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應該是你努力的終點

有一個年輕的記者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給那些渴求成功特別是那些年輕、剛剛走出校門的人一些建議嗎?"

總統夫人謙虛地搖搖頭,但她又接著說:“不過,先生,你的提問倒令我想起我年輕時的一件事。那時,我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想邊學習邊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電訊業找份工作,這樣我還可以修幾個學分。我父親便幫我聯係,約好了去見他的一個朋友,也就是當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先生。

等我單獨見到了薩爾洛夫先生時,他便直截了當地問我想找什麽樣的工作,具體哪一個工種?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種都讓我喜歡,無所謂選不選了。便對他說,隨便哪份工作都行!

隻見薩爾洛夫先生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視著我,嚴肅地說,年輕人,世上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成功道路的終點是目標!"

表現傑出的人士都是遵循著這樣一條不變的途徑以達到成功,世界聞名的潛能激發大師——美國的安東尼·羅賓先生稱這條途徑為“必定成功公式”。這條公式的第一步是要知道你所追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確的目

標。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該怎麽去做,否則你隻是在做夢。應該立即采取的措施,就是尋找出最有可能實現目標的做法。

如果你仔細留意每一位成功者的做法,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遵循這些步驟去做的。一開始先有目標,否則不可能一發即中;然後采取行動,因為坐著等是不行的;接著是擁有分析和判斷能力,知道反饋信息的性質;然後不斷修正、調整、改變他們的做法,直到有效為止。

伯尼·馬科斯是美國新澤西州一個貧窮的俄羅斯裔移民的兒子。

亞瑟·布蘭克則是生長在紐約的中下層街區,在那兒,他曾與少年犯為伍。當他15歲時,父親去世。布蘭克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確信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

布蘭克和馬科斯在洛杉磯一家電腦硬件零售店工作時,被新來的老板

解雇了。第二天,一位從事商業投資的朋友建議他們自己辦公司。馬科斯說:“一旦我不再沉浸在痛苦中,我便發現這個主意並不是妄想。”

現在,馬科斯和布蘭克經營的家庭庫房設備,其銷售額在美國迅猛發展的家用設備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馬科斯說:“當你絕望時,你有人生目標嗎?我問了55位成功的企業家,40位都確切地回答:有!"

必須有目標,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辛勤工作並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同樣砌磚牆,有的人默默埋頭苦幹,覺得工作很無聊,但還是認命地做下去;有的人卻一麵砌牆,一麵想象這座牆砌成後的麵貌,上麵也許會爬滿玫瑰花,孩子們也許會攀在牆頭上看風景等,他努力砌牆的同時,眼睛已經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個砌牆人雖然賣力,其實跟牛馬差不多,在既有的工作上打轉,生活對他而言是一種磨難。後者卻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時他很可能一麵工作,一麵思考改善,因此技術會不斷進步,工作不僅不讓他覺得無聊,還讓他有機會成為這一行的高手。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叫秦莉的空中小姐,很喜歡環遊世界。另一個空中小姐寶玲也一樣,但她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最好與旅遊有關。寶玲每到一個地方,就不停地記下她經曆過的一切,尤其是當地的旅館及餐廳狀況,並不時把自己的經驗提供給乘客。

終於,她被調到旅遊團隊接待部門,因為她就像一本活百科全書,掌握的旅遊知識非常豐富。她在那個部門如魚得水,更掌握了世界各大城市的旅遊動態。幾年之後,她已擁有了一家自己的旅行社。

而秦莉呢?她還是一個空中小姐,盡管還是努力工作,但顯然並沒有什麽升遷的機會,唯一能改變現狀的,大概隻有結婚。事實上,秦莉和寶玲一樣賣力工作,但秦莉沒有目標,隻是隨著飛機到世界各地工作,卻又不把工作看作是發展自己潛力的活動。沒有特定目標的人,往往終身在原地打轉。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標,並且能完全投入,所有的機會都會蜂擁而來。人都有惰性,即使一心想成功的人,一樣有提不起勁兒的時候,不過隻要你承認這點,並堅持不向惰性屈服,你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我們周圍許多人似乎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麽事,可就是遲遲不拿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麽,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去學會怎麽挖掘出從未想到的機會,進而拿出行動,以實現那些從來不敢想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