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可愛動物

它把自己生的孩子吃了

老虎是百獸之王,人們對老虎一向是又敬又怕,所以編出許多英雄打虎的故事來安慰自己。方圓百裏左右,也就會存在一隻老虎,老虎十分地獨。老虎彼此間的交往通過吼叫來進行,自己領地的界限靠氣味來劃分。老虎的分泌物氣味嗆人,嗅覺不太靈敏的老虎隻好一遍遍加強警戒。動物學家說,老虎的強烈氣息可以維持將近一個月呢,而這些也會被同在附近居住的異性虎察覺出來。

人們常說“虎毒不食子”,錯誤!會是這樣的嗎?老虎真的是這樣的殘忍嗎?

一山真的不能有兩隻大老虎?能的,但是有條件,就是隻有在求偶季節,兩隻老虎才會走到一起。一旦**結束,雌、雄二虎便會各奔東西。已經懷孕的母虎生活依舊孤獨,但對虎而言,孤獨不是痛苦而是享受。虎媽媽要懷4個月的小虎,直到小虎孕育出生,虎媽媽會因為小虎的到來而高興的。

動物學家說,虎媽媽一胎可以生五六隻虎寶寶呢。這麽多兒女對孤單的母虎來說是一種負擔。它躊躇了半晌,選出了其中體弱的幾隻小虎,虎媽媽會很殘忍地將它們吃掉。

虎媽媽吃掉了自己孩子,並不為此傷心的。虎媽媽太務實了。它這麽做,完全為了體格強健的幾隻幼虎的生存。免疫力最強的小老虎往往被虎媽媽保留下來——自然生存法則就是這樣的殘酷的。

兩年後,幸存的小虎會在虎媽媽的帶領學會生活。它會教孩子學會日後生存下去的必備技能——潛伏、追擊、撲咬、搏殺。虎媽媽“食子”的獨特殘忍教育方法,使得小虎學會了生存,而且“自己更比媽媽強”。

北極狐

俗稱白狐,是犬科家族中的一員,它與狼、狗和其他狐狸有著親緣關係。由於北極狐對寒冷有極好的適應力,並且該地區存在著多種食物來源,因而它們能夠廣泛地分布在環境嚴峻的北極地區。

北極狐屬犬科,額麵狹,吻尖,耳圓,尾毛蓬鬆,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極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們不僅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而且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麽天敵。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達北極之前,狐狸們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它們雖然無力向馴鹿那樣的大型食草動物進攻,但捕捉小鳥,撿食鳥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邊上撈取軟體動物充饑都能幹得得心應手。到了秋天,它們也能換換口味,到草叢中尋找一點漿果吃,以補充身體所必須的維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應還是來自旅鼠。當遇到旅鼠時,北極狐會極其準確地跳起來,然後猛撲過去、將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當北極狐聞到在窩裏的旅鼠氣味和聽到旅鼠的尖叫聲時,它會迅速地挖掘位於雪下麵的旅鼠窩,等到扒得差不多時,北極狐會突然高高跳起,借著躍起的力量,用腿將雪做的鼠窩壓塌,將一窩旅鼠一網打盡,逐個吃掉它們。

北極狐狸的數量是隨旅鼠數量的波動而波動的,通常情況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極狐數量高峰年,為了生計,北極狐開始遠走他鄉;這時候,狐群會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種疾病——“瘋舞病”。這種病係由病毒侵入神經係統所致,得病的北極狐會變得異常激動和興奮,往往控製不住自己,到處亂闖亂撞,甚至膽敢進攻過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屍體多達每平方公裏2隻,當地獵民往往從狐屍上取其毛皮。

北極狐身皮既長又軟且厚厚的絨毛,即使氣溫降到-45℃,它們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們能在北極嚴酷的環境中世代生存下去。盡管人們對狐狸自身並無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價值和妙用,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人們以身著狐皮大衣而榮耀萬分,風光無限。狐皮品質也有好壞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質越好,毛更加柔軟,價值更高,因此,北極狐自然成了人們競相獵捕的目標。

紫 貂

紫貂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於鼬科。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厘米左右,尾長12厘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汙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麵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鬆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範圍達到5~10平方千米。每年4—5月份為紫貂的**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後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顏色滑潤為毛皮上品。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者為佳。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屬雁形目,鴨科。體較紅頭潛鴨略大,全長42~47厘米。雄鴨頭、頸黑以具綠色光輝,背部和尾羽黑褐色,暗栗色的胸部與潔白的腹羽截然分界,兩脅淡褐色。雌鴨頭、頸、背、尾黑褐色,胸部淺棕色。兩性的翼鏡和尾下覆羽全白。

青頭潛鴨依據其雄性的頭色,又叫青頭鴨,是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常見的一種潛鴨,金秋時節開始南遷,一般都是十多隻結成小群,排成楔形隊列,低空飛行。像先期到達蘇州地區越冬的雁鴨類一樣,也把太湖視作它們冬季生活最理想的環境。青頭潛鴨在越冬期內自始至終都過著成群的集體生活,並且還喜歡同各種野鴨混雜棲居,常常使得湖上呈現一片喧嚷、興旺和充滿無限生趣的景象。它們膽小怕羞,卻又是飛翔和遊泳的好手,還能潛到水下,取食水草和蚌螺等軟體動物,潛鴨類都有此項絕技,它們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

早春,人們懷著惆悵的心情,像告別摯友那樣,目送著青頭潛鴨迫不及待地展翅北去,回歸已沉睡初醒的故鄉大地,重新開始它們這一年的新生活。同時,也帶著企盼的願望,祝它們一路平安!

馬來貘

馬來貘在分類上屬於哺乳綱、貘科。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地。

貘科是現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四趾後肢三趾等原始特征。貘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善於遊泳和潛水。貘科現存僅貘屬的4個種,分別分布於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兩地。

馬來貘棲息在低海拔的熱帶從林內、沼澤地帶。因此,在人類的伐木及開發熱帶雨林林地(deforestation)以作為農工用地之時,便造成了馬來貘棲地破壞、無法生存的後果。

單獨或結小群活動,夜行性。嗅覺與聽覺敏銳,視覺差,性格機警、溫順而陽小。

也能奔跑,喜歡在泥中跋涉、還善於遊泳。以水生植物的枝、葉與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為食。

馬來貘是4種貘中體型最巨大者,貘的軀體粗壯,腿短。前足四趾,後足三趾,鼻部與上唇發育成厚而柔軟的筒狀物,可以用來鉤住樹葉送入嘴內。其貌“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四不像”之稱,一般而言,馬來貘體長為18~24米之間,站立高度有90~110厘米高,成體重量約在250~320千克,有些特例可以長到410千克那麽重;雌性的馬來貘通常比雄性的體型來得大,身體渾圓可愛,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後段有如穿著肚兜、包著尿布的白色體毛外,其他部位皆呈黑色。這樣的色彩搭配,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陰影中卻能與周圍環境融於一體,起一種特殊的迷彩作用。

馬來貘平均壽命約20—25年,但是不論是野生或在動物同類的馬來貘,都有機會活到30歲。大約4—5歲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約在四到六月之間,而懷孕期約390—400天,每產1仔,極少兩仔,雌貘兩年才會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為3—6個月,出生時幼貘約68千克重。小貘出生時,通體黑色,綴大量淺色斑點和條紋,更便於隱匿。

目前,全球各地的馬來貘數目約有3200隻,其中約有200隻馬來貘是在動物園內餐養,約3000隻馬來貘是在野外生存。

貘具有長長的鼻子,鼻子相當敏銳,可以偵測食物、危險,也可以在水裏伸出鼻子呼吸,由於視力不好,平常以聽覺及嗅覺為主,當馬來貘受到威脅時,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夠快,還可以躲到水裏,伸出鼻子。其實它們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顎及尖銳的牙齒來保衛自己。

平時獨居,擁有廣大的領域,在與其他貘相接的地帶,會以噴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來劃清界線,也會發出高頻的聲音來做溝通,而在雨林中緩慢的步行,途經別的貘的領域時,也會留下味道以為記號。

馬來貘隻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樹葉、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食性很廣,能吃將近一百種的植物。它們會在日夜交接時采食,因此雖分類偏向夜行性動物,卻非完全的夜行性動物,是為黃昏性動物(Crepuscular),在深夜,馬來貘也是會睡個覺的。馬來貘喜歡在泥、沙中打滾,喜好居住在水邊,一方麵方便打滾、洗澡、遊泳,一方麵也比較安全。

傳說馬來貘能吃掉噩夢,所以被稱為食夢獸。另外,中國古代陵墓常用作鎮墓獸,以避免死者靈魂被惡靈帶走。

坡 鹿

坡鹿別名海南坡鹿、澤鹿,屬於鹿科。坡鹿體型與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側平伸出,與主幹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線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冬毛斑點不明顯。

坡鹿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於小河穀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抬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多在4~5月份。在**期,雄性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鬥。孕期7—8個月,每胎1仔。產於海南島。分布範圍狹窄,數量很少。

水 鹿

水鹿,屬於鹿科。水鹿軀體粗壯,體長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體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幹隻一次分又,全角共三叉。從額至尾沿背脊有一條寬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紋,臀周毛呈鏽棕色,頸具深褐色鬃毛,體側栗棕色,尾毛黑色。

水鹿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林區、草原以及高原地區。常集小群活動,夜行性,白天隱於林間休息,黃昏開始活動,喜歡在水邊覓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遊泳,所以叫“水鹿”。感覺靈敏,性機警,善奔跑。以草、樹葉、嫩枝、果實等為食。繁殖季節不固定,孕期約8個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產於中南和西南地區。

水 豚

水豚科是向較大性食草動物方向發展的齧齒類,包括現存體型最大的齧齒類,而一些化石類型體型更大。水豚科現存僅水豚一種,分布於巴拿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將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種巴拿馬水豚。水豚體型似豬,為半水棲性,腳上有半蹼,無尾,善於遊泳和潛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體長超過1米,體重可達66千克,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它們也有墓地嗎

在非洲有個傳說:大象在行將死亡時,會找個墳墓,去迎接末日來臨。有人就突發奇想了,如果能發現大象墓地,就會很容易獲得許多象牙了。

有些探險家來到非洲的肯尼亞。在高山上瞭望,看到山對麵有動物屍骨呈白色。一頭大象踉蹌來到屍骨旁,呻吟一聲就癱了。探險家跑到對麵山上想看看這是否是大象墓地,但山上有猛獸,沼澤地也很多,過不去,沒有看成。

大象行動有些神奇,是不是因此就編造出大象存在墓地的故事了呢?還是偷獵者為盜殺大象的大牙編出大象有墓地的故事呢?如果否定的話,為什麽大象臨死之前會離群消失呢?可是我們卻很少見到大象的屍體。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動物學家在調查時,遇到一場罕見的“大象葬禮”場麵:在離密林很近的草原上,幾十頭大象圍著一頭雌象,這是頭老的不能站立了得老年雌象。老象趴在地上,低著頭喘氣,耳朵幾乎不動,低沉地叫著。

圍觀的象用鼻子卷草葉投在雌象嘴邊。老雌象連看都不看,身體抽搐著。最後,雌象在地上停止了呼吸,死了。

頓時周圍的象群發出哀鳴,打頭的雄象先用象牙挖硬地,用鼻子卷起土塊投到死象身上。很多大象紛紛效仿,用鼻子卷石塊、枯樹枝和草團,投到死象身上。死象就這樣被埋了,很快堆起一個土墩,像墳堆一樣。

打頭的雄象用鼻子埋土,還用腳踩踏。周圍象也跟著做,土墩被踩得很堅固。最後,打頭的雄象發出一聲很大的叫聲,象群停止踩踏,繞著土墩緩慢地轉圈走著。太陽下山了,象群耷拉著頭,甩著鼻子,扇著耳朵,紛紛離開埋著老象的土墩,回到森林深處。

根據從生物進化論,動物學家對大象神秘“殯葬”行為做了解釋。群居的大象會對憐惜死去的同伴,會為其收屍,掩埋夥伴。有時候,大象用長鼻把象骨和象牙,集中卷放在一處去,成為公墓。因為象牙是大象生命的象征,大象有的死了,其他的大象就會將死去同伴的象牙帶走。

有探險家曾經去非洲的肯尼亞尋找象牙,追尋“大象墓園”。在高山頂上,見過動物屍骨堆旁,大象哀叫後倒地而亡。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阻攔,無法驗證發現大象的墓地的驚喜,隻好無功而返了。

在非洲,自從象牙被列入貴重商品的行列後,象牙地位飆升。流傳的那些有關動物生活習性的神秘說法,天天有新的變化。

後來,法律禁止獵殺大象的行為,一些偷獵者為了達到自己卑鄙的獵殺目的,故意編出了關於“大象墓園”的傳說,想肆意捕殺得到象牙。捕殺之後再說象牙是他們在“大象墓地”中撿到的,無非是想要擺脫法律責任而已。

所以,要想更好地了解大象、保護大象,人類亟待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察。

鬆 鼠

鬆鼠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適應從半荒漠、高山到熱帶雨林的多種不同生活環境,有些種類還出現在城市花園中。鬆鼠科成員依生活習性可以分成樹棲、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類,樹棲、晝行性、不能滑翔的鬆鼠類和地麵生活的地鬆鼠類三大類。這三大類雖然彼此差異較大,但多有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鬆多毛的尾。鼯鼠類是所有會滑翔的哺乳動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東南亞最為豐富,鄰近的亞洲東部和南部也有少數,另有飛鼠屬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美洲飛鼠屬分布於中北美洲。

鬆鼠類是人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其中鬆鼠屬是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屬,多數成員分布於美洲,但是也有幾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其他的樹棲鬆鼠以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屬種最多,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東南亞和南亞的巨鬆鼠,如可見於我國廣西、雲南的兩色巨鬆鼠體重可達2~3千克。非洲的樹棲鬆鼠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體型最小的成員體重僅10克左右。

地棲的鬆鼠以北美洲最為豐富,歐亞大陸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棲的鬆鼠中包括一些體型較大的成員,如土撥鼠又稱旱獺,大者體重可達8千克。常見的花鼠習性介於樹棲鬆鼠和地棲鬆鼠之間,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樹上活動。花鼠分布於東亞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種與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將二者合並為一屬。

台灣猴

台灣猴別名黑肢猴、岩棲獼猴,屬於猴科。台灣猴體型與獼猴相似,雄性體長44~54厘米,雌性體長36~45厘米,雄性成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尾長為體長的2/3。體毛多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麵部呈肉紅色。額部**無毛,顏色灰黃,頭部圓且具厚毛,兩頰密生濃須,頂毛向後披,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為橄欖色,其端部為灰色,尾中部具明顯的黑色條紋。

台灣猴為中國特有物種,棲息於岩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1仔。壽命可達20歲。產於台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蹄 兔

蹄兔科是蹄兔目前現存的唯一代表,體型似兔,腳上有蹄,腳掌有特殊附著力,適合爬樹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為樹棲性或地棲性,食植物或昆蟲,背上有用於驅敵的腺體。蹄兔科有3個現存的屬。蹄兔屬僅蹄兔一種,分布廣泛,分布幾乎遍及非洲各地,也見於中東地區,是現存唯一可見於非洲以外的蹄兔。蹄兔無尾,腺體周圍的毛為黑色,常出現在岩石地區。異蹄兔屬(岩蹄兔屬)有3~6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生活於多岩石的山區,無尾,習性接近蹄兔,但腺體周圍的毛為黃色或白色。樹蹄兔屬有3種,分布於非洲北部以外的非洲各地,生活於樹上,偶爾也在地麵取食,有短尾,腺體附近的毛白色。

跳 羚

跳羚身體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為白色。沿腰窩有一條巧克力棕色的寬條紋,麵和口鼻部為白色,有一紅棕色的條紋從眼部到嘴角,臀部為白色,尾巴較細,尾端有一簇黑毛。從臀部沿脊柱直到後背的中部,有一簇較長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來形成一條很窄的袋狀,一般看不見,隻有在嘻鬧或天氣極熱時,打開一會兒。雙耳長,較窄,豎立。兩性都長有角,從底部開始角的2/3有棱,其他1/3光滑,末端尖細向內生長。雌性後腿間有一對(偶爾也有兩對)**。在博茨瓦納測量的數據如下:平均體長15米(14~16),尾長25厘米(14~31),雄性肩高75厘米,雌性肩高60厘米,雄性體重41千克(33~48),雌性37千克(304~445)。

跳羚生活在幹旱或半沙漠化的長有灌木叢的草原上。在幹燥台地高原地區,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沙漠羚羊,幾乎能夠不喝水而生活很長時間。分布非常廣泛。在有水心病(一種非常嚴重的熱性傳染病)的地方,跳羚很難存活。它食性非常廣泛,隨季節不同食物有所變化,但選擇比較有營養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種子、豆莢類、水果和花,有時也刨開地表尋找瓜類,也選擇對其他種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類來彌補體內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來補充體內礦物質的缺乏。

它為什麽這樣的忠誠

同學們,你家裏養過狗嗎?狗對人很忠誠,被傳為佳話。雖然俗話說金錢是萬能的,但買不到真摯的友誼和忠誠。也許隻花你一部分的時間對它好,而它卻將用一輩子回報於你。如果你願意——狗知道怎樣做感動人。真的嗎?狗真的愛主人嗎?狗對主人真的是忠誠嗎?狗與人真的可以情感相通嗎?

肯尼亞發生過這樣的奇事:森林裏一個新生女嬰被丟棄,一條母狗發現了,徑直將女嬰叼著,離開了森林,穿過馬路,鑽進鐵絲網,來到它窩中。然後,母狗把它和自己狗寶寶放在一起養護。

後來,有兩個小孩在狗窩附近玩耍,聽到女嬰的哭聲,走進發現狗窩中有小孩兒。回家告訴了大人,家長向警察局報案了,女嬰被警察送進了一家醫院檢查了。

義犬救人的故事再次引出話題:你的狗是否真的愛你?

科學家、獸醫及狗主人一直以來就對人與其好友——狗之間的關係感到困惑。人們在狗能否感知情感,尤其是愛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

狗的情感類似人的情感,包括所有哺乳動物,大腦中都有一個“快樂中心”,會受多巴胺的化學物質的刺激,調節激發快樂情緒。

例如,正在玩接物遊戲的狗,“快樂中心”就會釋放多巴胺,狗就會很高興的。由於人類具有類似的大腦化學物質,難道我們因此能夠假定狗和人類在情感方麵比我們先前認為的更加相似嗎?向人類寄托情感的一刹那,狗是可以獲取快樂的。

據動物學講師說,狗感知愛的形式可能不同於人類。狗之所以將全部情感都傾注在人類身上,是因為它是人類忠實的“奴仆”。

狗可以從對人類寄托的情感中獲得快樂。狗越是給予我們更多的“聰明因素”,我們就會愈發感覺它們愛我們。這更有可能令我們給予它們更多關注,給予它們更多食物,給予它們更多到戶外活動的機會——所有這些,都基於它們顯示出的對我們的付出程度。

我們對狗的技巧和滑稽動作,表揚和讚賞,它們就會一直“愛”我們。可是,如果我們將自家的狗寄存到鄰居家裏,而鄰居又像我們一樣、出於相似的動機對待它們,我相信我們的狗會適應新生活,它們會像忠於我們那樣忠於鄰居。人們在狗身上傾注了大量的時間與情感,探討狗對主人的愛能不能遷移到鄰居身上。

狗對人忠誠是純粹的,是不講條件的,就像長輩對孩子無私的愛一樣。一般,狗會始終站在我們一邊,即使在我們身陷逆境,境遇不好,它們也不會離開。這種愛與忠誠的情感是本能的。愛的光圈是群體意識。

靈長類動物學家經過研究表明,動物是有情感的。從行為上看,動物體驗到情感時,行為具有價值。動物的群居必須能夠了解並能與其他動物在情感互動的,這樣才能使得這種群居的關係保持。

那麽,狗如此愛我們人類,是否存在特殊的什麽動機呢?科學家發現,動物都有群體意識。狼是狗的祖先,更是如此的,離群的狼是不可能存在多久的。

狗和人共同生活,它在自己的心中就已經把這個家裏的每一個成員看成“狗群”裏的一分子,群體的生存是需要每一個成員團結友愛和相互支持的。所以當發生危險時,至少它認為是危險時,它就會很自然地保護家裏的每一個成員。當然,小狗對主人尋求保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動物群體中都存在一個首領,條件是應該威武高大、凶猛厲害,這樣才會得到群體成員的臣服。狗總會在家裏找到這麽一個角色,多數時候會是家裏的男主人,所以它對男主人的話很溫順,而對於每天喂它的女主人就很一般了,對於家裏的孩子,他們表現的是會漫不經心的對待了。

如果狗認為你在它群體成員之外,那它可就不容許了,這其實也是群體中主動驅趕非集體成員的習慣,不是我們說的“狗眼看人低”。

狗也是喜歡群居的動物,飼養的狗群中,會有頭犬的,就像他們的首領一樣,帶領、支配犬群,對它們行使管轄權。頭犬的首領地位通常用以下幾種特定動作來表示:如允許自己而不允許對方檢查其他犬的**,不準對方向另一隻犬排過尿的地方排尿。在頭犬前搖頭、擺尾、頑皮、坐下或躺著,當頭犬走開時方可站住。等級優勢明確後,敵對狀態消失,開始成為朋友。狗有很濃厚的領域觀念,我們經常見到狗到個地方就撒尿,其實它們是在用尿在做標記,標注出來它的“所轄範圍”。狗的情感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愛呢,還是一種把戲而已呢?

狗有個獨特的習性,就是能與人交往。尤其是與孩子相處,而這天生的習性常取決於3—7周齡時與人接觸“印記”的程度。如果犬出生的頭兩個月隻和它父母或其他犬在一起,或沒有真正了解人,很容易產生不愛和人交往且不好訓練的情況。如果小狗剛出生就在人的愛撫下長大,它在內心中就把人當作了自己的朋友,人的氣味就像刻在腦中了。慢慢地就養成喜歡與人交往的性格。

科學家研究得出,狗的情感如狂吠、低叫,顯示它們的憤怒,呲牙表示它們要進攻等等,這些能鞏固狗群之間的溝通。那麽,在小狗的眼中的這份情感,到底是不是真愛呢?難道是它們要從主人手中得到食物的一種伎倆,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科學在不斷地發展,那麽家犬高興地搖尾,到底是什麽意思呢?還有待於科學的研究之後給出結論的。但在狗的世界中,它們把自己的所有給了主人,把人類當做它們的活動中心。與人類能夠忠誠相處,彼此得到對方的信任。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事實,人類選擇了狗作為好朋友,是明智的選擇。

水 獺

水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生長在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

水獺是食肉目鼬科的1屬,身體流線型的,體長約7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尾粗長,由基部至末端逐漸變細,一般超過體長的1/2;四肢短,趾間均具蹼,類似鴨掌。體毛較長而細密,底絨豐厚柔軟。體背灰褐,胸腹顏色稍淡,喉部、頸下灰白色,毛色還呈季節性變化,夏季稍帶紅棕色。

水獺共8種,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水域或濕地。水獺的遊泳能力強,速度很快,主要動力為肌肉發達的長尾上下擺動,而後肢劃水則起掌握方向的作用。在遊泳中可左右翻轉,上下自如。一次潛水可長達6—8分鍾,慣於在水裏追捕魚群。水獺的鼻孔和耳道口均生有小圓瓣,潛水時能關閉以防水侵入。眼亦具特殊結構,以適應光線在水中的折射。水獺類全身毛被褐色,體毛短而致密,富有光澤,耐水浸,易幹燥。

水獺善於遊泳和潛水,潛水能力極強,一次可在水下停留2分鍾,捕起魚來像貓捉老鼠一樣快捷。水獺屬於半水棲獸類,主要棲息在河流、湖泊岸邊、海岸及附近島嶼,從不遠離水域。多穴居,水獺的洞穴較淺,常位於水岸石縫底下或水邊灌木叢中。一般有兩個洞口,其中一個開口在水下,活動範圍較大,晝伏夜出,以魚類、鼠類為主食,也吃小爬行動物、蚌、水禽和小哺乳動物。常在水質清澈或雜物少的水麵覓食,它們捕食前常在水邊的石塊上伏視,一旦發現獵物,即迅速撲捕。飽食後在岸邊或沙灘上休息。全年繁殖,懷孕期2—3個月,每胎產2仔。

水獺嗜好捕魚,即使飽腹之後,遇到魚群或成群的水禽時,往往大批咬殺,其數量超過進食量。這種無休無止地捕殺,對養魚業危害極大。但聰明伶俐的水獺,經過半年訓練,就可以成為一名為漁民效勞的捕魚能手。

水獺的皮毛不但外觀美麗,而且特別厚,絨毛厚密而柔軟,幾乎不會被水浸濕,保溫抗凍作用極好,因此是貴重的毛皮資源動物,獺肝、獺骨還具有藥用價值。中國水獺有3種,可見於全國各地。湖南、四川等地常有漁民馴養水獺,用以捕魚。水獺毛絨豐密,常用做裝飾,價值特高。雲南係國內主要的水獺產區之一,1980年以前,全省水獺皮年收購量均在2000張以上,由於無節製的獵捕,加之開發建設使水域汙染,現在數量稀少,亟待加強保護。

無尾熊

無尾熊屬有袋類,小無尾熊在媽媽的袋裏長大。雖然母無尾熊的袋子朝後但有似拉繩的肌肉使它能綁緊袋子保護幼小的寶寶。

無尾熊屬於樹棲動物。除非要移居、繁殖、覓食等狀況,其餘時間均在樹上,喜歡獨居,一日休息與睡眠約17—20小時,大部分在白天,夜間活動量較多,吃的樹葉是低能量食物(很多動物吃了都會中毒的),從樹葉中攝取所需大部分水份,偶爾還是會到小溪邊喝水。

每年特定季節內無尾熊會有周期性**,**周期約為35日,為誘發性排卵。**時有吼叫、下地走動、打鬥等行為。雌獸與雄獸相遇後雌獸垂直抱著樹幹,由雄獸自後麵垂直騎乘,再緊咬住雌獸後頸部不放,然後交尾。整個過程約1—3分鍾。雌獸企圖掙紮脫離雄獸。雌獸於配種後若懷孕會暫停**,若無懷孕則約在接近配種後50日再產生周期性的**現象。

無尾熊的懷孕期約34—36日。小熊剛出生時有19厘米長,05千克重。自母獸泄殖腔產出後花費數小時爬到袋內,然後緊咬袋中**不放。6個月開始把頭伸出袋外,並開始長牙齒。8個月時候有0.54千克重,都在袋外但仍緊靠在母獸的肚上。9個月時約有1千克重,靠在母獸的背上,很少進袋裏。10個月時仍保持在媽媽身邊一公尺內。一年後約2千克重,逐漸離開母獸獨立生活。

無尾熊的采食特性,采食桉樹種,大葉桉、細葉桉、脂桉、赤桉、樹脂桉、斑桉、灰桉、山藍桉、玫瑰桉、檸檬桉、白桉、圓葉桉等。性喜采食嫩芽葉部分,但若遇到適口的部分,仍會繼續從嫩葉采食至下麵之成熟枝葉。

無尾熊屬於夜行性動物,白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睡眠和休息。大部分的攝取食物、移動及社會行為通常發生在夜晚。無尾熊每天花在睡眠及休息的時間約18—20小時,約占80%的時間。每天有4~6次的攝食(約共占1~3小時),每次從20分鍾至2小時不等,且攝食的行為常在黃昏進行。而移動等其他行為,隻占每天活動的小片斷。

由於無尾熊吃的是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必須保持體力,所以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休息和睡眠。和大部分的有袋動物不同,他們不會築巢,也不會躲在樹洞中,而是直接坐在樹叉間休息。天冷時會背風縮成一團,以背部的厚毛抵禦寒風,天熱時則四肢展開,腹麵向下掛在樹上或樹叉間。

動物園自小無尾熊死亡後,曾接到許多民眾的電話,表示小無尾熊看似健康,為何說走就走了呢?也有許多人對於動物同在動物幼體(小寶寶)的處理方式上提出疑問或建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你們已知道夏娃是第一次當媽媽,沒有養育小寶寶的經驗,怎麽不直接把小無尾熊拿出來人工養育?”

從生物學上的觀點來看,無尾熊屬於有袋類動物,它們的母體在懷孕時期因缺乏類似哺乳類動物的完整胎盤構造,所以幼兒不能透過胎盤從母體獲得養分,早早就產出。小無尾熊剛生出來時才隻有2厘米大,05公斤重,是典型的“早產兒”。眼睛尚未睜開的小無尾熊必須靠觸覺爬至母親的育兒袋中,吸取母親的乳汁繼續發育,這段從產道(泄殖腔)至袋中的路程雖短,但對無尾熊來說穀口是一大考驗。根據澳洲提供的資料指出,無尾熊第一胎的幼兒死亡率高達71%,除感染、意外等,無尾熊在先天上胎盤發育的劣勢是一大因素。目前世界上僅存澳洲大陸的動物在演化上,因為沒有許多哺乳類動物與其競爭,算的上是有袋類動物的天堂了。

動物園為何不將無尾熊寶寶帶離初為母親的夏娃身邊來人工哺育呢?有很多原因:

①無尾熊寶宗因為早早就產出,需在母親的育兒袋中吸取乳汁,母體**藏在袋中,如果人工哺育,如何取得母體的奶水呢?人工配方的奶水絕對和母乳的營養成分有差異,人類的小寶寶在媽媽懷中10個月才生出來,已經比有袋類寶寶強壯多了,但大家還是提倡媽媽應該親自喂予母乳,就是因為母乳含有一般奶粉中所沒有的有益抗體或營養物,可以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如果把無尾熊寶寶帶出母體,母乳的取得是很大的問題。

②雖然人類懷孕時會定期做健康檢查來了解寶寶發育的狀況,但在動物世界中,經常幹擾,對懷孕的母體並不適合,尤其是有袋類動物。幹擾母體可能會使動物產生緊迫性而導致流產,對寶寶不利,寶寶藏在育兒袋裏,如果經常要稱重,一來不是那麽容易取出寶寶,二來造成袋內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增,這些都會讓無尾熊寶寶的死亡率增加。

③無尾熊寶寶在母親袋中成長到5個多月時,需要開始吃一種嬰兒的副食品,也就是母親的軟便(pap)。這種軟便含有來自母親盲腸中的半消化糊狀葉子,裏麵有微生物菌落,小無尾熊吃了以後將來就可以消化尤加利葉子。無尾熊寶寶會爬至母親的肛門口並不斷地舔,以刺激母親釋出這種副食品,這也是人工哺育無尾熊無法取得的必備食品。

浣 熊

浣熊屬於哺乳科,食肉動物。需要注意的是,浣熊與熊不是同一科,但是是類似於熊科的雜食性動物。浣熊從體態上講,體型較小,一般不超過10千克,最小的不到1千克。體粗,肢短,尾長。形態和結構略似熊科,但體型要小很多,並有較長的尾,樹棲性比熊科更強,食物中動物性食物的比例要大些,浣熊常常把捕到的食物放在水中洗去泥沙,因而得名“浣熊”。

浣熊主要靠觸覺感知周圍的世界。它們的腳覺發達,經常用前爪捕食和吃食,使用前爪幾乎同猴子一樣靈活。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浣熊在它的北美洲老家被稱為“raccoon”——這個源自北美印第安語的名字意思是一種“用手抓撓”的動物。

浣熊的顯著特點是毛茂密、帶有斑紋的尾巴和黑色的麵孔。這些動物喜歡居住在池塘和小溪旁樹木繁茂的地方。

浣熊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浣熊還是優秀的“遊泳健將”,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

浣熊科動物也是一類偏離於肉食性的動物,且屬於雜食性動物,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種子、橡樹籽等。

浣熊築巢於樹洞,白天浣熊整天睡覺,捕食都在夜間進行。它們靠觸覺在淺水和地麵上尋找獵物,一旦得手,浣熊會抓住、翻動並仔細察看獵物。但隻有當它靠嗅覺肯定食物沒有問題時,才會享用捕捉到的獵物。

寒冷地區的浣熊在洞穴和空心樹幹中度過冬天。盡管它們睡眠很深,但不屬於冬眠,隻要有輕微跡象表明天氣轉暖,它們就會離開棲身之地,出來活動。

公浣熊會同時與幾頭母熊**,但母熊一般隻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時溫馴安詳的公熊在**季節常常會互相叫嚷和廝打。

春天,母熊通常會在大約九個星期後產下3~5隻幼熊,並且獨自照看它們。它們會全家在一起生活將近一年,然後幼年浣熊便會離開母親。

浣熊的主要敵人是人類。浣熊的毛皮備受青睞,因此人們到處都在捕殺浣熊,特別是在美國南部。而自然界的敵人包括山貓赤狐郊狼及貓頭鷹(估計多是些幼體)。有趣的是,318條短吻鱷的胃中隻有4條發現有浣熊的殘體。

鴕 鳥

鴕鳥現在主要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因其產於非洲,故又叫“非洲鴕鳥”。

告訴你,鴕鳥可是絕對嗜水如命!它們喜歡洗澡、蹚水,哪怕就隻在水中胡亂撲騰一通,也覺得非常過癮。就像我們在水上公園遊玩要注意安全一樣,鴕鳥玩水時也很注意防備貪婪的鱷魚和其他的敵人。盡管如此,這些大鳥通常還是會毫無顧忌、忘乎所以地在水中玩耍嬉戲。

鴕鳥的繁殖期在旱季,有求偶爭鬥的習性,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鴕鳥壽命很長,大約60年。

鴕鳥卵很大,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隻鴕鳥匯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鴕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鴕鳥四處遊**。

雌性鴕鳥在白天孵卵,而雄性鴕鳥則在夜間孵卵。由於雌鳥在兒女出生前需要做更多的準備工作,所以,兒女降生後通常由雄鳥負責喂養。總之,雄鳥和雌鳥分工明確,各負其責。雄鳥們有時候難免拳腳相向,較弱的一方常常會丟下自己的孩子逃之夭夭。這時,獲勝一方會責無旁貸收養這些可憐的孩子。

鴕鳥常常數隻共用一個巢穴生兒育女。每次大家可能會產40個卵,但一個巢穴隻能容納20個左右。所以,處於統治地位的母鳥將會決定哪一些留下,哪一些要拋棄。不待說,她會把自己的骨肉全都留下。舐犢之愛,母性也。雖說有點自私,卻也無可厚非。

鴕鳥是現在世界上生存著的最大的鳥。雄鳥高約275米,體重300多磅,雖然它們不會飛,但鴕鳥堅硬的腳爪補償了這一缺陷,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每小時可以奔跑70千米。由於它們像駱駝那樣,可以在熱帶沙漠中奔跑,所以它們被稱作“鴕鳥”。

人們中有“鴕鳥政策”的說法,說是鴕鳥平時膽子很小,遇到危險時,就把頭鑽進沙堆裏,自己什麽也看不見了,就以為別人也看不見它,以此來躲避危險。其實,這是一種誤傳。鴕鳥的膽子確實不大,但是它們有強大的自衛武器——那雙健壯而有力的腿,可以向任何進犯它的敵人反擊,用腿踢敵人。再加上每隻腳上有長達17厘米的腳趾去摳抓敵人,有時鴕鳥確實把頭插入沙子裏,但那決不是害怕,隻是想吃點沙子,以幫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鴕鳥一般以有漿汁的植物為食,有時也吃些蜥蜴和其他甲殼類單位充饑。

盡管大自然的進化“剝奪了鴕鳥飛翔的權利”,它們還是憑借強有力的雙腿,在生存競爭中爭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鴕鳥通常會坐在草地上,這樣可以降低被敵人發現的危險。它們長長的脖子可以作為潛望鏡來觀察周圍的動靜,讓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中。它們很機敏,知道如何保證安全,對周圍的動靜也會有好奇心。所以,鴕鳥的坐姿既能滿足自我保護的需要,又能滿足對新奇事物的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