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在名人麵前有一種獨立精神

哈佛名言

見解獨立,充滿自信,從不盲目崇拜名人。

當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哈佛講學時,令人吃驚的是,一個小教室裏人都沒有坐滿。為什麽呢?因為學生們認為,他的獲獎成果是幾十年前的產物。當他拿到諾貝爾獎時,他的研究早就過時了。如果僅僅為了瞻仰名人的風采而去聽講座,純粹是浪費時間。

為了培養學生不盲目崇拜的風格,哈佛大學實行了“學生評教師”的製度。其做法是:每門課結束前,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一份課程評估表。按規定,學生填表時,教師應離開教室,待所有學生完成表格後,由一位誌願者直接將表交到學校行政辦公室。為了解除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填寫該表是不用署名的。校方在整理完評估表後,會將相應的信息反饋給教師及學生。

評估表除了表達學生對這門課的具體要求外,還有一部分是對教師教學方法、能力、態度的評價。它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哈佛大學認為,教師不是真理傳授者和正確答案給予者,他們也同樣需要受到質疑。

事實上,哈佛教授早已習慣了學生尖銳直率的質疑和批判。

他們最喜愛的、給分最高的都是那些有勇氣並有能力挑戰教師的學生。許多教授甚至覺得,沒有受到學生挑戰的課是最沉悶無聊的課,也是最不成功的課。

哈佛大學這種自由表達觀點、不盲目崇拜權威的環境,熏陶了哈佛人的獨立精神。在他們眼裏,沒有人是正確答案的提供者,除非他的結論最後被證明是正確的;沒有人是最後的道德判定者,除非他的價

值觀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所以,當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來到哈佛大學時,非但沒有任何優越感,相反,還要為應付一次超強度的思想衝擊而犯怵。

哈佛學生就是在這種唇槍舌劍中增長見識,了解世界各領域最前沿的知識。當他們日後走上社會時,這種不崇拜權威和平等表達意見的風格使他們受益匪淺——他們敢想敢說,在任何時候和任何人麵前都敢於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與此同時,他們也允許他人自由表達意見。這使得各種好想法都能擺到桌麵上,溝通的難度也大大降低,工作業績自然倍增。

比爾·蓋茨擁有比世界任何人都更多的錢,但他絕對是一個平民化的企業領袖。在他的公司,人們有任何意見,都可以直截了當說出來,且不必管對方心情如何。他對別人是這樣,別人對他也是這樣。

哈佛小百科

在哈佛擔任40年大學校長(1869年至1909年)職務的埃利奧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從根本上使哈佛蛻變為現代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埃利奧特的改革措施包括選修課程、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這個“哈佛模式”影響了美國國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而且,埃利奧特還負責出版了現在著名的《哈佛經典》,從多個學科收集“偉大的書”。在1926年他逝世後,後人一直將他的名字和“哈佛”聯係在一起,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普遍願景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