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耿直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鞋套事件”的反思

最近,在網絡上一度沸沸揚揚的“鞋套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

事件的起因簡述如下。2005年11月27日,大午集團總經理孫大午先生應蒙牛集團顧問李草根女士再三之邀去李女士家做客。在到達李女士家時,孫大午給李女士打了電話,告訴他自己已經到她家樓下,但李女士並未親自下樓接客,而是讓保姆下來接孫大午,這已使孫大午感到不快。在進李女士家門時,孫大午被李女士要求先穿鞋套,孫大午認為這是對自己莫大的侮辱,並因此怒發衝冠。不歡而散之後,孫大午用嚴厲的措辭給李草根寫了幾封信,並主動貼在網上,公之於眾,緊接著又在公司內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今後我們如何待客”的活動,號召全體員工向所有的“醜惡的鞋套文化”宣戰。

在這場事件之中,除孫大午的兩名秘書卷入論爭,還引起了網民之間的大討論。網民中有支持孫大午的,也有反對的,各方褒貶,莫一而衷。

無疑,孫大午是一個個性耿直的“另類”,他在大午集團發展的道路上,曾因為過於耿直與另類而飽嚐艱辛。他的耿直值得我們尊敬。但耿直是否意味著凡事不包容、不妥協?

現在,讓我們繼續了解“鞋套事件”。為了更加客觀公正地向讀者展示這一事件,編者在下麵引用雙方當事人公之於眾的信件。

·孫大午理事長:

學會生活就是學會放下。隻有理解別人才能解放自己。一個月以來義務為大午集團做了一點兒應該做的事,昨天的事件證明我們雙方存在著很大的誤會,對同一件小事的認識有著沒法溝通的障礙:我認為進門穿鞋套就像不隨便吐痰一樣,是一種文明禮貌的正常行為,您卻認為是對客人極大的不尊敬和侮辱。

您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批評譴責我,我一再當麵賠禮道歉。回家後認真反省:文化的本質是習慣,和諧的本質是心態。我們之間無所謂誰對誰錯,不同的思維習慣是發生誤會的根源。合作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和絕對信任,我建議咱們暫時中斷實質性的項目合作,目的是避免類似的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傷害對方,應該用陽光心態善待朋友,善待周圍的人,生命在呼吸之間。隻有挑戰自己,才能征服世界。千萬不要挑戰別人,傷害無辜。中國革命贏在統一戰線,大午發展也贏在統一戰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複禮為仁,以理行事為道。走自己的路,自己走路。約定俗成謂理,入鄉隨俗謂禮。

用平常心對待榮辱,用平和心包容誤會;

用平凡心安度人生,用平靜心放下是非。

請您將此信的內容用您的語言轉告劉平及三午夫婦。請諒解,祝每天都有好心情。

草根2005年11月28日

·李大姐:

你永遠比我大兩歲!

沒有合作的意思,也知道你沒有侮辱人的意思,因為你不知道你已經侮辱過太多的人,太多的人也接受了太多的侮辱,我是自取其辱。但我還要說,我們不是誤會,我們不是一路人。你讓我上你家去,不是做客,而是炫耀你那300平方米的住房和你的富有。你的大房子,表麵上看,像一座迷宮,實際上給人的感受是一種陰霾、壓抑、深邃的老鼠洞。你自得其樂而不覺,還要將一種醜惡展示給朋友!孔子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而你的待客之道是把請來的客人擋在門口,讓客人套上塑料袋,而且當麵告訴客人,走之後便於清掃衛生!你沒有發覺你的茶幾和蘋果上有蒼蠅在飛舞嗎?這就是你們的蒙牛文化?這就是你在傳播的儒家文化?你把它當成文明禮貌,還自名草根,你不覺得是對天地的褻瀆?我現在在自責在反思,我沒有勇氣誅殺這種邪惡之氣。因為恕罪惡容易,救罪惡難,悟道者在於彰顯布道。如果你認識不上去,認為如此待客就是蒙牛文化或是約定成俗的大眾文化,我可以將你的所行所思告訴天下人。讓天下人評

論吧!

邪惡之人竟能天天有好心情,竟然能與人為善,我不相信!祝願你不要自欺欺人!

孫大午2005年11月29日

·孫大午理事長:

常言道:無知者無過。我不知道請客人換鞋套不對,多少年以來,我們一直這樣做,北京這幾年搬新房的都這樣做。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日常生活習慣。無所謂對錯,與儒家文化、蒙牛文化都沒有關係。

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和諧心態,鞋套之事使你如此生氣是我萬萬沒想到的,你如果能換位思考恐怕就不會生氣了。大家都對你很友好,你為什麽如此大動肝火,化友為敵呢?別人好強,我以誠容之;別人好勝,我以誠待之。我認輸了,不再辯論。生命在呼吸之間。

草根2005年11月29日

·李大姐:

至死你都是大姐!

過去化友為敵,不是我,是你!今天我想化敵為友,但懷疑自己的能力!

是我的心態不好,不寬容,不厚道嗎?

我受辱第二天上午,主動給你發短信:還叫你大姐吧,昨晚喝酒,我多你少,學你的風度,希望有機會深談,你不理我。下午接著發,你還不理我。我知道你曾和大午集團的總經理約定,12月3日大午集團的高層幹部要在你的引導參觀蒙牛北京公司,我告訴劉總,我和大姐的不愉快是暫時的,是我們個人之間的事,要她處理好和你的關係,我在餐桌上言語重的地方,委托她打聽一下,並致歉!

沒想到,第三天你回了信,你認為給我穿鞋套就像不隨地吐痰一樣,是一種“文化禮貌的正常行為”,並宣布:“中斷實質性的項目合作……”

我可以原諒你的“無知者無過”,但我不能寬恕你的狡辯!什麽“北京人這幾年搬新房的都這樣做”,“這是富人區”,“北京的萊茵河”,和我同行的薛總,他的身價地位高於你吧?當我指出這不是文化,是醜惡,是侮辱客人時,走過100多個國家,在北京已居住20多年的薛總說:“國外就沒有這樣的禮俗”。並說,要把孩子送到鄉下來讀書,害怕孩子成為(你這樣的)北京人!這些你都在場啊!我怎麽認同你說北京人都這樣,富人白領都這樣呢?退一萬步說,都是這樣,我也不接受,我不去就是了!

那天你當著那麽多人說,這是蒙牛文化,我說要問問牛根生先生。你回信反悔:“與蒙牛文化無關”了,因此我也不問了,一則我不認識牛根生;二則我根本就不相信你的話。你在狡辯!你認輸是嘴弱心不弱!我不必委屈自己!

大午集團五六千人,將就此事展開討論:“今後我們如何待客”,“出去如何做客”,憑我們的良知,堅守我們認為的人格底線。

我曾罵“孫大午是不是變態?”我不在乎,我本農民,我爸爸還在天天撿垃圾,但我到過法國的萊茵河,不是你多次的邀請,我才不去你們那個五環之外的人造“萊茵河畔”!我早就後悔了——我自取其辱!

如罪惡容易,救罪惡難,虛空之人乃罪惡之人,以道貌行邪惡更是大惡,原諒我直抒胸臆:黑白經緯,孫大午做人做事,人神共鑒!

孫大午2005年11月30日

(12月1日,孫大午兩位秘書分別做《我經曆的“鞋套事件”》及《向“鞋套”宣戰》,在此限於篇幅不再摘錄,有興趣者可上網搜索全文——編者注)

關於“鞋套”的硝煙在12月初的網上愈演愈烈。熙熙攘攘了10天左右,終於轉歸平靜。而後,在12月12日,李草根就此事在網上再次撰文,應該是對此事的最終回應與了結。

鞋套事件:矛盾的98%是誤會

息事寧人,小事化了

我叫李汶香,筆名草根,是“鞋套事件”的當事人,十幾天以來網上對此事已炒得沸沸揚揚,讀了大家的文章使我的心靈再一次得到洗禮和升華。在此我向所有關注此事的網民朋友和孫大午一行再次道歉。需要解釋的四點:第一,部長、市長與送水工在我們家是一個待遇,鞋套麵前人人平等。第二,那天我並沒強迫孫先生換鞋套,他不高興我當時渾然不覺。第三,沒準備茶水是因為與薛總有個約定,到我家認個門,然後去他們家,到我家時天已經黑了。第四,我很少請人到家裏做客,孫先生是一位思想領袖,我對他充滿敬意。

11月27日晚上我與孫大午先生的對話,馬英華全部做了錄音。當時孫先生很激動,兩次把腳放在餐桌上,兩次重複馬英華的行為“賤”,小馬一邊流淚一邊做錄音,孫先生說了許多過頭的話,兩位女秘書不便說,我至今也沒對任何人說(將來也不會說),目的是想息事寧人,小事化了。嘴下容人是一種功德。

我不會喝酒,為了向孫先生道歉,那天晚上破例喝了三杯(約2兩),我無意犯錯,當麵道歉,認為已經得到孫先生一行的諒解。宴會結束的時候我提議:出了這個門,咱們誰也不再提今天晚上的事,大家都點頭同意。宴會在十分友好的氣氛中結束,我們一行7人相互擁抱分手。

不論別人過,隻思自己非

我在煙台張裕出差期間,曾收到幾位記者朋友的電話,記者問我:孫與兩位女秘書誹謗你,你是否計劃起訴他們?我說:決不。這件事無所謂誰對誰錯,是不同生活習慣造成的誤會,隻有理解別人,才能解放自己。回到北京後,當事人薛琦先生電話向我致歉,他認為是他誠邀孫先生而連累了我。他要站出來替我說幾句公道話,他認為:兩位女秘書不應該斷章取義,您隻是說北京這幾年新搬家的和蒙牛圓緣小區的業主都準備了鞋套和拖鞋,這隻是一種生活習慣,沒說什麽儒家文化、蒙牛文化,更沒說這是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的衝突,他們不應該小題大做,上綱上線。

我對薛琦先生說:心底光明就是佛。我們兩家是無心、無意和無辜的,隻要自己心底坦**,不要在乎別人的誤會。誤會是難免的,沒有誤會就沒有生活。在這次事件中我們要持續保持兩高三不:高境界、高風格;不指責、不抱怨、不辯論。一笑泯千仇,一靜解百惑,一誠解百結。改變別人難上難,調整自己很簡單。自責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指責是製造矛盾的唯一根源。合作失敗無所謂誰對誰錯,而是缺少平衡,我們應該用圓性思維圓一個善緣。千萬別激化矛盾,化友為敵。

隻有隊友,沒有對手

許多年以來,北京仁慧特智業與蒙牛乳業一起長大,深受蒙牛文化的洗禮和陶冶。蒙牛文化中有幾句話使我和仁慧特團隊終身受益:

1.隻有隊友,沒有對手,矛盾的98%是誤會,資源的98%靠整合,品牌的98%是文化。要想知道,打個顛倒,凡事需要換位思考。

2.小勝憑智,大勝靠德。吃虧是福,包容是金。與朋友辯論勝利之時,就是丟掉朋友之日,經營企業就是經營員工的快樂情緒。大眾是聖人,客戶是恩人。人生唯一的真理是無常,經營的唯一目標是快樂。企業的終極目標是發展人,而不是占有物。

3.自責之外無自強之強,自省之外無快樂之方,自強之外無強國之意。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4.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生命是一個從0-1-0的過程,生命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多點燈,少挖坑,合作為仁,分享為智,

5.全世界隻有一個敵人,這個敵人就是自己的是非心。人類是一體,如水珠與大海;宇宙有多大,心胸有多大;心胸有多大,事業有多大。你想擁有朋友就放低自己,你想失去朋友就抬高自己。隻有低姿態,才有高境界。

別讓精神感冒,預防心靈海嘯

2005年夏天,蒙牛乳業董事長牛根生用自己的錢出資35萬元委托北京仁慧特智業為蒙牛創建“和諧家庭特訓營”,牛根生提出:“和諧蒙牛從和諧家庭開始,修心齊家興企報國”。我作為“和諧家庭特訓營”項目的谘詢師之一,在蒙牛生活工作了120天,深受鼓舞和震撼。今將牛根生董事長“給蒙牛家屬的一封信”及在第一、二期特訓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轉發給大家,誠懇地乞求廣大網民和媒體朋友,把關注力轉移到建設和諧社會與培育和諧心態上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包容是第一智慧,感恩是第一學問,和諧是第一境界。天道公平,大道行簡,人心向善。

抱怨不能改變人生,感恩卻能增添風景。

首先讓我們感恩活著,感恩相識,生命無常,在呼吸之間。蒙牛人常說:80%的人用80%的時間在解決自己製造的麻煩;多少錯誤抵不過一個悔字,多少成績抵不過一個驕字;把包容當成事業,把感恩變成習慣。

鞋套事件讓它永遠過去吧,讓我們共同聚焦感恩,分享和諧。

李汶香(草根)2005年12月12日

硝煙散去,雙方的當事人相信在這場“戰爭”中都各有感悟。誰是誰非,編者自然沒有資格來評判,但編者還是希望性格耿直的人士,多讀幾遍李草根女士的《矛盾的98%是誤會》。不光是“鞋套事件”,在我們其他人的許多事件當中,98%的矛盾都是誤會,都是本可以避免矛盾發生的小事。

不要隨便和他人爭執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一位顧客高聲喊,指著麵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的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賠著不是,“我馬上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的那杯跟前麵那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那位顧客的臉一下紅了,嘴裏喃喃地道著歉,匆匆地喝完茶走出去了。

別的顧客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你為什麽不直說他呢?他那麽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麽不還以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所以用不著大聲。”服務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這個服務小姐很會做人,因為她懂得清能自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

爭執如果不能避免,就要爭得有點意義,有點價值。因此,不妨學一點兒“爭執的藝術”。

首先,要學會給別人台階下,不可得理不饒人。得理的一方應當有宰相的肚量,最好能夠一方麵解釋;另一方麵調和。即使是爭執也不要用過激的語言,要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以避免衝突的擴大。

其次,要學會及時溝通。

一個病人在一家小醫院排隊看病,他將手中的報紙看完了,隊伍也沒挪動一步。於是他怒火萬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麽醫院?這麽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麽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護士麵對病人的怒火,耐心地解釋說:“很抱歉,讓你久等了。是這樣的,醫生正在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半天隊得不到及時診治,責任並不在值班護士,但是麵對病人的錯怪,她卻能沉住氣,一麵解釋,一麵安慰,這就比以怒製怒、火上澆油的回答要好得多。

第三,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在陷入與別人無謂的爭執當中時,不妨停止爭吵,去做一件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

一個小夥子和女友出去玩,他不停地開玩笑,一不小心揭了女友的短,女友火了和他吵了起來,小夥子怎麽勸也沒有用。最後,他忽然跑到對麵商店買了一瓶飲料,遞給她說:“你先喝完了再和我吵,潤潤嗓子,免得不好受,好嗎?”他的舉動顯得既拙劣又可笑,女友的氣一下就消了。

所以,有句格言說:“責善勿過高,當思其可以;攻惡勿太嚴,要使其可愛”。這句話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必要的假話

耿直型性格的人,最大的優點是不說假話。事實上他們不僅對自己說真話進行“高標準,嚴要求”,同時也為自己的敢於直言而自豪。但凡事都有一個前提,說真話也是如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某人生了一子,有人說這個孩子總是要死的,結果主人大光其火;而又有人說這個孩子長命百歲,結果主人喜笑顏開。說真話的不招人喜歡,說假話的卻偏偏討巧。這個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類似的例子還真不少。

李一鴻一生耿直,憎惡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作假的行為。為此,他在5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並終於有所醒悟。他痛苦地發現自己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傾心交談的人,連妻子和兒女也已離他遠去。李一鴻隻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寫在日記上,講給自己聽。他這樣說:“我現在才相信,人與人相處是沒有絕對誠實的。有時候,假話和假象更能促進友情和愛情。”

李一鴻的經曆是人類多少年來困惑的縮影。我們倡導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但發現坦誠在許多時候會碰得頭破血流。李一鴻把人類長期來羞於啟齒的隱秘說了出來:很多時候,交際並不需要完全真實。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給一位老者寫信,傾訴和李一鴻一樣的苦衷。他從小受到誠實的熏陶,可是才走上社會不久,已經因為幾句真話屢遭白眼了。他希望老者能替他找出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絕不是一封信所能說清楚的,老者考慮再三,幹脆隻給了他兩句話。話是這樣寫的:“當我的父親與我探討家庭大計時,我決不會說假話,而當我的母親因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我會對她說:‘沒關係,醫生說你馬上就會好的。’”這就是說真話和說假話的區別。

耿直型以敢說真話而驕傲,殊不知某些情況下的假話,在人際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當得到親戚病重的消息,獲悉朋友遭難時,我們就時常會說一些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的假話。許多假話在形式上與人際間的真誠相抵觸,但在本質上卻吻合於人的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都希望猜測中的壞消息最終是假的,為了人們許多合理的心願暫時不被毀滅,在有些場合,是需要一些善意的假話的。

要耿直的人說好假話比說真話難百倍,首先他們應消除對假話的偏見和犯罪感。這樣,他們才能把假話說好。說假話有以下三條規則。

其一,模糊。當我們無法表露自己真實意圖時,我們就選擇一種模糊不清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當女友穿著新買的時裝,問我們是否漂亮,而我們覺得實在難看時,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說:“還好。”“還好”是一個什麽概念,是不太好或是還可以?這就是假話中的真實。它區別於違心而發的奉承和諂媚。

其二,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假話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許多假話明顯與事實不符,但因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樣能體現我們的善良、愛心和美好。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將要死去,丈夫為之極度頹喪。他應該讓妻子知道病情嗎?大多數專家認為:丈夫不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她,也不應該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負擔,應該使妻子生命的最後時期盡可能快活。當一位丈夫忍受受到即將到來的永別時,他那與實情不符的安慰反而會帶給我們感動。

其三,必須是指許多假話非說不可。這種必須有時候是出於禮儀。例如,當我們應邀去參加社交活動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我們必須把悲傷和惱怒掩蓋起來,帶著笑意投入歡樂的場合。這種掩蓋是為了禮儀的需要,是一種必須做出的姿態。有時候我們說假話是為了擺脫令人不快的困境。

例如,美國曾經就一項新法案征求意見,有關人員質問羅斯:“你讚成那條新法案嗎?”羅斯說:“我的朋友中,有的讚成,有的反對。”工作人員追問羅斯:“我問的是你。”羅斯說:“我讚成我的朋友們。”

當耿直型人按照上述三條規則去說假話,我敢肯定它絲毫不會有損你疾惡如仇的高尚思想與人格。隻要我們心存真實,把假話僅作為交際的一種策略,是所謂的假話就成了美麗的善言。它是在善意基礎上交際的必要策略,這同醜惡的假話相比,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美國成人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然而他在早年時,也曾犯過小錯誤。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參加一個宴會,宴席中,坐在他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用了一句話,聲明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聖經》。然而,卡耐基發現他說錯了,卡耐基很認真又很真誠地當場幫他糾正了過來。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麽?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時下不來台,不禁有些惱怒。

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坐在他的身邊,葛孟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證。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腳,然後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那句話的確出自《聖經》。”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對葛孟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之口。”“是的,當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章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麽要證明他錯了?他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為什麽不保留他的臉麵,非要說出實話而得罪他呢?”

世事洞明畢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行了,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這不僅為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並非隻是明哲保身,更體現了做人的度量。

人們常說:“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這要視場合而定。鑽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而對於一些無關大局的瑣事,則不必太認真。不看對象,不分地點刻板認真,往往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處處被動受阻。每當在這種時候,如果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人際關係頓時和諧美滿。

注意批評的方式

人沒有不犯錯誤的,而耿直型人對於他人所犯的錯誤批語尖刻,出口傷人,這樣的批評往往是失敗的。它會令人無法接受,不但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反而會使人產生對抗的情緒,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給人際交往設下障礙。相反,對於他人的錯誤,你如果善意地指出,使他樂於接受,同樣也會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

大多數批評者對於別人的錯誤,隻是告訴他人“錯了,這樣做不對”,而不是告訴你應該怎樣去做,使你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裏。

張某的兒子學習成績不怎麽好,於是,張某每次在他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就站在他身後,一旦孩子做錯了,就大聲嚷道:“這樣做對嗎?趕緊改了!”孩子嚇得直哆嗦,這樣一來,怎樣改錯!根本就不知道了。看兒子不會改,張某就打兒子。兒子放聲大哭,孩子的母親跑過來,對張某說:“幹嗎打孩子呀,他不會,你告訴他怎樣做不就行了嗎?打他就會了嗎?”張某這樣的批評方式,其實根本無法使孩子知道怎樣改錯,所以一定要注意批評的方式。

坦率提出批評意見的人,即使不會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難以受到歡迎。這是因為人類都有脆弱的自尊,都有麵子的需要,都希望受到表揚。明知別人有過錯而不及時批評糾正,無異於慫恿其繼續犯錯誤,但在提意見時如果言辭直道會使對方無法接受,甚至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對方可能加劇錯誤的程度。為了收到批評的效果,不妨模仿醫院的做法,在開刀時可先注射麻藥。

唐代魏王李泰喜歡文學,受到唐太宗的寵愛。有人說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太宗大怒,召集大臣責備道:“隋文帝時,眾大臣都被諸王踩在腳下,我如果放縱他們也這樣做,豈不折殺諸位使諸位蒙受恥辱嗎?”魏徵一聽皇上說話離了譜兒,趕緊接上說:“說法紀綱常被徹底破壞,固然不必理論,如今有聖明君主在,魏王當然沒有辱沒群臣的道理。隋文帝嬌縱他的兒子,最終都做了刀下之鬼,這也值得效法嗎?”唐太宗聽了,痛快地說道:“我因私愛而忘公義,聽了您的話才知道自己理屈。”魏徵之所以能夠說服唐太宗,是因為他讚美唐太宗是“聖明君主”,先讓他心裏舒服一下。如果魏征以硬碰硬,結果難以想象。

在三國時期,曹操準備鎮撫關中之後,即回師洛陽,可是關中某地豪強許攸拒絕率部歸順曹操,還說了許多謾罵曹操的話。曹操大怒,準備下令討伐許攸。群臣因此紛紛勸曹操宜用招撫的辦法使許攸歸服,以便集中力量對付蜀、吳的軍隊。曹操絲毫聽不進去,橫刀膝上,群臣嚇得不敢再說話了。留府長史杜襲卻仍上前勸諫,曹操劈頭喝道:“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說了。”杜襲問:“殿下看許攸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不過是凡人罷了。”杜襲說:“對呀,隻有賢人才了解賢人,聖人才了解聖人,像許攸這樣的凡人,怎麽能了解殿下非凡的為人呢?所以你犯不著跟他生氣。現在大敵當前,豺狼當道,你卻要先打狐狸,人們會議論你避強攻弱。這樣進軍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義。我聽說張力千鈞的巨弩,不會對小老鼠扳動扳機;重量萬石的大鍾,不會因為小草棍的敲打而發出聲音。現在小小的許攸,哪裏值得煩勞殿下的聖明威嚴呢?”曹操聽了這番話,覺得很順耳,自尊心得到補償,麵子上也能下得來台,就很爽快地接受了杜襲的勸告,以優厚的條件招撫許攸,許攸果然歸服了。

在批評中夾雜讚揚,就會滿足對方的麵子需要,有助於克服批評中經常遇到的麵子障礙。而一旦發生了這種麵子障礙,受批評者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乃至強烈的對抗心理,容易使人變得非理智,以固執己見來排斥批評。在讚揚中使對方順利地接受批評,這是使對方最樂於接受的辦法了。

給人一個台階

在社交場合,能適時地為陷入尷尬境地的對方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他免丟麵子,也算是處世的一大原則,為人的一種美德,這不僅能使你獲得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於你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則,對方若是沒能下得“台階”出了醜,可能會記恨你一生。相反,若注意給人“台階”下,可能會讓人感激一生。

耿直性格的人常陷入下列人際交往的誤區。

1.揭對方的錯處或隱私

心理學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錯誤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已知道他的錯誤或隱私,便可造成對他的壓力。但切記不可過分,隻需“點到而已”。

在廣州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地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謝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我們酒家,特意為您準備了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賬簿上,你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2.張揚對方的失誤

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人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應該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反感或報複,而且也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其實如果把每個人的失誤都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製造笑柄的失誤。

3.讓對方敗得太慘

在社交中,常會進行一些帶有比賽性質、競爭性質的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盡管這是一些文娛活動,但大家都希望成為勝利者。有經驗的社交者,在自己“實力雄厚”、能絕對取勝的情況下,往往並不使對方失敗得很慘而顯得狼狽不堪,反倒是有意讓對方勝一兩局,既不妨礙自己總體上的獲勝,又不使對方太失麵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上一盤。與人相處正像下棋,不要一口氣贏對方七八盤,對方已漲紅了臉、抬不起頭,他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喊“將”。其實,作為社交活動,並非正式比賽,對輸贏不必那麽認真,主要目的還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則,計較起來,會給對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據說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極愛下象棋,又把輸贏看得很重,在一次宴會後與棋藝不凡的陳景夷對弈時,本來已一比一平局,卻要下第三局,在殘局時被對方打了個死車,頃刻間胡漢民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惱,當場暈厥,三天後竟因腦溢血死亡。

與人交往要有分寸

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使是流落荒島的魯濱孫也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身處競爭激烈、人際往來頻繁空間的我們?因此,與人交往要有分寸,“得罪他人”是一種侵犯他人生存空間的行為。

既然得罪他人是一種幹涉別人正常生活,侵犯他人生存空間的行為,同時也可能變成害人害己的一種引起衝突的根源,那何不趁早改改?

我們之所以不能輕易得罪他人,至少有以下幾個道理。

1.得罪了別人就等於自己堵住了與人交往的路

當然,你也許會想,還不至於得罪了幾個人就無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雖然很大,但有時卻會因你自己辦事無分寸而顯得很小,甚至有時連走在路上都會有“仇人”相見,更何況同行、同事?同行有同行的交往規則,得罪同行,今後彼此交往的機會就會變少、變小,那多尷尬!本來你可以和別人合作獲利,卻因為別人不願與你交往而失去機會,這多可惜!

2.交往沒有分寸等於為自己今後的交往埋下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

與人交往沒分寸,很容易把事做過頭。何況對方心胸若沒你想得那麽寬闊,一旦結下疙瘩,他即使不采取報複,也要在背後對你的所作所為發表評論,為你造出許多不利的輿論,使你有理也會變成無理,多不值得!

這裏之所以強調交往要有分寸,當然也是有道理的。但當必須堅持原則而不得不得罪他人時,當正義公理必須伸張時,還是要有雷霆之怒的表示,否則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這種雷霆之怒確實會得罪人,固然有可能為自己堵住一條路,但也有可能開出更多的康莊大道。除了這種情況,還是寬忍待人的好。

所以,當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時,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時,請靜下心想想,切勿輕易動氣。此外,切記做人不要氣焰囂張,盛氣淩人,這種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的態度不僅很容易得罪他人,而且也是與人交往不能掌握分寸的一種表現。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與人交往沒有分寸一旦變成一種習慣,老是壓不住怒氣,改不了習性,便會說“反正我就這樣”,那就隻能自己將自己推向狹窄的死胡同了。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反過來說,多得罪一個人就少一條路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