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博愛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好事不必做盡

壞事做絕的人是令人恐怖的,但好事做盡的人有時也同樣令人恐怖。

張軍到北京投靠老同學劉明,受到了劉明的熱情照顧。從租房到找工作,事無巨細,一手包攬。要錢給錢,缺物給物,不用張軍開口,劉明的雙手就奉上。

張軍非常感激劉明,為自己有一個如此夠哥們兒的同學而高興。同時,也暗暗發誓將來若發達了,定要加倍奉還劉明的情意。

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在京城的張軍雖說有了一份工作,但工資也就一千多元一個月,生活還是緊巴巴的。他第一次接到工資,就約劉明出來吃飯。飯局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張軍去埋單時,卻發現劉明早就買了——趁他去洗手間的空當,劉明在前台把賬結了。

張軍很過意不去,要把吃飯的錢給劉明。“咋能老吃你的呢?現在我有工作了,就由我請吧!”張軍說。但劉明死活不肯要。

平心而論,劉明對張軍可謂“恩重如山”,但正是這“如山”的“恩”,讓張軍不堪其“重”。從此,張軍不敢再應劉明的約外出吃飯,也不再請劉明吃飯。因為他感覺劉明對自己越好,自己所欠的人情債就越多——令他難以償還。

張軍於是選擇逃避,他刻意地疏遠了劉明。他們的友誼就這樣走到了頭——除非張軍在哪一天突然發達,他們才會有“和好”的可能。

在上述案例中,劉明犯了“好事做盡”的交際錯誤,他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常常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幫助人留有餘地,不應一次做盡,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麽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讓對方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好事做盡換來的結局竟然是關係疏遠,這個結果似乎有些殘酷。然而還有比這更殘酷的。不信,先看下麵這個小故事:

美麗的天鵝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老漁翁和他的妻子。平時,漁翁搖船捕魚,妻子則在島上養雞喂鴨,除了買些油鹽柴米,平時他們很少與外界來往。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見到這群遠方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那麽多年,還沒誰來拜訪過。

漁翁夫婦為了表達他們的喜悅,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於是這群天鵝就跟這對夫婦熟悉起來,在島上,它們不僅敢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還隨船而行,嬉戲左右。

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湖麵封凍,它們無法獲得食物,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它們進屋取暖,並且給它們喂食,這種關懷一直延續到春天來臨,湖麵解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這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的湖麵封凍期間餓死了。

上麵的小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但在人與人之間的類似的慘劇又何嚐少見?

付出總要有個限度,愛也應有一尺寸,這一點博愛型人不可不察。

自愛方能愛人

在有些博愛型的人潛意識中,總是喜歡將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時他們表麵上打著愛的旗幟,但是表現出的卻不一定是愛,而是控製。比如,他們可能會說:“我對你嚴格要求,完全是因為我愛你。”他們固執地以自己的方式付出,卻不管別人是否需要。而且一旦別人拒絕,他們會十分氣憤,覺得別人沒有良心。

自我欺騙有時也是這些人的防衛機製,不管他們的行為對別人可能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比如,限製別人的行動,剝奪別人選擇自己喜好的權利等,他們都會認為這純粹是為了別人好,而不是為自己;手段即使是殘酷的,但出發點絕對是出於善意。

他們以愛為由,來控製一個人,而且讓別人覺得背叛他們是罪惡的,以至難以逃脫其“魔掌”,這時我們看到的助人者,其實已經完全變成一個“獨裁者”,努力用強迫的手段控製著別人。

這種錯位的愛,常常表現在家庭中、戀人間,他們的身份往往是傾注出過多愛的父母,那種愛是多到隻以“溺斃”人的“溺愛”;或者是向對方捧出自己全部愛的情人,這種比蜜還要甜不知多少倍的愛,此時並不一定顯出“博”來,反倒可能“專製”到讓人產生逆反。

而這種獨裁的父母或是占有欲極強的情人,似乎常常可以在電視劇或是社會新聞上看到,他們的愛隻怕不是可敬,而是可怕。他們犧牲自己,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上最好的學校,而自己卻省吃儉用,放棄了任何自己應該享受的機會……這看起來似乎很感人,但是直到有一天,孩子放棄了父母為他選擇的路,而執意做自己的時候,偉大慈愛的故事就開始變了樣。

“我辛辛苦苦讓你念醫學院,就是要你以後當個醫生治病救人,你卻要改行學畫畫,畫畫能當飯吃嗎?你到底有沒有替你自己、也替我想過?你若是執意如此就不必再認我這個母親”。

“你現在聽我的話,以後你自然會感謝我。你若是不聽我的話,就是不孝!”

“我這麽做還不是為了你,你卻讓我如此失望,你這麽做應該麽?”

“我為你犧牲一切,你卻這樣回報我?”

不少博愛型的人就是高喊著愛的口號,標榜著自己所做的犧牲,卻以此控製著別人的生活。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是無私的、偉大的,而別人若不順從自己為他們所規劃的路,就是自私的、忘恩負義的。而且,他們還會以無情、無義、不孝、自私等罪名控訴別人,強迫別人順從自己的意思。事實上他們自以為的無私,卻可能是最自私的。他們把自己完成不了的願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卻有如寄居蟹一般,頑固地依附在別人身上,表麵上博愛型的人犧牲了自己一切為他人著想,然而事實上,被犧牲的卻是那個被博愛型人依附的人,他隻是保有一個軀殼,受人控製而已。

事實上,博愛型的人一味地犧牲自己,是把內心中實現自我的欲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而且這種欲望,因為無法由自己完成.往往會變得更強、更大。病態博愛型的人應該發展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自己有力量才可以幫人,自己有自我實現的力量,才不會隻把這種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愛方能愛人”!一個懂得自愛、懂得尊重別人的博愛型的人,才是最偉大無私的助人者。

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真正的愛是能夠讓被愛的人充分發揮自我,讓付出的人感到快樂而非犧牲;真正的愛是一種自由,而不是約束。

而真正健康的博愛型的人是不求回報的,他們愛人、助人完全是出自一種本能的善意,因為他們是公平無私的,自己有多少,就想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他們不是想獲取報答,而純粹隻是心存善念,一種非常自然的反應。他們慷慨大方,而且由於他們的付出不是出於勉強,沒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所以他們也不會強迫別人接受他們的愛。這種如春風般自在的愛,真正尊重別人的愛,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所以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大概隻有健康的博愛型的人可以做到。而世人也往往將他們當作大善人、活菩薩,因為這種情操甚至超過一些有供奉才會顯靈,欲達到願望就必須還願,否則會降以災難的“神明”。

事實上,的確隻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懂得自愛的博愛型的人(雖然他們心中是“有自我”的)是健康的。因為一般的、不健康的博愛型犧牲了自己的需要、欲望,事實上隻是把自己的欲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認為隻要犧牲了自己,就有占有別人的權利,別人就有義務為他的犧牲完成使命。

總之,懂得愛自己的博愛型的人,會去傾聽自己的聲音,探索自己的需要。這時他們會更加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們會努力實現自我的夢想,讓自己更有力量來幫助別人,而不是希望別人來幫他圓夢。

給自己留一點兒時間

多年前,《南方都市報》上曾刊登過一篇妙文,題目叫《兩肋插刀》。說的是某男古道熱腸,好為朋友兩肋插刀,因此疲於奔波。一天深夜,某男在跑了多個地方幫朋友們擺平各類事情後,回家倒床大睡。但剛睡著不到5分鍾,腰裏的手機又響了,其妻子怕吵醒該男子,便代為接聽。電話裏傳來的是焦灼的聲音:“是×哥嗎?我沒有暫住證被抓了,麻煩你給我送點兒罰款。”你是誰?妻子壓低聲音問。“我是×哥的同事的弟弟,經常聽我哥說×哥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事,這不,有難了還得麻煩他……”妻子心疼地看了看和衣而睡的疲憊的丈夫說:“×哥睡著了,你找別人吧。”“可是,不是說×哥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嗎?”對方不屈不撓。妻子再一次看了看丈夫,幽幽地說:“是的,他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剛才我看了看,他兩肋的刀已經插滿了,你瞅瞅看誰的兩肋還有下刀的地方,往他身上插吧。”話完之後,收線,關機。

為朋友兩肋插刀,隻要不幹違反法律道德的事,誠然值得提倡與表揚。但若是像上麵那位×哥,兩肋的刀插得密不透風,實在是對不住自己與家人呀。

濃墨鋪滿的畫並不好看,因此國畫中有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叫留白。其實,人生也需要留白。

“留白”是完全屬於你的時間,你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也可以什麽事也別做。在你的日曆上留白,會給你一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擁有大把珍貴的時間。

在你容許自己的生活中留白之前,你永遠找不到時間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但是,隻要你能為自己留一些空白時間,你就能為自己做一些事,而不隻是在應允別人的要求。通常,你周圍的人會要求你做一些事,你的孩子也經常要求你幫助,或者你的鄰居、朋友與家人需要你為他們做些什麽。除此之外,你還有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有些是你願意做的,有些則是你應盡的義務。當然,來自工作甚至陌生人的懇求也是源源不斷的,譬如電話拜訪或推銷員的打擾。感覺上好像每個人都想侵占一點兒你的時間,隻有你自己,一點兒時間也沒有。

唯一的解決之道是與自己訂個約會,就像你與醫生或好友訂下約會一樣。除非有意外事故,否則你要謹守約定。和自己訂約會的方法很簡單:在日曆上畫出幾個不讓任何人打擾的空白日子。

當你在看你的日曆時,你會發現這個星期五的1點半到4點半之間是屬於自己的時間。除非是有特殊的事情發生,任何人都不能從你手中搶走這段時間。也就是說,任何人要求你在這段時間做任何事——廣播節目的采訪、有人要等你的電話或是客戶需要你幫忙等——任何事都不行,因為你已經有計劃了,而這個計劃是跟你自己在一起。在這個月接近月底的時候,還有另一天是預留的空白日子,那也是個和自己約會的神聖時光,你必須確定那天絕不會被別的事填滿。

在日曆中留白將成為你的行事日曆中最重要的計劃,也是你最珍惜、最願意保留的重要時光。但這並不是說你的工作對你而言就不重要,或是你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價值,而是這段空白的時光對你的心靈有平衡與滋養的作用。缺乏了這樣的時間,你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沮喪不安。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與自己訂個約會。首先是從行事日曆中挑選一段固定的時間,一周一次或一個月一次都可以,而且時間長短不限,就算隻是幾小時也可以,重點在於你為自己留下了一點兒空白。其次是當別人要跟你約定時間時,絕對不能將這段神聖的留白時光犧牲了。你要特別珍惜這樣的時光,甚至比任何時光都重要。別擔心,你絕不會因此而變成一個自私的人,相反,當你再度感到生命是屬於自己的時候,你會感到無盡的歡樂,也能更輕易地滿足別人的需要。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就像那位男士那樣,整天為他人忙忙碌碌,生怕別人離不開自己。其實,有些事情並非一定隻有你出馬才能解決問題。

好了,讓我們讀一首英國作家威廉·亨利·戴維斯的小詩,以此來體會什麽是享受悠閑的歡樂,如何享受悠閑的快樂!

這不叫什麽生活,

總是忙忙碌碌,

沒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時間。

沒有時間站在樹蔭下,

像小羊那樣盡情瞻望。

沒有時間看到,

在走過樹林時,

鬆鼠把殼果往草叢裏收藏。

沒有時間看到,

在大好陽光下,

流水像夜空般群星點點閃閃。

沒有時間注意到少女的流盼,

觀賞她雙足起舞蹁躚。

沒有時間等待她眉間的柔情,

展開成唇邊的微笑。

適當的拒絕可以提升應承的價值

剛滿40歲就被人稱為“老李”的李先生,這幾天明顯有些睡眠不足,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可是,當鄰居張三請他過去幫忙修一下電視機時,他說:“好!”

當李四請他幫忙抬電子琴到樓下時,他說:“行!”

當王五叫他幫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時,他說:“可以。”

當趙六要他為他的廚房裝個排氣扇時,他說:“沒問題!”

他的特點是幾乎從不說“不!”

而胡先生在這方麵的風格習慣卻與李先生大不相同。

早上,張三打電話來,問胡先生能不能陪他一起去拍賣行參加古董競拍。胡先生說:“不!”

中午,社區報社打電話問胡先生能不能為他們的征文寫稿。胡先生說:“沒時間。”

下午,大學的學生打電話來,問他能不能參加周末的聚餐。他說:“我有點忙。”

晚上,老同學請他鑒別一幅字畫,他說:“現在不行。”

李先生說四個“是”的時候,胡先生實際上說了四個“不!”

你或許要認為胡先生是不近人情,可當事人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很講究方式和技巧。

當他說出第一個“不”時,同時告訴了她“下次拍賣古董我會去,至於今天,因為我對家具、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難提出好的建議。”

當胡先生說出第二個“不”時,他說:“因為我已經做了評審,貴報又在最近開辦專欄,如果我再參加征文,未免太霸道了。”

當他說出第三個“不”時,他說:“因為近來有坐骨神經痛,參加聚會必須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著,像是挨罰一般,我實在不耐久坐,為了避免煞風景,以後再找機會吧。”

當他說出第四個“不”時,他告訴對方,“我正在趕寫一篇重要的論文,你過幾天帶過來讓我看看吧。”

雖然胡先生說了四個“不”,但是說得委婉。他確實拒絕了,但拒絕得有理,因此能夠取得對方的諒解,自己也落得清閑,而不像李先生那樣使自己睡眠不足。

不敢說“不”的人往往缺乏實力,他們隻怕不順著對方的意思自己就要吃虧。豈知越是想討好每個人,最後可能誰也無法討好,因為沒有人珍視他的“好”,卻要加倍地責備他可能的不周到。越是想對得起每一個人,越可能對不起每個人,因為精神、時間、財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顧及,結果服務的水準下降,還是對不起人。就算是他拚老命地應付了每個人,至少對不起他自己。

應該認識到,隻有在你有實力說“不”時,對方才會感激你說的“是”;也隻有在你知道說“不”的情況下,才能積蓄足夠的實力說“是”。

隻有充滿自信與原則的人知道說“不”,也隻有別人知道你有說“不”的原則之後,才會信任你所說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