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是怎樣煉成的
大學箴言
人生像一截木頭,或者選擇熊熊燃燒,或者選擇慢慢腐朽。
做一個出類拔萃的領袖
要想真正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領袖,必須在工作、生活各個方麵具備過硬的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領袖必須成為人民的理想楷模。這不僅是指通常所理解的“德”,而且也是指同樣重要的“智”。一個真正的領袖必須擁有遠大的抱負,擁有異於常人的智慧,超常的適應能力,服務大眾的態度和引導輿論的能力。
一個好領袖必是一個好的聆聽者,並掌握與人溝通、表情達意的技巧。他充滿自信,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亦必毅力過人,並能不斷自省以求進。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說過:“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並非末日。最重要的是具備勇氣,一直前行。”當一個人為實現夢想苦苦追尋的時候,需要這樣一種意誌和品格。
堅持,是一種信念。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要獲得最美麗的人生,要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要能夠對社會、對他人有所回報,就要堅持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堅持,是一種過程。這個世界上,天上掉餡餅的事兒幾乎為零,或者沒有什麽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在夢想實現之前,需要耐得住寂寞、孤獨和暫時的不成功。
堅持,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需要用一種堅持的態度去完成。這種生活方式可以磨練自己的意誌力。堅持住人生信念,沒有什麽困難是不可以克服的。
做富有文化底蘊的智者
一個優秀的領袖必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也就是文氣。文氣是指一個人的內在文化底蘊、外在儒雅氣質、文化修養、精神境界的自然顯露。大學是保存知識、傳播知識、創造知識的殿堂,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先進文化的策源地和輻射源。大學領導者作為知識分子的領袖、楷模和標尺,如果自身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學問,即沒有所謂的“文氣”,就不會得到師生的尊重、敬仰和愛戴,就很難引領大學的發展。
修煉文氣,須多讀書,成為大學者。“腹有詩書氣自華”。要養成儒雅的文氣,就必須博學多識,不僅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領導學、經濟學等知識,還要多讀經典古文、傳統詩詞、名家名篇,廣泛涉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麵,學貫中西、通曉古今,努力成為著名學者。縱觀做出卓著成績的校長,他們都是某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同時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有深厚的積澱。如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是哲學家、美學家,還通曉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堪稱大學問家。
修煉文氣,須多思考,成為思想家。文氣的養成是為了提高個人素養,促進工作實踐,而思考是學習與行動的橋梁,“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形成思維,思維產生觀念,觀念形成思想,思想決定行動。因此,大學領導者必須學會思考,並多思考。要明了大學的性質,知曉大學的曆史,把握大學麵對的環境和擁有的資源,把文氣的養成與改造思想結合起來,與指導實踐結合起來,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曆史證明,成功的大學領導者,一般都是深邃的思考者。譬如,哈佛大學校長博克曾著《超越象牙塔》,指出現代大學不能回避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利益服務;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曾著書《高深學問》,反對功利主義,倡導博雅教育;耶魯大學校長吉亞麥提曾著《大學和公眾利益》,探討大學的性質和在社會中的作用;加州大學校長克爾曾著《大學的功用》,提出了巨型大學的概念。由於他們對大學有深入的思考,不隨波逐流,從而把大學辦出了特色,推上了新台階。
修煉文氣,須多謀劃,成為謀略家。大學領導者是學校的規劃設計者,曆史上有卓越成就的大學領導者都是優秀的謀略大師。卡迪夫大學前任校長史密斯爵士曾說過,作為領導者,他必須將四分之三的時間花在思考學校方向和戰略上,他認為,“校長就是要將自己的辦學戰略和價值理念傳播出去,讓學校所有員工接受,然後選擇合適的人去實現這些策略。”中國的大學校長都曾經或正在謀劃製定“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大學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大學校園發展規劃”,引領大學的發展和振興。事實證明,大學領導者隻有經常圍繞“建設一個什麽樣的大學,怎樣建設這樣的大學”的問題潛心思考,精心謀劃,才能認準大學發展的根本方向,不至於隨著各種思潮的衝擊而左右搖擺。
浩然正氣的力量
一個優秀的領袖還必須有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文天祥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對大學領導者來說,正氣就是不媚俗,能引領社會發展潮流。
修煉正氣,須不媚俗。大學既要防止“滯後於社會”的弊端,但又不簡單地“迎合時尚”。這就要求大學領導者的辦學理念和行為方式必須因時而變,成為“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但這種適度而明智的變化不是無原則、無限度的,必須是“根據需求、事實和理想所做的變化”。羅伯特·M·赫欽斯在《學習社會》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追問:“大學究竟是為社會服務還是批評社會?是依附於社會還是獨立於社會?是一麵鏡子還是一座燈塔?是迎合眼前的實際需要,還是傳播及光大高深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深思。
有幾個充分表明大學校長不媚俗的例子:1986年哈佛大學校慶,當時的美國總統裏根希望獲得哈佛大學名譽博士的稱號,但哈佛大學校長德雷克·博克予以拒絕:“裏根可以成為美國總統,但他難以獲得哈佛的博士學位,因為這是學術稱號。”人們稱之為“兩個President之爭”。基辛格從國務卿崗位上卸任並退出政壇後,很想回到哈佛大學工作,但被哈佛大學校長婉言謝絕:“基辛格是個學識淵博的人。如果論私交,我和他的關係也不壞。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1957年北大校長馬寅初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他的“新人口論”,受到當時權威的批判,但他說:“我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盡管他被迫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全國人大常委之職也被罷免,公眾的心中卻並未消失,馬老正直的身影和鏗鏘之聲;曆史證明,馬寅初不媚俗,不迷信權威,他掌握了真理。
修煉正氣,須能引領。大學不應脫離社會、孤芳自賞,而應當“與社會保持接觸”,並“以自己的實力和聲望”對科學和重大而緊迫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從而對社會可能采取的行動與對策產生影響。赫欽斯說:“大學是一個瞭望塔。”在改革社會中應發揮積極的作用,成為承擔公共服務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應不惜一切代價加強各種創造性的活動,引領社會前進。普林斯頓大學原校長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必須經常給予學生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並不是社會所想要的(want),而是社會所需要的(needs)。不管社會如何變化,在任何情況下,大學都有對於知識和思想保存的責任,能不斷引領社會發展,而不是一味地適應社會。因此,大學領導者應有能力通過引領大學發展來引領社會發展。
底氣是做人之本
一個優秀的領袖還必須有底氣。底氣是做人之根本、根基、根源。底氣足,才有真本錢,才有發言權,才有凝聚力和號召力。底氣的表現形式就是說話的分量、人格的魅力、個人的影響力,就是群眾的歸屬感、信任感和敬仰感。作為大學領導者,必須要有充足的底氣。有了充足的底氣,才能確立威信,促進事業的興旺發達,實現大學的價值。充足的底氣需要磨練和積累,需要全身心地培育和修煉。
修煉底氣,須立大誌。底氣源於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大學領導者的基本內在修養。大學最根本的社會功能就是儲存、創造和傳遞人類文明。大學要創造新的人類文明就要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對功利主義。大學還要負載價值,守望社會精神文明,給人類以極大關懷。因此大學領導者要樹立追求真理、獻身真理的大誌向。要堅信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正義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責任崇高而神聖,任務光榮而艱巨。
修煉底氣,須善實踐。能力是底氣的表現。大學領導者在專業上要做專家,管理上要做行家,必須勤於實踐善於實踐。以華中科技大學曆任領導者為例,他們都是善於實踐的典範。朱九思提出“敢於競爭,善於轉化”,“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麵”,大力加強科學研究;楊叔子堅持“高築牆,廣積人”,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周濟實踐“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大力發展社會服務等。正是曆屆領導者勵精圖治,實踐創新,硬是把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建設成了一所國內外知名的大學。由此可見,大學領導者應該是實踐者。他不一定是管理學科的專家,但深諳教育管理之道,善於行政管理,精於用人之道,具有解決和處理各類大學矛盾的能力。
他不一定是專門的政治家,但能夠把握大學正確的發展方向,提出適合大學長遠發展的辦學思想與理念,用先進的辦學指導思想推進大學的建設、改革與發展。
修煉底氣,須敢成功。成功的大學,領導者會更有底氣,有底氣的領導者會把大學引向更加成功的境地。正是由於哈佛校長艾略特、勞威爾、柯南特、博克等人成功地將哈佛引向了成功,才使哈佛大學更有了底氣;也正是哈佛大學的不斷成功,才使哈佛大學的校長更有底氣,從而進一步引領大學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大氣是一種智慧
一個優秀的領袖還必須有大氣。大氣,就是大氣度、大胸懷、大氣魄,大愛心。大學應該有大氣。江澤民同誌在北大百年校慶時講:“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麵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完成這一使命,“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大學領導者應該有大氣。
修煉大氣,須有大視野。大學之大,根本取決於它的兩大直接產品:學術和學生,以及鑄成這兩大產品的模具:學者、學長和學風。因此大學之大,乃在於學術之大、學生之大、學者之大、學長之大、學風之大。大學領導者要有寬廣的視野、開放的精神,兼容並蓄,善於從複雜的現象中看到事物運動的基本態勢,抓住基本規律,從眼前的利害中超越出來,突破經驗的束縛,對社會需求進行全局的、客觀的把握,穿透眼前,看到長遠。大學發展的曆程證明,大學領導者的視野往往決定大學的發展。紐曼的傳統大學觀把大學看作是“一個居住僧侶的村莊”,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把大學看作是一個城鎮,而克拉克·克爾的多元化巨型大學觀則把大學看作是“一座充滿無窮變化的城市”。可見領導者的視野決定大學的視野。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以國際視野改革大學教育,強調哈佛新課程改革要給本科生更多的到國外學習的機會。
修煉大氣,須有大胸懷。“一個人胸懷有多大,才能做多大的事業。”大學具有天然的包容性:首先是學科包容。大學包容了傳統基礎學科,還包容了跨學科、邊緣學科和應用學科,甚至為那些已經乏人問津的學科以及尚未獲得廣泛承認的學科與知識領域留有一席之地。其次是學者包容。大學包容各種各樣的學者和學生,甚至為個別行為、個性和思想方法奇特的學者創造寬鬆環境,使他們按自己的習慣從事活動。再次是學術包容,即包容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因此,大學領導者在辦學理念上,要有開放意識和世界眼光,以昂揚的氣勢迎接各種挑戰,以仁厚的情感容納學生,以寬容的精神對待學術,以謙虛的心靈接納新知識;要在選用人才上,有“海納百川”的大氣,以開放的胸懷招攬人才,以寬廣的眼光選用人才;在具體工作上,要有團結友愛的胸懷、互以對方為重的風格,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做到坦坦****、光明磊落,容人、容事、容言。如果說大樓、大師是大學的硬件,大氣則是軟件,軟件與硬件同樣重要。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軟件比硬件更重要。1953年出生的安德魯·懷爾斯,10歲時對世界難題費馬大定理著了迷,於是立誌搞數學。他32歲成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後好像突然消失了,學術會議不參加了,論文也沒有,有人說他江郎才盡了,有人說應該解聘他,但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不為所動,仍然聘他為教授,表現出了大學的大愛,終於在9年後的1994年,安德魯·懷爾斯破解了費爾馬大定理,轟動世界,也使普林斯頓大學聲名遠揚。
修煉大氣,須有大手筆。有了大手筆,才會有大發展。大手筆,要有大氣魄,要有超越、懷疑、批判精神。要超越各種形式的禁錮和守舊觀念,挑戰各種曆史理論和權威,深刻批判與反思,進行前提性追問、主體創造與建構。正是因為洪堡的大手筆才使柏林大學得以振興,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楷模,從而使大學具有科學研究的職能;正是範海斯的大手筆,提出“威斯康星州的邊界就是威斯康星大學的邊界”,才使美國大學得以崛起,從而使社會服務成為大學的第三大職能;也正是蔡元培的大手筆改造舊北京大學,才使北京大學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大學領導者要有大手筆,就要敢於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舍棄,敢於砍掉不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東西;有所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敢於在自己的位置上創新、創造不可替代的業績。
銳利的士氣
一個優秀的領袖還必須有銳氣。《淮南子·時則訓》所說的“銳而不挫”,彰顯的是不畏困難和挫折的精銳士氣。銳氣就是要有一股子勁,始終保持一種向上的進取姿態,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工作韌勁。銳氣就是在成績麵前不忘乎所以,在困難麵前不灰心喪氣,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有銳氣,才能有所作為,有所建樹。
修煉銳氣,須講批判。大學是知識傳遞與生產的場所,是新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不論是知識的傳遞與生產,還是真理的探求,都應該建立在大學批判責任基礎之上。德國社會學家海因茲·迪特裏奇尖銳地指出:“今天的大學是一些被閹割了的機構,大學教育脫離大多數人的生活現實,研究質量低下,教育道德淪喪。"作為大學領導者要弘揚大學的批判責任,鼓勵和支持大學繼續扮演那種絕對真理、社會公正和道德良心守護神的角色。
修煉銳氣,須講創新。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校長羅德裏克·德·弗雷澤認為,大學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有三項:第一,吸引最好的學生到學校讀書;
第二,吸引最好的教職員工到學校工作;第三,為教職工、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源,營造積極的氛圍,使師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創造性地開展學術與科研工作,保證他們發揮最大潛力。大學要做好這些工作,沒有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領導者是不行的。創新是大學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曆史證明,不滿足於現狀,勇於改革和創新是優秀大學領導者共同的特征之一。哈佛大學原校長勞威爾說在他任校長的24年裏,有四大創新:一是設立主攻課和基礎課製度,二是設立住宿學院製度,三是設立導師製度,四是設立榮譽學位製度。這些都為哈佛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修煉銳氣,須養個性。牛津大學原校長紐曼是一個有個性的校長。他認為:大學是傳播普遍性知識的場所。知識本身即目的。教育是理智的訓練。大學是為傳授知識而設的,“如果大學是為了研究,我不知道大學為什麽要那麽多學生”。他的個性造就了牛津大學的輝煌。柏林大學原校長洪堡認為,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就是兩條:自由和寧靜,教師和學生為科學而共處,自由地進行各種學術上的探討。他的個性使柏林大學很快崛起。威斯康星大學原校長範海斯認為,大學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能工作的公民;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創造新文化、新知識;傳播知識,把知識傳授給廣大民眾,使他們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經濟、生產、生活、政治等方麵的問題。這種理念引領大學走出了古典大學的圍牆,使大學獲得了新的生命。曾經被毛澤東評價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不僅提出了“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著名辦學方針,鑄就了“北大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外和內介、守正不阿,勇於任事、敢於負責,寬容大度、民主平等,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個性,改造北大,鑄就了北大的輝煌。
領袖素質
遠大的理想。縱觀曆史中的領袖都有遠大的抱負,所謂吞吐天地之誌。擁有這樣的理想才能塑造其人格魅力。人們追隨他,絕不僅僅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能帶給人們希望,給人們一個遠大而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