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獻策

周瑜推薦魯肅,因而得到孫權的接見,“與語甚悅之”。隨後,孫權便把魯肅引到密室“合榻對飲”,密議問策。

孫權問:“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魯肅答:“昔高帝(劉邦)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事實上,魯肅關於“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形勢分析同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完全一致。對東吳來說,魯肅的戰略是:第一步,"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第二步,“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魯肅的密室獻策,使孫權很受震動,使他對魯肅的戰略高度重視。孫權高興而謙虛地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非所及,指建號帝王)。’

劉表死後,魯肅又進一步勸孫權謀取荊州,他對孫權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要建帝王之業,就必須有根基,這荊州就是最好的根基。

曆史表明,孫權以後的行動就是在實踐魯肅的這一戰略思想。接下來,魯肅仔細分析了荊州的具體形勢及其相應的策略,指出,第一,荊州勢力已經分裂,“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第二,重視劉備,視劉備與荊州地方勢力間的相互情況而采取兩種不同的對待荊州的策略,一為“結好”;二為“別圖之(意即武力奪取)”。他認為,“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第三,情勢緊急,當前應立即聯合劉備,使撫荊州之眾。於是,魯肅要求孫權派他“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讓其借吊劉表死喪的機會,相機說劉備使撫劉表之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據載,魯肅到達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軍,於是晝夜兼程。當趕到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已倉皇逃走,欲南渡江。魯肅隻好抄近道追劉備,與劉備相遇於當陽長阪,“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並“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並力”。

魯肅問劉備:“豫州今欲何至?”劉備回答:“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魯肅即勸劉備與孫權結盟,說:“孫討虜(權)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聯合之好,共濟世業,而雲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劉備在魯肅堅毅的目光中看到了命運的轉機。

魯肅的建議,正中劉備下懷。此時,劉備新敗,正苦無安身之地,欣然從命,便隨魯肅東走夏口。然後,過江退守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在對劉備剖析天下大勢時,早已明確指出:“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劉備早就醞釀聯孫抗曹的事情,隻是苦於沒有機會而已,今番孫權派魯肅前來,劉備自然喜不自勝。

實事求是地說,促成孫劉聯合,魯肅的作用要遠遠超過諸葛亮。因此,南朝宋人裴鬆之非常中肯地指出,“劉備與權並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

孫劉必然聯合的趨勢,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他自以為力量強大,懶得下功夫運用故技,離間孫劉,以利各個擊破。他認為劉備是屢敗之將,不堪一擊,隨時出兵,沿江而下,都會把劉備擊垮。孫權小兒更不堪狀,隻要大兵壓境,軟硬兼施,就會俯首聽命。他甚至同他的屬將們認為孫權必殺劉備。當時,隻有奮武將軍程昱持有異議,他認為孫權不僅不會殺劉備,而且還要與之聯合。程昱說:“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程昱的分析是很正確的,孫權不僅沒有殺劉備,而且主動派魯肅同劉備聯係,繼而“多與備兵,以禦太祖(操)”

曹操草率地做了軍事部署,派後軍都督、征南將軍曹仁和軍糧督運使夏侯淵駐守江陵,以厲鋒將軍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然後遂即率所部及新附荊州之眾順江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