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總能從危難中看到機會

有一對雙胞胎,外表酷似,稟性卻迥然不同。

若一個覺得太熱,另一個會覺得太冷。若一個說音樂很好聽,另一個則會說像鬼哭狼嚎。

一個是極端的樂觀主義者,而另一個則是不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

為了試探雙胞胎兒子們的反應,父親在他們生日那天,在悲觀兒子的房間裏堆滿了各種新奇的玩具及電子遊戲機,而在樂觀兒子的房間裏則堆滿了馬糞。

晚上,父親走過悲觀兒子的房間,發現他正坐在一大堆新玩具中間傷心地哭泣。

“兒子啊,你為什麽哭呢?”父親問道。

“因為我的朋友們都會妒忌我,我還要讀那麽多的使用說明才能夠玩。另外,這些玩具總是要不停地換電池,而且最後全都會壞掉的!”

走過樂觀兒子的房間,父親發現他正在馬糞堆裏快活地手舞足蹈。“咦,你高興什麽呢?”父親問道。

這位樂觀的兒子答道:“我能不高興嗎?附近肯定有一匹小馬!”

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或憂或喜。但最重要的是當個人的生理需要與客觀事物發生矛盾衝突而產生種種惡劣情緒時,如果能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乃至處理好各種事情是大有裨益的。

有一個國王想從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作為王位繼承人,就給了他們每人一枚金幣,讓他們騎馬到遠處的一個小鎮上,隨便購買一件東西。而在這之前,國王命人偷偷地把他們的衣兜剪了一個洞。中午,兄弟倆回來了,大兒子悶悶不樂,小兒子卻興高采烈。國王先問大兒子發生了什麽事,大兒子沮喪地說:“金幣丟了!國王又問小兒子為什麽興高采烈,小兒子說他用那枚金幣買到了一筆無形的財富,足以讓他受益一輩子,這個財富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在把貴重的東西放進衣袋之前,要先檢查一下衣兜有沒有洞。

同樣是丟失了金幣,悲觀者用它換來了煩惱,樂觀者卻用它買來了教訓。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者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講述過,在某處的海島上,漁夫們在一塊巨大的圓花崗石上刻上了一行題詞——紀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將要死在海上的人們。這題詞使巴烏斯托夫斯基感到憂傷。而另一位作家卻認為這是一行非常雄壯的題詞,他是這樣理解那句題詞的:紀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將征服海的人。

悲觀者的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他們隻看到了什麽是沒有可能的。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