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自欺欺人法

——若他不來贖,留下來擦擦嘴也好

表達者不懂裝懂,似懂非懂,對意義進行錯誤理解,並錯誤地模仿、援引、解釋他人言行,製造出語言錯誤,便能產生幽默效果。

讀過老舍的小說《趙子曰》的人,應該對其中的一段鬧劇記憶深刻。

周少濂、趙子曰作不出新詩,其實也不懂古詩,竟把胡編亂謅的東西當成“杜詩”。

周少濂立在台階使勁想詩句,想了半天好容易想起兩句古詩,加上了一兩個虛字算作新詩,一邊搖頭一邊哼唧:

“北雪呀……犯了……長沙!”

“胡雪喲……冷啦……萬家!”

胸無點墨,不懂裝懂,把狗屁不通的東西拿來媲美杜詩,以假亂真,自欺欺人,卻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感。

傳統相聲中,有許多這方麵的例子,比如《講四書》就是在幽默中諷刺那些不懂裝懂人。摘錄如下:

乙:有這麽幾句我講不通。

甲:哪點兒?

乙:這幾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甲:這要是問別人他還說不上來。

乙:怎麽?

甲:這是我們街坊的事。東屋裏住的那個姓關的那天喝酒,喝醉了,跟南屋那街坊吵起來啦。

乙:你等會兒說,這跟“關關雎鳩”有什麽關係?

甲:你聽著呀。東屋那位姓關,南屋那位也姓關,兩人吵得難解難分,誰也勸不了,非上公安局不可,揪著就去了。這就叫“關關局揪”。

乙:噢,這就叫“關關雎鳩”。

甲:哎。

乙:那麽“在河之洲”呢?

甲:大關、小關兩人在公安局拘留了兩天,酒也醒了。都承認了錯誤,不再打架了,和解了。大關說請小關吃飯,小關也把胃喝壞了,什麽也吃不下去,結果吃了點兒粥——“再和吃粥”!

乙:吃粥哇?“窈窕淑女”哪?

甲:小關有個女朋友,姓姚叫姚條,是姚大叔的女兒,“姚條叔女”。乙:那麽“君子好逑”又怎麽講呢?

甲:姚條給了事呀,“你倆人若是再打架就是小人,不打架就是君子,我請你們兩人看賽球兒的。”結果看了一場足球賽。這就是“關關局揪,再和吃粥,姚條叔女,君子好球”。

這種不懂裝懂的幽默故事,在古代也有很多,例如下麵這則:

有個人開典當鋪,卻不識貨。

有客人拿了一麵單皮鼓來當,鋪主吆喝道:“皮盆子一個,當銀五分!”有人拿笙來當,鋪主吆喝:“斑竹酒壺一把,當銀三分!”

有人來當笛子,他又吆喝:“絲緝火筒一根,當銀一分!”

後來有人把擦屁股的帕子拿來當,他吆喝道:“虎狸斑汗巾一條,當銀二分!”

小夥計見了說:“這東西要它有什麽用?”

鋪主答道:“若他不來贖,留下來擦擦嘴也好!”

對於文化上的差異,不懂裝懂更容易笑料百出。

有一天,一個自恃認得幾個漢字外國人。在大街上溜達餓了,就開始找飯館。

他到了一家小麵館門口,看見門口的木牌上寫著的大字:牛肉麵、大排麵、便飯。他想嚐嚐,就走了進去。

服務生走過來,問:“先生,您要點什麽?”

外國人想炫耀一下他認的漢字,扭頭看了看木牌上豎著寫的字,聲音洪亮地橫著念道:“我吃一碗‘牛’‘大’‘便’……”

延伸閱讀

王老六整日不學無術,在一次競職演說中鬧出了笑話。他將別人給他起草的手寫稿“我們要大幹、苦幹加巧幹”中的“巧幹”念成了“23幹”。人們笑成一片。他竟信口開河道:“‘23幹’是新生事物,什麽叫‘23幹’,就是12分的力量——嗯,12分不夠,還要加一倍,24分,留有餘地——23分。”

會後,王老六對幫他寫稿子的人說:“稿子寫得不錯,就是忘了解釋什麽是‘23幹’幸虧我反應機敏,臨時補救。”

王老六錯把“巧幹”念成“23幹”,還一本正經地自圓其說,鬧出了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笑話。類似的笑話在生活中並不少見,隻是沒有那麽誇張罷了,遇到問題不懂裝懂,隻會錯上加錯,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