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型性格的代表:狄仁傑

人們隻知道狄仁傑斷案如神,卻不知他的過人之處遠不止這些。他個性耿直無私,執法如山,伸張正義,不畏權勢,即使在唐高宗、武則天麵前也能堅持原則,最終贏得了武則天的信任和同僚的尊敬。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或許是唯一一個被外國人寫進小說的我國古代政治家。一位歐洲漢學家以狄仁傑為主人公,寫了一套叫作《狄公案》的偵探小說,使得狄仁傑在歐洲也家喻戶曉,在人們心目中成了福爾摩斯一類的神秘人物。其實,有關狄仁傑的破案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它們至多隻是狄仁傑政治生涯中的一些小插曲。作為初唐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在遠比破案廣闊的領域裏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狄仁傑曾曆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寧州刺史、江南巡撫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兩度拜相,深受武則天器重,是為數不多的在武則天手下得以善終的重臣。

狄仁傑出身名門,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唐朝的高官,但他生性淳厚,從不以出身傲人,因此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不少長輩的誇讚。他還在當並州都督府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奉命出使去一個很遙遠的蠻荒之地。偏偏鄭崇質有一個年老而且多病的母親,鄭崇質丟下老母隻身遠行,心裏很不是滋味。狄仁傑見狀十分同情,便求見作為主管長官的長史藺仁基,對藺仁基說:“鄭崇質的母親老弱如此,我們怎麽能忍心他在萬裏之外還為老母擔憂呢!”隨即便自告奮勇,要求代替鄭崇質出使。狄仁傑的舉動使藺仁基深受感動。此時藺仁基正和司馬李孝廉鬧矛盾,兩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時形同陌路,都以看對方的笑話為樂事。麵對涉世未深卻如此秉公好義的狄仁傑,藺仁基非常慚愧,於是他硬著頭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傑的所作所為從頭說了一遍,並深有感觸地歎道:“與仁傑相比,我們難道不自慚形穢嗎?”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動,兩人從此和好如初。

不僅對情同手足的同僚如此,即使是對曾經詆毀過自己的人,狄仁傑也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恩怨,與他們和睦相處和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後,武則天有一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他說:“你在當豫州刺史時,幹得很不錯。但還是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這人是誰嗎?”

狄仁傑知道,這個時候隻要自己點一點頭,武則天便會把那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但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個仇人外不會有什麽好處,於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為微臣有什麽過錯,微臣請求陛下給微臣改過自新的機會;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沒有做錯事,則微臣萬幸,他人的讒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誰!”

在大臣們之間製造不和,一直是女皇帝武則天行之有效的馭臣之道,想不到這一招卻在狄仁傑麵前失了效。武則天失望之餘,卻也不得不在心裏讚歎狄仁傑的耿直。

對待朋友、同僚乃至政敵,狄仁傑都可以說是一個謙謙君子,但是,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時,他卻十分固執,寸步不讓,甚至連皇帝的賬也不買,與平時判若兩人。

狄仁傑剛到京師擔任負責審判罪案的大理丞時,有一次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左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皇帝祖墳昭陵的柏樹。唐高宗李治對此十分憤怒,一定要審理此案的狄仁傑判處權、範兩人死刑。但是按照當時的法律,兩人所犯的這種“罪行”卻隻夠受到免職的處罰。狄仁傑便如實對唐高宗匯報說:“權、範兩人夠不上死罪呀。”李治正在氣頭上,自然顧不得什麽法律不法律,他恨恨地說:“權善才等人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樹,實在是膽大妄為,狗膽包天,我不殺他,我就是祖宗的不肖之子。”

說到這兒,李治已經麵紅耳赤,顯然是動了真怒。但是狄仁傑視若無睹,他不緊不慢地對李治講述了法律的有關條文,說明判處兩人死刑的不當之處。李治被他纏得心煩意亂,一氣之下便要把他趕出去。但是此時,一貫溫文爾雅的狄仁傑卻變得執拗起來,他神色凝重地對李治說:“犯顏直諫,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難事。然而微臣以為,碰到桀、紂這樣的昏君確實很難,但是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則容易得很。現在,權、範兩人法不當死,而陛下非殺他們不可,這樣法律還有什麽權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據法律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呢?為了一棵柏樹就殺掉兩位將軍,後人又會怎麽看待陛下呢?”

狄仁傑這番話說得很有策略。前麵的兩句,其實是在暗示自己之所以敢對李治如此頂撞,是因為把李治看作了堯、舜那樣的明君,先捧一捧貴為天子的唐高宗,後麵的話說得激烈一些也就沒有關係了。果然,聽完狄仁傑這番議論,李治的怒氣消了不少,權、範兩人的死刑之議也就由此作罷。

後來,權、範兩人果然被依法撤職,並被流放到了嶺南。隻因誤砍了一棵樹便遭此處罰,現在看來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和殺頭相比這畢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這裏邊,狄仁傑無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是冒著殺頭的危險來勸諫的。原本可按高宗的意見來處理此事,可個性使然的狄仁傑偏不,由此可窺其秉性耿直的一麵。

還是在武則天時期,越王李貞在豫州發動叛亂,宰相張光輔率兵討伐,很快平定了這場叛亂。此時,狄仁傑正任豫州刺史,免不了要和張光輔打交道。張光輔的部將因為平叛有功,十分驕橫,常常向狄仁傑提出這樣那樣的無理要求。這些無理要求都受到了狄仁傑的婉言拒絕。

在狄仁傑那兒碰了釘子的將士們便去向張光輔告狀。此時張光輔正因為立了大功而不可一世,自然容不得狄仁傑如此不給自己麵子。他便氣呼呼地找到狄仁傑,興師問罪道:“你一個小小的州官,難道連我這元帥也不放在眼裏嗎?”

誰知狄仁傑對他的問題避而不答,卻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為害河南者,不過一個越王李貞。現在一個李貞剛死,卻又有千萬個李貞生了出來。”

張光輔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便問他到底是什麽意思。狄仁傑冷笑了一聲,便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明公帶兵20萬,要殺的不過是越王一人。可是現在越王已經伏法,明公卻仍然縱容部下濫殺無辜,為非作歹,你的這些部下和李貞又有什麽兩樣?說他們是新生出來的李貞難道有什麽不對嗎?像明公這樣無視法度,我恨不得手中有一把尚方寶劍架到明公的脖子上,即使因此而死也心甘情願!”

張光輔本是個欺軟怕硬的人,被狄仁傑這麽一頂,反而不知說什麽好了,隻得悻悻而歸。

都說武則天心狠手辣,但在狄仁傑這裏則另當別論。每當武則天有不對的地方,狄仁傑就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

有一次,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朕想找一個得力的人來派上用場,你看誰比較適合?”狄仁傑回答說:“不知陛下想讓這個人派什麽用場?”武則天說:“想讓他做宰相。”狄仁傑想了一想,便說了蘇味道、李嶠、張柬之三個人的名字。但他認為蘇、李兩人都以文學見長(蘇味道、李嶠都是著名詩人),而張柬之則具有治國的才能,雖然年紀稍大,卻是個宰相的料兒。見狄仁傑說得頭頭是道,武則天連連稱讚。第二天她便提拔原為荊州長史的張柬之當了洛州司馬。又過了幾天,武則天再次要狄仁傑推薦“得力的人”,狄仁傑這次卻不急著推薦新人了,他慢悠悠地說道:“上次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呢?”這一番話倒把武則天說糊塗了,“不是已經升了他的官了嗎?”“微臣推薦的,是做宰相而不是做司馬的人。”狄仁傑似乎認定了死理,一句話就把武則天給頂了回去。這時,武則天才想起自己上次確實是讓狄仁傑推薦做宰相的人,狄仁傑鄭重其事地推薦了張柬之,自己卻又不明不白地讓張柬之當了個洛州司馬,難怪狄仁傑要生氣了。於是,她又趕緊下令,再提拔張柬之當了秋官侍郎,總算讓狄仁傑消了氣。

狄仁傑還舉薦過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禦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十幾個人,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名臣。有人曾經不無敬意地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無不出自你老的門下!”狄仁傑卻毫無得意之色,而是很認真地答道:“舉賢薦良是為了國家,而不是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

李楷固、駱務整都是契丹的大將,當契丹軍隊寇掠唐朝邊境時,兩人曾屢挫唐軍。尤其是李楷固,身懷絕技,每與唐軍交戰,總是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唐軍望而生畏。後來契丹兵敗,兩人都投降了唐朝,但法司仍然準備治他們的罪。狄仁傑聽說後,對身邊的人說:“李楷固等人都是驍勇無比的將才,兩人打起仗來都很拚命,如果我們能以仁德感化他們,使他們為我大唐所用,兩人一定能建功立業。”說罷便上奏請求武則天赦免李、駱兩人。但是狄仁傑的親朋好友都認為,武則天絕不會赦免這兩個殺死過唐朝無數官兵的人,勸狄仁傑不要去碰這個釘子。狄仁傑對大夥的這番好意卻不以為然,他說:“隻要我做的一切有利於國家,碰不碰釘子又有什麽關係呢?”結果,武則天出人意料地采納了狄仁傑的建議,不但赦免了李、駱兩人,而且委兩人以重任,李楷固當上了左玉鈐衛將軍,駱務整則擔任了右威衛將軍。兩人後來都在討平契丹餘部的戰鬥中立了大功,李楷固還被賜姓武,成了武則天的親信。

也許確實被狄仁傑的耿耿忠心所感動,對臣下一貫非常苛刻的武則天對狄仁傑卻十分敬重。狄仁傑秉性耿直,喜歡據理力爭,有時不免當麵頂撞武則天,武則天不但不介意,反而常常會接受狄仁傑的意見。

有一次,武則天在三陽宮(在洛陽附近)避暑,有一個西域來的和尚邀請武則天去觀賞佛教聖物舍利子,篤信佛教的武則天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她正準備出發時,狄仁傑卻跪到了馬前,他振振有詞地說:“佛不過是夷狄之神,不應淩駕於天子上。再說山路險狹,很不安全。陛下此行實在有所不宜。”當時武則天對狄仁傑的話一笑置之,仍堅持上了路。但是走到半路,她卻越想越覺得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下令打道回府,同時還自我解嘲道:“這是我為了成全這位直臣的氣節。”

上麵那件事沒過多久,武則天又準備塑一座大佛像。為了籌集造像的資金,她下令全國的僧民捐款,搞得頗為興師動眾。這時又是狄仁傑上了一疏,在上疏中他指出了造像的危害,同時也說明了造像的勞民傷財與佛教本義的相悖之處,既義正辭嚴又有理有節。武則天讀後也不由得感歎道:“狄仁傑為朕做善事,朕怎麽能違背他的好意呢?”造像之議遂由此作罷。

武則天平時尊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直呼他的名字,這更是其他大臣望塵莫及的殊榮。狄仁傑晚年腿腳不便,武則天便讓他在朝見的時候不要行跪拜之禮,並開玩笑說:“每次見到你跪,朕的身子也會痛起來。”當時的大臣都必須在宮裏宿值,考慮到狄仁傑年老體弱,武則天就免除了他這份差使,並對其他大臣說:“你們盡量不要去麻煩狄公,除非是軍國大事。”與其他許多在武則天手下或被殺或遭貶的重臣相比,狄仁傑實在算得上是一個幸運兒。考慮到他並不是一個曲意逢迎、明哲保身的佞臣,他的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更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了。所以,以狄仁傑的性格作為當今人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典型,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