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的“記憶之宮”

利瑪竇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字、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出生於意大利,但是他卻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在中國的日子裏,他不僅為自己取了一個漢文名字,而且習漢語,穿漢服,講究中華民族的禮儀。

讓人驚歎的是,利瑪竇擁有超強的記憶力。1595年,他就曾在南昌當眾表演了他的記憶術:利瑪竇準備了一張紙,請在場的許多人隨機在紙上寫下漢字,這些漢字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順序也是隨意的。然後,利瑪竇在眾人麵前,隻將這張紙上多如繁星的漢字讀了一遍,便按照原來順序全部背誦了出來。就在人們不敢相信的時候,利瑪竇又將紙上的漢字倒著背了一遍,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歎為天人。那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記住這麽多的信息,利瑪竇究竟是怎樣做到的?他是不是有什麽神奇的妙法呢?

答案揭曉——那就是“記憶之宮”。

簡單來說,“記憶之宮”就是人們頭腦中的空間結構,有些類似於西摩尼得斯的“羅馬室”。為了加深理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利瑪竇是怎麽利用記憶形象來記憶“武”“要”“利”這3個字的:

利瑪竇的第一個記憶形象:武士。

“武”字由兩部分構成,漢字左下角的“止”字以及右上角的“戈”字。解釋來說就是:“止”在古代表示“腳趾”的意思,“戈”表示的是武器。於是利瑪竇想象,自己光著腳丫子拿著武器威風得不得了的樣子,好像自己是一個武士一樣。

不知道“止”在古代表示“腳趾”的意思也沒有關係,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靜止、停下”的意思,想著你拿著武器,跟別人比武,當然,現在是和諧社會,所以我們要“點到即止”,這樣做才是有武士風度。這種解釋也很有畫麵感,很生動。

無論想象的是什麽,這些形象都應該是生動的、有趣的,這樣才能喚起大腦的興趣和喜愛。

利瑪竇的第二個記憶形象:西女——“要”字的記憶形象。

“要”字直觀便可以看出是一個上下結構的漢字,上部為“西”字,下部為“女”字。解釋:來自西北地區的一個漂亮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西女,她想跟你交朋友,你願不願意?

在培養自己拆字技巧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培養整體意識。整體看漢字的意思,就著這個意思去拆這個字,就更容易把各個部分聯係起來。第二,不要將漢字拆成單個的部首或偏旁,而應盡量拆成單個的完整的字,比如說上麵提到的“要”,這樣就不會加重記憶的負擔,隻要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字形去拆分即可。

下麵,讓我們來實踐一下利瑪竇的記憶訣竅。比如“休息”的“休”,它的本意就是休息的意思,你拆字的時候可以想,你在路上走啊走,走得很累了,於是你就找一棵樹,靠著樹休息。這是形象記憶。現在我們用拆字法來記憶。這個“休”字,左邊的單人旁,當然代表人,也就是你自己,“木”大家都知道是“樹”的意思,所以整個字從字形上分析也能分析出“休息”的意思。這種記憶方法看起來似乎和平時記憶沒什麽區別,但是實際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平時的記憶是用左腦記憶,這種方法使用的卻是右腦,右腦的記憶效率比左腦要高100倍。這一點我們在後麵的章節會著重去講解。

此外,運用這種方法不僅能鍛煉想象力,還能回顧我們的祖先當初造字時的思路,讓記憶的過程更加有趣。而且,這種方法更適合背英語單詞,因為拆字法符合西方國家的造詞法。比如“renew”,不知道它的意思?沒關係,現在我們來一起拆拆看:“new”大家都知道是“新”的意思,而“re”是英文裏麵最常見的詞根之一,它表示再來一次、重複的意思,那麽現在“renew”新的東西再刷新一次,是什麽意思?是的,就是“更新、重新開始”的意思。

利瑪竇的第三個記憶形象:利——獲利與豐收。

如果將利字從中間劈一刀一分為二,那就是"禾”字和"刀“的象形體,形成了兩個新的表意符號,也就是兩個漢字。於是,利瑪竇將這兩個意象組合成一幅圖畫:一個手持鐮刀的農民正在收割田裏的莊稼。在大腦中就構建了一幅農民伯伯收割莊稼的畫麵之後,理解也就容易多了,看——農民為了獲利,正在辛勤地勞作!

有了前麵的拆字經驗,拆分這個字是不是變容易了?我們所舉出來的例子都是十分普通而又簡單的,但隻要掌握了這種方法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不管你需要記什麽,用“拆分+聯想”的方法總是有幫助的!這時的聯想是毫無限製的,你可以編撰童話故事,也可以在腦中描繪誇張的畫麵。人的記憶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的大腦,每一秒鍾儲存10個信息也不會撐到爆炸。所以不用太吝嗇,盡情地為你寶貴的大腦輸入各種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