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第二生命

血管是血液流經的管道,遍布全身。任何一根血管出現了問題,後果都不堪設想。尤其是心腦血管,一旦破裂,救治不及時便會危及生命。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醫學難題,人造血管應運而生,給了無數人第二次生命。

據相關資料顯示,到1982年,世界上就已經有37萬人在使用人造血管了。相信這時的你一定對人造血管產生了疑問:人造血管是什麽材料製造的呢?是誰將人造血管成功地運用到臨床醫學中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來看看下麵的故事,了解人造血管的產生及發展史。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家有名的電纜製作公司——戈爾公司。公司的老板就是拒絕了杜邦公司高薪聘請的戈爾。他一心經營自己的公司,並將其帶上了正規的發展道路。公司主要經營用聚四氟乙烯作為原材料的電纜。當時的市場需求量很大,戈爾公司生產的電纜質量又過關,所以公司的效益非常可觀。但是,市場就像一塊大蛋糕,當知道了蛋糕的甜美之後,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分一勺羹”。好景不長,市場的飽和及競爭對手的增加,讓輝煌一時的戈爾公司也麵臨著倒閉的危險。

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戈爾的兒子鮑勃向父親提議:

“爸爸,我們不能這樣坐以待斃,應該著手開發研製新產品,讓公司起死回生。”

對於自己的這個化學博士兒子,戈爾很是信任,也很讚同他的想法。但是,說的容易做起來卻是舉步維艱。

“研發新的產品,哪是件容易的事情啊!況且公司現在沒有資金供給研發使用啊!”戈爾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如果能用聚四氟乙烯做材料,將其拉長卻又無損其性能,這可能會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啊!"

將聚四氟乙烯材料拉長,鮑勃覺得父親的這個提議很好。但是,聚四氟乙烯到底能不能被拉長呢?鮑勃進入了深思。

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有過將聚四氟乙烯拉長失敗的例子,但是鮑勃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堅持在實驗室裏研究可能成功的方法。他將一段聚四氟乙烯放入烤箱,加熱到特定的溫度,然後取出來,小心翼翼地拉伸。但是,每次都以聽到“啪”的一聲後,左右手各拿著一段聚四氟乙烯而告終。

無數次的重複實驗,無數次同樣的失敗,徹底消磨了鮑勃當時的銳氣。想到不能救父親的公司於水火之中,憤怒之火燒到了手上。拿著剛剛從烤箱裏取出的聚四氟乙烯,猛地一拉,扔到了地上,失望與憤怒並沒有迫使他失去理智。當他意識到這段“躺”在地上的聚四氟乙烯沒有一分為二時,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原來想要拉長它,不能用輕柔的勁兒,而是需要果斷的猛力。”鮑勃的這個方法確實給他父親的公司帶來了利益,令其起死回生。鮑勃也因此小有名氣。

一次,幾個父輩的朋友來參觀鮑勃的實驗室,其中一位醫生朋友看到了被拉長了聚四氟乙烯管很是好奇,便問:

“這是什麽新奇物?”

“是被拉長的聚四氟乙烯。”鮑勃指著對麵的烤箱說,“隻要將普通的聚四氟乙烯管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取出用力拉,便會‘變身’為這樣了。”

鮑勃的解說令這位醫生茅塞頓開,"這能不能代替血管呢?人的血液是熱的,在血管內流動就會產生熱力。如果可以,今後的心腦血管破裂就有了替代品了!"帶著拯救更多病人的使命,這位醫生開始在動物身上做實驗,結果真的將動物的血管成功連接起來。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用聚四氟乙烯做血管的弊端在於強度不夠,承受不了血的壓力。他又找到了鮑勃,進行進一步研究,終於研製出了適合人類使用的人造血管。後來,他將此方法應用到了臨床,挽救了一位瀕危的腦血管破裂病人的生命。人造血管“一夜成名”,從此“肩負”起救治病人的重任。

在我們感歎醫學技術發達的時候,不能忘記首先發現將聚四氟乙烯拉長方法的鮑勃,他可謂是人造血管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