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比想法更重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軍隊相持不下。有一天,在兩軍陣地交界處不遠的地方,一位正在值勤的蘇聯紅軍戰士突然發現德軍陣地上有一隻貓,他馬上想到,能夠養貓的必定是德軍的高級軍官,那個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德軍的指揮部。他很快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做了匯報。經過繼續觀察,一連兩天都發現這個地方有貓經常出現。

蘇聯紅軍很快調集炮兵,向那個地方進行猛烈炮擊。戰役結束後得到情報說,那個被徹底摧毀的地方果然是德軍的一個司令部。

一個士兵看到一隻貓而聯想到德軍的高級軍官,這就是一種悟性;而從高級軍官又聯想到司令部,這就是對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對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是很可惜的。

靈感常常是因為偶然的刺激

美國有個叫傑伊的房地產經紀人,一天,他在咖啡屋裏喝牛奶,服務生送來了一杯冒著熱氣的牛奶,他撩起餐巾包著玻璃杯往嘴邊送時,不慎打翻了牛奶,濺在腿上,著實給燙了一回。他感到十分惱火,可是繼而一想,突然產生了靈感,能不能給咖啡杯、牛奶杯之類的器皿開發一種既漂亮又可以隔熱的裝置呢?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要喝煮過的咖啡和牛奶,這不是很有市場嗎?

就是被這偶然的一燙,傑伊拋開房地產經紀人不幹,很快就采用箔紙板設計開發出了一種“爪哇隔熱罩”,投放市場之後,銷路一直很好,隨著廣告宣傳力度的加大,全國各地的訂單絡繹不絕。現在,傑伊開發生產的“爪哇隔熱罩”每月要銷出450萬隻。

深思熟慮才能搶得先機

想要在秋天時豐收,你必須在冬天剛過、春天一來時就開始播種,成功的人永遠先想到最後,失敗的人卻永遠都隻看得到眼前。

洛克菲勒家族就是早播種、大收獲的最佳例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戰勝國決定成立一個處理全球事務、調解國際紛爭的聯合組織,也就是後來的聯合國。

成立聯合國的計劃一提出來,可謂眾誌成城,大家的反應都相當熱烈,可是應該在什麽地方建立組織的總部,卻成了頭號問題,一下也決定不出個所以然。

照理說,聯合國的地點應該選擇在世界一流的繁華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華都市購買足夠興建總部的土地,都需要一筆天文數字的資金。

那時候的聯合國才剛起步,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拿出這麽一大筆資金。就在各國首腦為此不知所措時,洛克菲勒家族得知此事,立刻出資870萬美金,在紐約最豪華的地段買下一塊地皮,並且在眾人驚詫的眼光中,無條件捐給聯合國。

洛克菲勒家族的義舉為他們博得了良好的名聲,也和聯合國建立了深厚的交情,但是最大的受益人卻還是他們自己。

聯合國大樓完工以後,周圍的地價跟著水漲船高,立刻飆升起來,洛克菲勒家族當初在買下捐贈給聯合國的那塊地皮時,順便也買下了所有與聯合國大樓毗鄰的地皮,如今土地的價值一翻再翻,沒有人能夠計算出該家族趁機賣出的這些地皮,賺回多少個870萬美金。

想在別人的前頭,做在別人的前頭,你就掌握了正確的時機,成功不是一朝一夕,更非一蹴而就。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通往成功可能隻需要一步,但是在那一步之前,你必須先花上千日來部署。

掌握商機不是靠運氣,而是看謀略。

沒有能力的人,隻會聞雞起舞,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撈到的,也隻是別人剩下來的油水;而真正的將才,他除了等待有利的時機,有時還會自己製造有利的契機。

相機分攝器的由來

在1989年全國照相、電影器材博覽會上,人們看到了一台普通照相機的特殊裝置——相機分攝器。這個不起眼的小玩意兒受到了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的歡迎。

這種相機分攝器,能夠隨意拍攝成‘分攝式”“分身式”“疊影式”“混合式’等多種影像特技照。比如,5個人圍著看下棋,遠看有幾個不同的人,或站或坐或蹲,近看原來都是一個人。相機分攝器的功能就在於把人分成幾種不同的姿勢拍攝下來,給人增加更多的生活情趣。江蘇省太倉市使用這種設備開設了全國第一家分攝特技照相館,1989年上半年就盈利3萬元。

這種相機分攝器的發明人陳平法是個普通的中學數學教師,其靈感的來源竟然是在汽車裏。他家離學校比較遠,每天乘車要花4個多小時,長期的擠車,他養成了途中思考的習慣。

1986年,他迷上了攝影,有些問題經常在腦中回**。

他想:要是能在同一底片上拍攝出多影像照片,該有多好呀!他買了8架各種照相機進行研究,多次曝光不移位成了“攔路虎”。

有次他坐汽車回家,在車上思考解決“攔路虎”的辦法,突然汽車急刹車——他感覺自己突然產生頓悟:移動是絕對的,但是移動後不再動不是可以用“避光拍攝”來解決嗎?

他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回到家滴水未進就忙於實驗。經過幾個月反複實驗,他終於成功地解決了多次曝光和分區拍攝兩大技術難關,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現在他仍不滿足,又發明出"多次曝光疊影鏡”“活字版照相排字器"“撐掛式調向鏡框”等。

由此可見,不少發明的頓悟,尤其是解決某個困難的“悟點”,多是產生在與此相聯係的偶然之中。因此關鍵是找準“悟點”。有了一個好的“悟點”,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就會產生出好的創意。

“阿爾迪”店的來曆

在德國有一家零售商的名字叫“阿爾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誰是赫爾穆特·科爾——德國總理,但是一定知道“阿爾迪”,這家零售商店的創始人叫特奧。

1948年,特奧的母親去世了,留給特奧和他哥哥的隻有一個小小的商店。這一年,特奧25歲,哥哥卡爾27歲。兩兄弟使出渾身解數,把小小的店麵擴大了,還開了幾家分店。可是由於他們的資金有限,所以店麵比較破舊,隻能賣一些點心、罐頭、汽水一類的小東西。到了年終一算賬,除去成本,所剩無幾。

兩兄弟對這種情況很不理解,常常坐在一起討論。

哥哥問:“同樣是開小商店,為什麽有的賺錢,有的折本,有的掙大錢,有的掙小錢?”

特奧說:“這是因為經營方法不同,所以有的掙大錢,有的掙小錢。”

哥哥卡爾點頭說:“這倒是個道理。隻要經營得法,小本錢也可以掙大錢。”

"關鍵是要找到經營的竅門!"“經營的竅門是什麽呢?”特奧想了半天答不上來。兄弟倆又討論了半天,還是沒有找到經營的竅門。最後,他們決定到外麵去看看別人是怎麽經營的。

第二天,弟兄兩人安排好店裏的事情,騎上自行車,在大街小巷裏轉來轉去,看看別人是怎樣經營的。他們隻要看到商店都要進去看看,了解別人是怎樣經營的。可是一連轉了三天,什麽有用的經驗都沒有發現。可是他們並不灰心,特奧認為,如果經營的竅門是這樣很容易就找到了,天下的人不都成為富翁了嗎?

兄弟兩個一點兒也不灰心,繼續尋找致富的竅門。

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家“消費商店”,隻見那裏顧客盈門,很多人的手裏都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好像被這家商店的東西迷住了似的。這種情況引起了特奧兄弟的注意,於是進到店中仔細觀察。

在商店的門口,一塊精致的告示牌上,清晰地寫著:凡是在本店購買商品的顧客,請您務必保管好購物的發票,年終的時候可以憑發票免費選取款額3%的貨物。他們把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竅門找到了,兄弟倆非常高興。回到家裏,他們就商量起具體的操作辦法來。

特奧說:“這家商店之所以這樣興隆,靠的就是那種‘告示’,很多顧客就是希望得到那3%的免費贈物,所以才不斷地從他們那裏買東西。如果我們‘阿爾迪’也采用這種方法,就會很快興旺起來。”

卡爾說:“你的主意不錯,但是我們不能照虎畫貓,應該照貓畫虎。”

特奧說:“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商店從開始的時候就讓利3%,這樣就比‘消費商店’更便宜了。”

“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讓出一年的那一點點利潤,就可以提前售出那3%的商品,這樣我們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顧客,說不定生意比消費商店還要興隆呢。"

就在第二天早上,“阿爾迪”商店門口貼上了這樣一張大紅告示:

本店從今天開始實行讓利3%,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的商品不是全市的最低價,並且所降低的價格不到全市價格的3%,可以到本店退回差價,並且給予適當獎勵。

沒過幾天,“阿爾迪”商店門口就出現了奇跡,家家“阿爾迪”商店都生意興隆,門庭若市,營業額很快就翻了幾倍。

可是特奧兄弟對此並不滿足,因為他們發現,來“阿爾迪”購買東西的顧客大都是附近的農民,這說明他們的經營範圍有很大的局限性,還必須讓更多的人知道。於是,他們就在報紙、電台等媒體上做廣告,讓更多的人都知道“阿爾迪”商店是全市最便宜的。

不久,“阿爾迪”就出現了購物的熱潮,倉庫的庫存幾乎為零,特奧兄弟成天就是滿足顧客的要求和組織貨源,保證供應。他們很快又在城裏開了10多家“阿爾迪”連鎖店。

“阿爾迪”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爾迪”的商品最便宜,市民、失業工人等都成了“阿爾迪”的忠實顧客。

為了迅速擴大戰果,特奧兄弟把“阿爾迪”連鎖店開到了全國各地:漢堡、科隆、波恩、杜塞爾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現了“阿爾迪”。

在這個時候,“阿爾迪”的陳設比較簡單,裝潢也比較簡單,營業的麵積也不大,但是由於價廉物美,生意特別興旺。

經過一段時間,“阿爾迪”的規模和氣派都大起來了,北起弗倫斯堡,南到阿爾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鎮,到處都是“阿爾迪”連鎖店。

特奧兄弟之所以能夠成為零售大王,其起源不過就是看到“消費商店”的經營方式。“消費商店”沒有成為“阿爾迪”,而靠模仿起家的“阿爾迪”卻成為世界知名連鎖企業,足以證明模仿也是創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