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蝗”

古代的人們對於蝗蟲的認識不多,以為這是一種神蟲,是上天用來懲罰人類的神物,所以將它稱為“神蝗”。

許多文學大家都撰寫過關於蝗蟲的詩詞或文章。宋代陸岱在《埤雅》中說,“或曰蝗即魚卵所化”,可見當時人們認為蝗蟲是由魚卵孵化而來的。還有一些作品由於不清楚蝗蟲的來龍去脈,而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蝗蟲”神化。如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禦覽》中的《蝦門》中雲:“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以及李蘇的《見物》中所說“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古時蝗災時有發生。《舊五代史·五行誌》中就記載了一次蝗災。“乾祐二年,蝗蟲蔓延到宋州。蝗一夕抱草而死。”

還有民國《高淳縣誌》卷十二中記載了同治年間發生的一次蝗災:"同治四年十月,農工將畢,有飛蝗東來,墜落水成鄉地方,來春蝗生遍野,不俟撲打,盡抱草而死。”

這兩篇文章都記載了蝗蟲“抱草而死”,可見當時人認為有一種植物具有殺蝗的功效。不過有人認為,那是蝗蟲被真菌感染後,會在臨死之前爬到草的最尖端,前中足一起抱住草。這種現象就是古人所說的“抱草瘟”或是“吊死瘟”,被認為是一種不吉祥的征兆。

宋朝之後,人們對於蝗蟲的認知越來越全麵、深入,蝗蟲也就不再被當作神蟲,反而被視作害蟲。古人發明了許多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濕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由於蝗蟲極具侵略性,不同文化均將其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征。《聖經·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用蝗災來攻擊埃及;《聖經·啟示錄》中用蝗蟲代表魔鬼;電影《驅魔人》中描述了蝗蟲襲擊人的畫麵。可見蝗蟲在不同文化中以災禍的形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