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浪漫不可過度

浪漫,以它炫目的色彩,裝扮著我們平淡、枯燥的生活。而理性還是以它冷酷而嚴肅的法則,剝蝕著我們心目中關於浪漫的華彩外表,**出它的實質。浪漫是超脫社會現實的心態,是基於一種不適應於現實環境而受到壓抑的欲望,在客觀上同現實環境抗爭與超越的行為過程與心理狀態。

浪漫的心態,實際上就是指和周圍所處環境不協調的、別具一格的心態。它之所以不協調,就在於它對於事物過於理想性化,常沉溺於一種虛幻中不能自拔。浪漫者經常帶有一種不適應感——此其心態的本質特點;久而久之變得憂鬱、敏感、脆弱——此其心態的心理特征;這些便決定了浪漫心態突出的外在特征,即心境的憂鬱與行為的乖張。

浪漫心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麵的,遺傳、生理、環境、教育等……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認識浪漫者的本質特征,概括為一句話,即適應於社會時有其特殊性。對社會認識的過於理想化使這樣的人總與社會不協調,而總是與社會不協調,又會加重浪漫者的理想化。因此,浪漫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免不了失敗與尷尬,他們想得好,做成得少,或做得不好,其結果便容易導致一事無成。現實生活中的失敗,又造成了浪漫性格的憂鬱、敏感與脆弱。性格內向和敏感還常會導致浪漫者多思多慮,而所思所慮又大多不合乎現實,或白日做夢,或癡心妄想;脆弱即意誌不堅定,又常表現為外在的極度孤傲與內在的缺乏自信,當他們遇到外在的挫折與打擊,便會對社會怨聲載道。

藝術型的人中不乏過於浪漫的人,他們心存幻想,不重實際,他們總是生活在臆想中的浪漫情調之中,或是生活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譬如,這種人為享受浪漫的情調,他們會置幾十年夫妻恩愛於不顧,去追尋自己心目中浪漫的婚外戀;又如,這種人還會將不切實際的幻想運用於日常工作之中,他們異想天開地計劃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炸開一個缺口,將印度洋的暖風引入青藏高原,使青藏高原變成像江南一樣的魚米之鄉。在當年的“大躍進”中,這種“浪漫”幾乎到了沒邊沒治的地步,像那時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就是這樣的典型。這些過於浪漫的想法總是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然而,究其實質,不過是將主觀意誌無限擴大化了,確實令人佩服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是企圖用主觀欲望戰勝客觀一切的人;他們是把客觀世界主觀化的人。在過於浪漫的人眼裏,自己就是一切。

有些人錯誤地將浪漫看作是私欲的滿足,看作是對他人**裸的占有,因而虛情假意、甜言蜜語、矯揉造作,他們在浪漫的幌子下,給他人設置的是圈套,是陷阱……其實,這隻是“小人”式的浪漫。他們將滿足個人的物質生活享受,看作是人生的唯一享受,他們信奉“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知人間有隔夜”,他們的生活終極是“人生一世,行樂而已”,燈紅酒綠、醉生夢死,一擲千金的奢侈,沒日沒夜的豪賭,瘋狂而不顧後果,所以,這類人極其自私、卑劣,經不住任何的考驗,這種所謂的“浪漫”也實在是為理智的人們所不齒的。

更有一些人將浪漫看作是個人情欲無節製地宣泄,“不愛江山愛美人”“衝冠一怒為紅顏”,認為“情欲高於理性”,隻要是快樂的肉體感受就是好的、應該的。現代有不少有權人以隨身帶著漂亮的“小蜜”,作為官場的一種時髦:也有不少有錢人以長期包養“二奶”“三奶”,作為自己有身份的“象征”,這些人到處尋花問柳、拈花惹草,他們的觀念很“新”,整日沉湎於倚紅偎翠、聲色犬馬之中,不以“金屋藏嬌”為恥,反而以此為榮,當今有不少人為何紛紛栽倒?就是因為他們太“浪漫”,真是“一夢紅顏成野鬼”。

也有一些人將浪漫看作是個人的隨心所欲,他們我行我素,從不安分守己,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個性解放”;自己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想怎麽樣就怎麽樣,不要紀律的約束,不要規章的限製。譬如,他們進入公共場所,如入無人之境,大聲喧嘩,行為**不羈,也不管他人受得了還是受不了。他人說他幾句,就一百個受不了,輕則說一句:“我個人的自由你管得了嗎?”重則惡語中傷,甚至尋釁鬧事。這樣的“浪漫”是誰都受不了的,也褻瀆了浪漫的原意。

總之,缺乏文化底蘊的“浪漫”是低級粗俗的,缺乏道德底線為支撐的“風流”是荒**無恥的,缺乏規範約束的**是無知可悲的。這樣的“浪漫”隻能給社會帶來危害。

適應社會環境

具有藝術型個性的人往往對生活存在著較多的幻想,他們大多不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環境。

適應本身應該算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即順應的意思,其實質是人們為了生存而與環境之間發生的調節活動。由此可見,能否適應社會環境的水平直接影響了這類人的生存,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要想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環境,就必須先了解適應社會環境都有哪些形式。一般來說適應社會環境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改造環境,使環境合乎我們預期的要求;其二是改造我們自己,去適應環境的需要。無論哪種形式,最後都要達到環境與人自身的和諧一致。

適應社會環境的問題其實非常廣泛,比如在剛從大學畢業到公司工作的大學生,到了新的環境,接受了新的任務,接觸過新的同事,凡此種種與大學生活都不相同。有的人很快適應了環境,工作能順利開展起來;有的人則相反,處處感到陌生,不是工作出問題,就是關係緊張,弄得整天悶悶不樂,置身於苦悶之中不能自拔。顯然,並不是他們的能力有問題,更不會是誰智商有高低,問題恰恰是性格能否適應新環境中的人際關係,隻不過前者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強,後者則較差。

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呢?

主動適應現實環境。也就是說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環境的現實,既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主動讓自己適應於這個環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並進一步迎合它。

積極調整性格,選擇適應對策。要從主觀上采取積極適應的態度,不是消極地等待幻想中的“貴人”出現。在選擇適應對策時應當審時度勢,選擇相應的切入點。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製定出較長遠的規劃和近期目標,並力求實現,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這樣就會覺得環境是非常容易適應的了。

取得廣泛支持。一個人隻有在獲得支持時,才能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而廣交朋友,積極拓展人脈,得到大家的勉勵和幫助,這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麵。當然,親屬同學之間原有關係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的。

直麵苦難不退縮

1989年3月26日,一個叫海子的青年詩人在河北省山海關臥軌自殺。不到25歲的海子就像自己的詩所說的:我走到了人類的盡頭。海子一生,憑著輝煌的天才,奇跡般的創作力和敏銳的直覺,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裏創作了包括詩歌、小說、劇本等大量的文學作品。海子曾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大獎特別獎(1986)、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1988)。

海子在他的詩《答複》中寫道:“麥地/別人看見你,覺得你溫暖,美麗/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被你灼傷/我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海子在《太陽王》中寫道:“赤道/全身披滿了大火/流淌在太陽的內部/太陽,被千萬隻饑餓的頭顱抬向更高的地方/你或者盡快成長,成為我/或者屬於我/隸屬於我的光明/隸屬於我的力量……赤道,全身披滿了大火,流淌於我的內部。”海子的《訊問》則寫道:“在青麥地上跑著/雪和太陽的光芒/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一種願望/一種善良/你無力償還/你無力償還/一顆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頭頂寂寞燃燒。”

太陽灼傷了海子的心,麥芒刺痛了海子的心。海子就這樣,在痛苦當中失去了活著的勇氣。

從古至今,搞藝術的人,還有那些屬於藝術型性格的人走向自殺的單子要開多長有多長。即便除去那些備受外界打擊與摧殘、走投無路的文人,我們還是會發現藝術型人的自殺率是極高的。自殺的人,連死的勇氣都有,為什麽卻沒有活的勇氣呢——記得當年,台灣省女作家三毛為開導一名有自殺傾向的高中生而寫出這句話時,人們都為三毛的睿智與勇氣叫好。然而,不久之後,這位“有死的勇氣”的三毛,卻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一隻絲襪。1991年1月,三毛也自殺了。

不必深討海子與三毛的自殺原因,但萬變不離其宗:感覺生之痛苦。這種痛苦部分是不外加的,主要來自於個人內心的感覺。而藝術型的人,正是由於擁有這樣一顆脆弱、敏感、透明的心,所以,其麵對現實的痛苦指數總是比常人高得多。

美國人哈裏特·薩諾夫·施基夫在《悲慟的父母》一書中,專門講述了痛苦父母的情緒。他的兒子在10歲時死於心髒病。書中這樣寫道:“大概有兩年的光景,每當我哭泣的時候,我就感覺到我的兒子與我距離很近;而當我笑的時候,我則感覺到我正把他安置在一個舒適而安靜的地方。”

施基夫最後說,痛苦的父母也應該有快樂的權利,並不是悲傷到達了極限的時候,死去的親人才會離我們很近。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並不願意減少對死去親人的懷念之情,但是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的苦已經受夠了,該去享受生活之美,這是心理恢複的重要指標。

大部分的人還是會用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追求緩解自己悲慟的情緒。通常我們在悲傷時,家裏的親友們往往會異常地親近起來,也許這是因為我們擔心日後親友之間的往來會不再像現在這樣感情融洽,害怕我們所愛的人會在我們心情漸漸好轉時拋開我們所致。從這時起,我們會覺得家庭與朋友對於我們的生活很重要,故而更容易地緩和我們的憂愁。其實,歡樂也和憂愁一樣,都可以很有意義地被分享。

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一係列的苦難,有時甚至是永無休止的苦難,像無窮無盡的風一樣襲向我們的生存之旅時,我們會怎麽樣?我們能怎麽樣?我們應該怎麽樣?這是人在麵對活著、麵對生命、麵對存在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命題的解答方式,決定著我們處理表麵與內心、社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很多有堅定、強烈的生命意誌的人是屬於非藝術型性格的人,他們的選擇往往是不去回避苦難的,相反,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把苦難當作是生活的饋贈。他們會懷著這樣的信念:即使人生是一杯苦酒,也要把它喝得有滋有味;即使人生是一場悲劇,也要把它演得有聲有色;即使生活欺騙了自己,也要對生活懷著感激之心。有堅定生命意誌的人,會從自身中尋找勇氣和決心,置苦難於不顧,一如往常地活著。因為,隻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

控製情緒波動的幅度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之一,而且會有情緒的波動,這是人和一般動物不同的地方。不過,有人控製情緒功夫一流,喜怒不形於色;有的人的情緒則像林黛玉一樣,時哭時笑,喜怒無常。

哭笑隨意的情緒表現到底是好是壞呢?藝術型的人認為這是“率真”,是一種很可愛的人格特質。這麽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的人,別人容易了解,也不會有戒心。而且,有情緒就發泄,而不積壓在心裏,也合乎心理衛生。但說實在的,這種“率真”實在不怎麽適合在社會上行走。

有兩個理由:

首先,不能控製情緒的人,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不成熟,還沒長大;或者說,太過於“藝術化”表現。

不說你也知道,隻有小孩子才會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生氣就生氣。這種行為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會說他是天真爛漫,但若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人們就不免對這個人的人格發展感到懷疑了,就算不當你是神經病,至少也會認為你還沒長大。如果你還年輕,則尚無多大關係,如果已經做過好幾年事,或是已經過了30歲,那麽別人則會對你失去信心,因為別人除了認為你“還沒長大”之外,也會認為你沒有控製情緒的能力。他們會想:這樣的人,一遇不順就哭,一不高興就生氣,能做成大事嗎?此時他們才不會考慮你的其他能力,盡管你可能具有其他作風的能力。

其次,哭會被人看不起,容易被認為是“軟弱”;容易生氣則會傷害別人。

哭,雖然也是心理壓力的一種舒解,可是人們始終把哭和軟弱扯在一起。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卻不能忍住不生氣。生氣有很多壞處:第一是會在無意中傷害無辜的人,有誰願意無緣無故挨你的罵呢?而被罵的人有時是會反彈的;第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氣,為了怕無端挨罵,所以會和你保持距離,你和別人的關係在無形中就拉遠了;第三,偶爾生一下氣,別人會怕你,常常生氣別人就不在乎,反而會抱著“你看,又在生氣了”的看猴戲的心理,這對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第四,生氣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導致對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而這也是別人對你最不放心的一點;第五,生氣對自己身體不好。不過別人對這點是不在乎的,氣死了是你自己的事。

所以,置身於社會中,控製情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盡管自己可能屬於藝術型,也不必“喜怒形於色”,讓人覺得不可捉摸,情緒雖然激烈但絕不可過度,尤其是哭和生氣。如果發現自己是個不易控製這兩種情緒的人,不如在事情發生前,可能引動自己的情緒時,設法離開現場,讓情緒過了再回來。如果沒有地方可暫時“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說話,設法調整情緒。這一招對克製激動情緒特別有效。一般來說,年紀越大越能控製情緒,也越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動情緒,所以也不必為此太沮喪。

如果能恰當地掌握自己的情緒,那麽自己將在別人心中呈現“沉穩、可信賴”的形象,雖然不一定能因此獲得重用,或在事業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總比不能控製情緒的人更容易獲得較好的人際關係。

有那麽一種人能在必要的時候哭、笑和生氣,而且表現得恰如其分,這種人控製情緒已到了相當高的境界,但他們是真正藝術型人才,是出色的演員,“表演”的成分大於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當然你如果有心,也是可以學到的。

別自尋煩惱

同樣是進大觀園,劉姥姥欣賞奇花異果,林妹妹卻悲傷不已。景無異,人有別,傷感悲傷的也大多是些藝術型性格的人,這種人常常自尋煩惱,把自己裝入一個無形的、痛苦的籠子。

比如,黛玉的“葬花吟”是何等的傷感,真可謂是一種傷感的藝術。但花開花落的自然規律畢竟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任何自尋煩惱的習慣其實都是在自己折磨自己。一個人完全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看如何跳出煩惱。

在許多心理治療專家多年的從醫經曆中,簡直沒有對那些表麵看起來是愉快的、精神健全的人進行過谘詢服務的經曆。在當今社會中,有很多人一定是備感孤獨的,然而卻不曾有一個電視專題節目去探討他們應付生活的能力,即便是雜誌裏也很少有對正常精神狀態進行研究的文章。

要知道,這些表麵上看起來情緒穩定、精神健全的人其實也會受到“侵犯”。隻要不加提防,他們也可能就會變得問題百出,從而釀成多種多樣的神經係統的疾病。隻不過有的人能以正常的心態扛過去,而有些人卻落入自尋煩惱的陷阱,同樣會變得可悲可歎。在這之中,也不乏藝術型性格的人。

1.滾雪球式地擴大事態

當問題第一次出現時就應該正視它,那麽就容易使其化為烏有。如果讓問題成堆而不去解決,它們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擴大並惡化下去。

處理問題最愛“滾雪球”的人總是照一條簡單的規則行事:“如果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索性再往後拖拖。”比如,在婚姻關係中,把對伴侶的憤怒和苦惱埋在心底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就會積聚起足夠的壓力來拆散婚姻。

2.代人受過

有一次,小劉和朋友同乘的一輛汽車正要靠在一個十字路口的停車指示牌前,他還沒來得及把車停穩,他們後麵那輛車裏的司機就開始按喇叭了,“那個家夥有點耐不住性子了。”朋友說。

小劉一麵讓車慢慢向前滑行,一麵環顧兩邊的路,說:“那是他的問題,而我要確保安全通過這個十字路口這才是最重要的。”

小劉完全不去管別人是如何處理的問題,隻管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但是,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就隻會自尋煩惱。假設某個人不喜歡自己,然後一味地反省,把責任歸於自己,“這都是因為我造成的”,那麽要不了多久就會憂鬱成病。這樣代人受過,引咎自責,又有誰能理解呢?

3.隻盯著消極麵,不能實事求是

真正有力量的是積極的思想方法。不過,消極的思維方式也常存在於很多人頭腦中。比如當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別人對自己說話的態度不友善時,就經常對自己說:“這種被人曲解和欺負,可能就是因為我窮,我來自農村。”還有,拒絕回憶那些愉快的事情;一旦想到自己有什麽優點,又會趕快記起一件與此相對應的弱點;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虧的事情上。如果常運用這種消極的思想方法來製造自尋煩惱的種種症狀,那麽預料到有什麽壞事會出現它多半是會兌現的。

勇於擔當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典型的藝術型性格的人士,他在位其間,隻知念佛、填詞、醉生夢死,靜候亡期的到來。北方的後周他不敢與之交戰,就連東邊比較弱的吳越他也不敢觸犯,沿江巡檢盧絳曾經對他說:“吳越是我們的仇敵,將來肯定會和北宋一道攻擊我們,我們應當先下手滅掉它,免去後患。”李煜卻說:“吳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麽能輕舉妄動而發兵攻擊呢?”盧絳說:“臣請陛下以屬地反叛為名先予以聲討,然後向吳越乞求援兵,等他們的援兵到了,陛下就發兵阻擋,臣再領兵悄然前去偷襲,就能一舉滅掉吳越。”李煜根本就聽不進去。文武大臣們也隻好隨他一起,等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說藝術型性格的人都是如此,不敢擔當,確有一篙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型性格的人中有不少熱衷於“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這是一種典型的逃避責任,不敢擔當的惡習。

其實,遇到棘手的問題即便逃,又能逃到哪裏?

是否經常聽到有人在問“這是誰的錯”呢?即便這種話不是每天都能聽到,也會看到許多人在發生問題後,百般抵賴狡辯,或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指責別人,或許還會發現自己有時也有這種習慣。

生活中的事情是沒有盡善盡美的。不論是誰,每天都會遇到麻煩。有些藝術型性格的人會想:“為什麽倒黴的又是我呢?”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誰都沒辦法做到無所不知,誰都有時會在常識性方麵有所欠缺。誠然,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有些人有時還會故意搗亂,然後再編造一些借口或尋找理由以逃脫懲罰,他們總會為那些小小的失誤或錯誤行為解釋開脫。

不要害怕失敗,問題出現時,光去叫嚷、埋怨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最終隻能由一個人去確定是否采用,那就是自己。因為終有一天,是要獨立去麵對自己的人生的!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怯懦和畏懼,最幸運的人有時也不免有懦弱膽小、畏縮不前的心理狀態。但如果使它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會成為情緒上的一種積弊,它使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多慮、猶豫不決。在心中還沒有確定目標之時,它會使人們的心情已含有恐懼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時便退縮不前,因而影響人生目標的完成。

生活在現代社會,要想生活好就必須摒棄害怕受傷、怯懦畏懼的心理,端正心態,這是藝術型性格中的這類人最需要調整的地方。隻有敢於擔當的人,才會受人尊敬並成就自己。

消除空虛感

藝術型性格的人往往都具有一顆敏感透明的心,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不停地探尋著生命的意義。不過,有一些人竟然會得出生命本無意義的答案,他們因此而痛苦、無聊,覺得生活沒意思,而這時,空虛感也常常湧上他們的心頭。

空虛,即無實在內容,不充實的意思。空虛心理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沒有信仰,沒有寄托,百無聊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心裏空虛確實是令人煩惱的事。為了排除愁緒,擺脫寂寞,有人借酒澆愁,也有人用煙解煩,還有人尋求其他刺激,當然,這些都是愚蠢的方式,並不能填補心中的空虛。精神空虛也算是一種社會病,它的存在較為普遍。當人們特別是藝術型性格的人遇到生活失去精神支柱,或因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某些人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等等情況時,就極易出現這種病態心理。

個人的性格因素是產生空虛心理的重要原因,若一個人思想比較偏激,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低,那就會導致整日抑鬱、心靈空虛。再者,這種人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偏概全將社會看得一無是處,他們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隻講個人利益,不盡社會義務,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考慮個人得失,一旦個人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萬念俱灰”。當然也還有些年輕人有過事業心、上進心和理想,但因與自己的能力和實際處境相差太遠,而陷入“誌大才疏”“心比天高”的窘境之中,因而常感到沮喪、空虛。

人是需要有一點兒精神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有誌氣,才能迎接挑戰,有為於社會。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的青年時期,正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這時內心空虛,精神萎靡不振,到頭來隻能落得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下場。

這種類型的人如何走出精神空虛的低穀,使自己的心靈充實起來呢?

1.調整需求目標

應該想到心中的空虛往往是發生在胸無大誌,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的情況下,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新的內容而出現的。因此,生活目標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生活的長期規劃和近期目標,以求實現,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就會覺得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了。

2.求得社會支持

當這種人處於猶豫與徘徊之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予力量,予以同情、理解和支持。隻有在獲得支持時,他們才不會感得孤立無援。廣交朋友,以求得朋友的勉勵和幫助,這是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方麵。當然其他人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的。

3.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讀書是填補空虛的最佳良方,會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和空虛中解脫出來。人的知識麵越廣,閱曆越豐富,見識越多,心靈就越充實,生活也就越豐富多彩。

4.從新工作中獲得希望

換一個工作也是擺脫空虛的極好措施。因為當新工作開始時,就會有一種奇妙的力量使人充滿希望,解除不良心態的痛苦。對藝術型性格的人來說,幻想和希望有時是合在一起的,為什麽不去試一試讓希望變成現實。

5.轉移目標,求得樂趣

除了工作學習外,還可以用轉移目標的方法,緩解壓力求得樂趣。比如通過上網、讀書、旅遊、會見朋友等方式,使困擾的心境平靜下來,從空虛的狀態下解脫出來。當有了新的樂趣後,自然會產生一種新的追求,也就能逐漸完成了生活內容的調整,從而因人際關係的改善填補了心理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