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要學會運用親戚關係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每個人都有三親六故,給自己親戚辦事的情況很多。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親戚幫忙。作為親戚,對方也一般會很熱情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親不親,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這都說明找親戚辦事有得天獨厚的便利。

讓親戚幫自己辦事,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主動沾親

在任何社會,親情永遠是最寶貴的。在利用親情辦事之前,需要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怕吃苦,勇於發掘親戚關係。

2.利用親情

利用親戚關係時,敘情起很大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善用親情去說服對方、感動對方。在求親戚幫助的時候,一樣需要用真誠打動對方,使親情發揮作用,切不可虛假用情。

親戚之間的關係應以“情”字為主,而不要“利”字當頭。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是非常勢利的,親戚若得勢,他就與之交往;親戚若落魄,他就不理不問。這種人通常是受人鄙視的。

利用親戚關係並不是無限製地濫用,不顧一切去利用會給對方增加麻煩,使對方拒絕,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道德良心上的譴責。

3.利用親戚關係辦事,要在人格上求平等

親戚之間需要經常走動,增進了解,互助互利,設法為對方多辦些事,這樣才能增進親戚之間的感情,否則親戚之情會越來越淡。

在傳統的親戚交往中往往存在著一種誤區,那就是:親戚關係是一種血緣關係,彼此都是一家人;七大姑給八大姨幫忙辦事都是分內之事、應該之事,沒必要像其他關係那樣客套、講禮。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血緣的關係雖說是“割斷了骨頭連著筋”,但親情的維護與保持就產生在彼此之間相互幫助與知恩圖報的基礎上。

4.經濟往來要清楚

求助過程中因為經濟利益而得罪人,在親戚之間是屢見不鮮的。比如,親戚之間的借錢借物等財物往來是常有的事。有時是為了救急,有時是為幫助,有時就是贈送,情況不同,但都體現了親戚之間的特殊關係,把這種財物往來當成表達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

作為受益的一方對親戚的慷慨行為給予由衷的感謝和讚揚是必要的。如果他們把這種支持和幫助看得理所應當,不做一點兒表示的話,對方就會感到不滿意,而影響彼此的關係。

另一方麵,對於需要歸還的錢物,同樣是不能含糊的。這是因為親戚之間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況下應把感情與財物分清楚,不能混為一談。隻要不是對方明言贈送的,所借的錢物該還的也要按時歸還。有的人不注意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親戚的錢物用了就用了,對方是不會計較的。如果等到親戚提出來時,那會使雙方都尷尬。

對於來自親戚的幫助要注意給予回報,這既是加深友誼的需要,也是報答對方幫助的必要表示。如果忽視了這種回報,同樣會得罪人。

總之,親戚之間的錢物往來,既可以成為密切感情的因素,也可能成為造成矛盾的禍根,就看你如何處理。

5.不要居高臨下或強人所難

親戚之間雖有輩分的不同,但是也應當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特別是在彼此之間地位、職務有差異的情況下,更應如此。

常言說,“窮在街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就是說,地位低的人總是希望從地位高的一方那裏得到一些幫助,同時在他們提出自己的請求時,又懷有極強的自尊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位高的一方對來求助的親戚表示出不歡迎的態度,那就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

一般來說,地位低的人對於被小看是很敏感的,隻要對方露出哪怕一點兒冷淡的表示都會計較、不滿,造成不良的結局。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些人求親戚辦事,特別是辦一些有違原則的事,人家沒辦就心懷不滿,說人家不講情誼,這也是很使人傷心的。

在有地位差異的親戚之間最常見的矛盾是在求與被求之間,是在不能滿足對方要求的情況下發生的。如遇這些問題,一方應盡量地滿足對方的需求,另一方則應考慮對方的難處,盡量不要給人家出難題,即使因客觀原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應給予諒解,不能過多計較。

6.不要一廂情願,為所欲為

親戚之間由於彼此關係有遠近之分,有密切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在相處中要注意把握適當的分寸。

“親戚越走越親”是一般原則。但是,這裏麵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過去走親戚可以在親戚家住上一年半載,現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住的時間過長很多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還有的人到親戚家做客不是客隨主便,而是任自己的性子來,這就給主人帶來很多的麻煩,也容易造成矛盾。

比如,有的人有睡懶覺的習慣,到親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主人要照顧他,又要上班,時間長了就會影響主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進而影響彼此的關係。

還有的人不講衛生,到了親戚家裏,煙頭到處扔。時間不長,人家還可能忍耐克製;要是日子長了,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因此,在親戚交往中也要優化自己的行為方式,如果方式不當同樣會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