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感性的代表:李煜

性格有時能決定命運,南唐後主李煜的悲劇一生,為此做了一個貼切的注解。從古至今,政治家與藝術家都屬於兩種不同的性格,他們是兩條道上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命運。前者需要的是理性十足,剛毅堅韌、冷靜果斷的性格,而後者需要的性格則是感情豐富,浪漫細膩,不必客觀冷靜處事。自然,後者的個性也多屬懦弱,書生意氣,往往好對現實或曆史抒發感慨。這幾乎是由他們的性格決定了的。

盡管南唐後主李煜是藝術型性格的人,命運卻偏偏又讓他當了皇帝。這位皇帝的詞寫得頗有獨到之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卻不是一位稱職皇帝。正是由於他藝術型性格中的優柔懦弱,最終淪為亡國之君,客死他鄉。

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尤其是他的長相,豐額駢齒,按照相麵人的說法,他很有富貴相。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李煜為人厚道,心有慈愛,所以備受大家喜愛。按照一般的規則他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但他的五個哥哥死得都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李煜繼位時正值亂世,南唐國勢也走上了衰落。他的父親在後周強大的攻勢麵前,最終割讓江北領土,南唐和後周隔長江對峙,但麵對後周強勁的發展勢頭,南唐在懦弱的皇帝領導下,隻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已經無力挽救敗勢了。

在北宋建立後,李煜之父就將南唐的都城遷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裏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幾個月後,李煜的父親病逝,李煜正式繼位,年僅25歲。李煜本人非常信佛,結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宮中的錢財廣招眾人為僧,當時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每日退朝後,就和皇後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可不依法製裁,而是讓他誦佛,然後赦免。

北宋皇帝聽說他癡迷佛事之後,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後主,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後主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就很少注重治國安邦以及邊防守衛等正事了,反而是整天念佛成為主課。

李煜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華的排場,書法、繪畫和文章都很出色,總之他是一個典型的藝術型的人。

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沒有周世宗那樣的豪氣和統一天下的壯誌,所以對於軍事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來,他也是極力壓製。南都留守林仁肇說,他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複舊地。林仁肇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後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詞的計劃,他也沒有同意。於是他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振興國家的機會。文武大臣們也隻好隨他一起.等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異常恐懼,上表給宋太祖,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然後又自己把政權降格,他下的書不稱詔,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

李煜雖然在政治上十分窩囊,但其詩詞的成就卻很大。他的父親李景也非常有才華,詞也填得很好。在他父親以及當時濃鬱的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詞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巳也擅長填詞,君臣之間切磋詩句,最後終究將疆土切磋完了。

作為一國的君主,李煜在強敵麵前不思進取,不積極備戰迎敵,而是借酒澆愁,聽任國家的衰亡。後來北宋發兵進攻時,李煜還是沒有勵精圖治,而是借酒澆愁。不過,在這種悲傷的情感下,他寫出的詞水平倒是非常高的,這方麵的詞有代表性的是《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用幾壺酒是不可能澆走的,噩運終於來臨了。

開寶七年(974)的秋天,趙匡胤派使者來請李煜去開封。李煜心中清楚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推脫就說有病,沒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時候,趙匡胤的軍隊就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了。前線將士拚死抵抗的時候,李煜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據說這首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後的三句是後來補上的。當年臘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後來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亡國奴,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

當了囚徒的李煜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他吃喝不愁,但身份畢竟不同了,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和享樂了,再加上亡國之痛,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李煜都融進了詞中。這種境況誕生了宋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是最高的詞作品。

這方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後世詞豪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評論說,國破家亡之後,李煜應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丟掉了祖宗創下的基業,應該到宗廟前痛哭,並向百姓謝罪。但是他根本沒這麽做,而是去傾聽教坊樂手演奏《別離歌》,惋惜自己再沒機會與宮娥彩女尋歡作樂了,這樣的懦弱之君,不亡國才怪呢?其實李煜何嚐不想國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讓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實在是勉為其難。

詞成就了李煜詞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不歸之路。

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為心情鬱悶,就讓歌妓奏樂,聲音很大,外麵都能聽到。宋太宗知道後非常惱怒,又聽說李煜的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生氣,當晚就讓人給李煜送去了毒藥。李煜死時年僅42歲。

王國維曾如此評價李煜:“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淒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衝衝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的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