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人會被機遇選中

有一個道理還是很實用的,“機會總是眷顧比別人多個心眼的人。”所謂比別人多個心眼,就是想到別人沒想到的,做到別人沒做到的。這種理念說起來容易,但到現實中,就不那麽容易了。

有人說,不就是要比別人多出來心眼就成嗎?咱中國人在這方麵還真不比外國人差,所以咱中國人成功的機會比外國人多。這話隻說對了一半,為什麽呢?因為心眼有好有壞,有大有小,有遠有近,所謂大,既有古人留下的權謀論著《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

不錯,《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確實是“長心眼”的好幫手,但由於這些書籍的基點是權謀術,客觀上既能幫助好心眼的人尋找成功的機會,同樣也能慫恿壞心眼的人達到罪惡的目的。所以就心眼的遠近與大小而言,《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還是有局限的。

時至今日,《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經過國人再三再四地解剖,它們已廣泛地被套用在人際關係、商場戰略等諸多領域,似乎是可以“放之四海”。但多個心眼去想,發現它們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人鬥人、人算人、人整人的原始水平上,對發展、創新、變革,並沒有起到真正有效地指導作用。也正由於此,國人中多數人更習慣於把心眼都放在玩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真正逢得天賜好時機,反而顯得束手無策。

諸位想想,舊中國曆史為什麽發展很慢?幾千年不變的封建體製是其一;其二就是我們自上而下地隻會把心眼放在權謀上,至於長遠的國策、民策、革新之策,有幾多人長過心眼?沒有此等心眼,何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

西方沒有《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之類助人長心眼的書籍,但西方國家為什麽發展得比我們快?不是因為他們腦子比我們好使,而是因為他們的心眼比我們開闊。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末,中西方均天下大亂,明崇禎皇帝自縊於北京景山,幾年後,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也上了斷頭台。同一個時代,東西方先後有兩位大國的君王以不同的形式走向死亡,可他們的死亡卻給兩個國度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查理一世的死亡給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帶來了資產階級工業革命,而崇禎的死亡卻導致了中國最古老的權謀暴動又可恥地循環了一輪。

如果硬把這強拉成“曆史的巧合”,那麽上蒼給中西方的變革機會是對等的,西方人因為多了把握機會的心眼而比中國走得更快更遠;而中國的暴動者們雖然心裏的“小九九”比西方人多,但隻局限在玩弄權謀上,所以,除權謀以外更多的好機會,也隻能白白地浪費掉。

試想,大家都把心眼放在人玩人、人算計人上,有多少人能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該走的成功之路?

當然有。這種人,就是因為比多數人多了個別人想不到或根本不去想的心眼,而成功的機會,也往往特別眷顧這種具有與眾不同的超常心眼的人。

什麽叫超常的心眼呢?不以玩弄權謀為榮,隻以超群求新為己任。我想這個大道理不要講太多,隻需一個例子足可說明:說的是有一家養鳥場,養了很多鸚鵡,老板讓5個人每人分兩隻分別到鳥市去賣。到傍晚,其中的一個人兩隻鸚鵡賣了200元,其餘4個人磨掉了牙,賣的錢還都不過百,幾個人問前麵那個人為什麽能賣那麽多錢,他說:“我告訴買主,這兩隻鸚鵡會4國語言,人家感覺我報的價值,就買了。”4個人紛紛點頭,表示學會了一招。

第二天,5個人又分頭去鳥市賣鸚鵡,在賣鸚鵡的過程中,那4個人開始動心眼:他的鸚鵡不是會說4國語言嗎?咱就比他更能吹,能說5國語言,看他還牛不牛。結果傍晚回來時,那4個玩弄權謀的人賣的錢仍不過百,而那個人又賣了個比眾人高的價錢,什麽原因呢?他說:“今天我碰上的買主正在戒煙,我說這兩隻鸚鵡都會叫‘吸煙有害健康’,他就認了我賣的價錢。”

請諸位拿這個例子做鏡子照一下,自己是前一個人,還是那後4個人呢?佛界有這麽一句話:“當你有心把握一個好機會時,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這句話,請諸位多個心眼好好斟酌,真的有用!

以上內容做一下簡單的歸納:

第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人心的距離,而最能改變這種距離的則是人的心眼。多一個心眼,也就多了一份改變這種距離的機會,也是為自己多增加一份成功的籌碼。敢想別人不敢想或不曾想的,就能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

第二,心眼來自對日常生活特殊性細節的捕捉。沒有多一個心眼,就沒有比別人多的信息,就沒有深邃的洞察力,也就沒有超凡的創造力。所謂優勝劣汰,“優”來自對一切可捕捉信息的洞察和創造。沒有洞察力和創造力,就沒有了發展。

第三,光有心眼還不夠,還需要有靈動分析能力,沒有靈動的分析能力,就不能獲得真知灼見,更不會產生灼見。隻有將實踐與感知相結合,才可能獲得真知,產生灼見。一切的機會均來自心眼的悟覺,一切的成功均來自對機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