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的由來 高產的雜交水稻

1981年,國務院在北京召開表彰大會,袁隆平個人榮獲一枚特等發明獎章。農業專家袁隆平發明的“高產水稻”備受世界矚目。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那時候,他還是一個充滿熱情和幻想的毛頭小夥子。他自願來到地處湖南省安江鎮的黔陽農校,當一名普通的老師,而實際上他想在這裏實現自己的夢想:培育出一種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從1960年起,他的研究思路漸漸明晰:“要想培育出一種高產優質的水稻,最好是培育出一種雜交水稻種子,讓它的第一代展現最大的優勢,從而極大地提高水稻的產量。可是要培育出雜交水稻,首先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在同一朵花上並存著雌蕊和雄蕊。隻有找到雄蕊不育的植株,才能實現異花授粉,才能人工培育出雜交水稻。”於是袁隆平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產量水稻的研製工作中去。

1964年,稻田裏的水稻又開始開花了。袁隆平像往年一樣,在他的試驗田裏獨自一人仔細巡視每一顆水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呀,這不正是我要找的水稻植株嗎?”眼前的這株水稻,稻花內的雌蕊發育正常,雄花卻呈現出幹枯的樣子……

袁隆平立即彎下身子,把這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小心翼翼地挖了出來,慢慢移植到試驗盆裏。同事們見了,都和他打趣說:“小子,看你這麽開心,恐怕是找到寶貝了吧?"

“是啊,它的確是寶貝。現在,它比什麽都重要。”

袁隆平得意地回答著。後來他在這片稻田裏又找到了3株同樣的水稻,此時袁隆平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靈感告訴他:“高產水稻的願望即將實現了”。當天晚上,袁隆平一想到高產水稻即將改良成功就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在幾百甚至幾千株水稻的茫茫稻田中,要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這是多麽困難的事啊——簡直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然而袁隆平耐心觀察和思索,終於在一塊稻田裏找到了好幾株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怎麽能不讓他興奮呢?這一年,袁隆平像對待嬰兒一樣培育著他的這幾株水稻植株,親自為它們澆水、施肥,並定期觀察、記錄,又用人工的方法將別的稻花采過來與它們雜交,從而成功地繁殖出第一代雄性不育稻種。

到了197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袁隆平的倡議下成立了“雜交水稻協作組”,全國各地的幾百名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在他的統籌指揮下,進行了對雜交水稻改良品種的統一研究。

1973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試種成功,新的雜交水稻的畝產量達到500公斤,晚稻畝產甚至達到了600公斤。這是中國廣大農民做夢也想不到的高產水稻。1975年,全國的雜交水稻種植麵積達5000畝,1980年擴大到8000萬畝,袁隆平為中國的雜交水稻大量生產和豐收改良做出了傑出貢獻,極大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由於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產量高、口感優良的特性,迅速受到了鄰國的關注,被進口到了柬埔寨、泰國等國家,之後便打開了國際大門,傳播到了全世界,對解決世界人口的溫飽問題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