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

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導致遙遠的國家發生一場颶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學術上對於蝴蝶效應的解釋是,在一個動力係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蝴蝶效應之說最早是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在1963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來的。但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1979年12月,羅倫茲在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可能會在兩個星期後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颶風。”這是因為:蝴蝶扇動翅膀,會改變它身周的空氣係統,產生微弱氣流。而微弱氣流產生後又會引起四周氣流,或其他係統的相應變化,從而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巨大的災難。他將這一連鎖反應稱為“蝴蝶效應”。

羅倫茲的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蝴蝶效應”之說也不脛而走,聲名遠播。

也有人認為,之所以會將其稱為蝴蝶效應,是因為這位氣象學家編了一個電腦程序,模擬氣候變化,並通過圖像將氣候的變化簡潔明了地顯示出來。圖像顯示在屏幕上,翩然是一隻展翅的蝴蝶。

起初,蝴蝶效應專指天氣現象。到了現在,“蝴蝶效應”已經被人們用來暗指:一件表麵看似毫無關係的小事,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在羅倫茲演講之後,"蝴蝶效應"一說廣為人知,但這一效應真正顯示驚人威力,則是在羅倫茲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試驗之後。

當時,羅倫茲為了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便利用計算機來進行“數值天氣預報”,偶然間改變了一個很小的要素數值,結果竟和正確結果相差很遠。哪怕隻改變1/100甚至是1/1000數值的大小,天氣預報也會出現巨大的差錯。

羅倫茲以為是自己計算有誤,可是連續幾次都是這樣,這才知道自己並沒有弄錯。羅倫茲立即將這一試驗結果公布於世,引起了所有人的深思。

通過“蝴蝶效應”,人們領悟到:即使是最細小的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引導,就將不斷發展壯大,帶來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