心存疑慮,不肯前來。燕王又讓來使拿著要逮的名單去召他們二人,他們這才信以為真,便率領一大隊兵馬來到燕王府。因隨從不能進入王府,被守門人喝止,所以張員和謝貴隻好把隨從留在門外,隻有他們二人來見燕王。

燕王見他們二人進來,便扶著拐杖坐起,設宴行酒。七月初北平的天氣正熱,燕王先拿出幾個西瓜,說道: “剛有人送來幾個新摘的西瓜,和你們一起嚐嚐吧。”燕王拿起一片瓜,還沒有送到嘴邊,便突然怒喝道:“現在平民百姓、兄弟宗族之間還知道互相體恤,我身為天子近屬,生命卻旦夕不保。朝廷這樣對待我,天下還有什麽事不敢幹呢?”話音剛落便擲瓜於地。

燕王的幾個護衛一見這個暗號,便怒氣衝衝地一擁而上,將張員、謝貴二人擒獲。這時,幾個護衛又將葛誠、盧振二人捆綁著拉到他們二人麵前,讓他們知道,他們派往燕王府的這兩個奸細早已敗露,這也等於是張員、謝貴二人的一條罪狀。燕王投杖而起,憤然說道: “我哪裏有什麽病!隻是迫於奸臣陷害,我不得不如此。”遂命衛士將張員、謝貴二人拉出去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