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金錢,而不要被金錢支配

洛克菲勒從小就是一位熱衷於行善的人。在他有了工作的第一年裏,這個年輕的職員就把6%左右的工資捐給了慈善機構,有時捐的數目還要大得多。他說:“我還保留著最初的賬本。當年我每天隻掙1塊錢時就拿出5分、1毛或者2毛5的硬幣捐給那些機構。”他曾捐錢給設在曼哈頓南部的一個著名貧民窟裏的“五要點傳教會”(FivePointsMission),也施舍過“教堂裏的一個窮人”和“教堂裏的一位窮婦人”。截至1859年他20歲時,他捐獻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其收入的10%。

洛克菲勒在自己經濟尚處於艱難狀況下,仍熱衷於從經濟上幫助他人。等到後來有錢了,他的慈善事業就更加“變本加厲”。據統計,洛克菲勒一生共捐贈了5.3億美元,其中4.5億美元投向了醫學事業。

錢隻是我們的仆人,它可以幫我們達成許多目標,給我們帶來快樂;

若一個人成了金錢的仆人,身心受到錢的支配,則會變成一個人格低下、毫無尊嚴的可憐蟲。

☆享受賺錢的樂趣

人人都希望有錢,大多數人都表示如果能多掙錢,他們願意多工作;但是麵對金錢、時間和興趣的選擇時,很多人支並沒有將金錢擺在第一位。現在有些年輕人寧可少掙點兒錢,也要做一份更有意思的工作。一位超市的收銀員每月收入不菲,但是她說:“我不喜歡這項工作。我現在每月存錢,希望終有一天能自己開書店,那才是我的生活,即使賠錢我也願意幹。”一位銀行的職員每月都有相當高的收入,可他並不滿意這樣的生活。他說:“我其實很厭倦每天穿西裝打領帶跟錢打交道,我更喜歡從事廣告設計,那才是我心目中創造性的生活,收入低一點兒又有什麽關係?”

消費時代人們離不開錢,但有些人卻願意為了享受樂趣而舍棄部分收入,這是幾個世紀以來金錢觀念不斷變革的結果。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過去金錢是罪惡,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還以金錢為恥;最近幾十年,金錢卻成了主宰,人們被金錢奴役,想錢掙錢,終日為錢所累;現在,金錢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角色。它們不再役人,而將為人所役,人們不再被金錢選擇,怎樣掙錢、掙多少錢,人們可以自己去判斷。

好了,現在請你放鬆頭腦裏繃緊的弦,停下忙碌的左手和右手,坐下來好好想想你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麽?如果是為了享受到更高質量的生活的話,你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違背了初衷?

人們追求金錢,是為了使生活過得更舒適;但奇怪的是,人們一旦有了錢反而更忙碌,更無法舒舒服服地過日子。

猶太商人是世界上最瀟灑的商人,他們既最會賺錢,又最會享受生活。

有一次,美國商人約翰。巴布森乘專機到以色列參加一項商務談判,到達的那天恰好是周六。巴布森在美國備受交通堵塞之苦,因而對這裏街上汽車稀少、交通暢通無阻的情況感到很奇怪。他問猶太商人謝文利:“你們首都的車輛這麽少嗎?”

“你有所不知,”謝文利解釋道,“我們猶太人從每周的星期五晚上開始,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為止,是禁煙、禁酒、禁欲的時間,一切雜念皆暫時摒除至九霄雲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禱,人們大都呆在家裏,所以街上來往的汽車比平日起碼減少一半。從周六的晚上起,才是我們真正的周末,是我們盡情享受的時候。”

“你們猶太人真懂得休息與享受。”巴布森羨慕地說。

“因為我們知道唯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快樂的人生,”謝文利不無得意地說,“健康是猶太商人最大的本錢。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吃好、睡好、玩好。我們猶太人雖然長時間浪跡天涯,遭人歧視和迫害,但並沒有因此而絕種,這與我們注重養身之道是分不開的。”

☆重視賺錢的過程

金錢代表了外在的豐富,而內心則代表了內在的豐富。如果我們把掙錢看作是努力的目標,那麽我們就看不清金錢被發明的原因,也看不清金錢究竟在為什麽服務。

專家們經過多次研究發現,一個人內心的滿足和快樂似乎在人們欣賞實際工作步驟的中而顯得起伏不定。換言之,傑出的人士並非為擁有財富或身居要職而快樂,實際上,他們的快樂反而在享受著工作過程裏每一步驟中的每一細節部分,正是:工作中自有樂趣,自有天地。

在這方麵,有位科學家頗有同感地告訴人們:“我能充分享受工作所帶來的樂趣,我從事業中所獲得的最大滿足,全部來自工作時的樂趣,其中包括在工作中好奇心的滿足及閱讀其他人所寫的研究報告。”

在美國,社會學家針對富人們做過一個調查。被調查者之中有83%的人年薪超過50萬美元,並擁有各種物質財富,如好幾幢房子、轎車、藝術品及其他豪華奢侈的設施;此外,他們的成就也贏得社會大眾及專業人士的褒獎。因此,他們比一般大眾獲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大部分的被調查者並不重視物質上的報酬,他們擁有金錢,但並不為金錢而奮鬥,對他們來講,理想、精神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錢多之後怎麽花

“從某一個角度看,金錢就像火——是你忠實的朋友,又是你的災難的源頭。當你被它控製,當你賬戶上的利息不斷增多的時候,你就會慢慢變成它最可怕的奴隸。”——這是洛克菲勒對兒子的告誡。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名一夜暴富的大款,坐名牌車,戴名牌表,穿名牌衣,著名牌鞋。總之,凡是可以炫耀的地方,他用的都是名牌貨。一日,他駕車外出兜風,發生惡**通事故。他幸免於難,當救護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從車廂裏救出來時,他一看到自己豪華的轎車已被嚴重撞毀便號啕大哭:“哎呀!我的‘奔馳’呀,我的‘奔馳’呀!”這時,一名救護人員發現大款的胳膊已被撞斷了,便生氣地對他說:“就知道哭你的車,瞧瞧你的胳膊吧!”那大款瞧了一眼胳膊,接著又大哭起來:“哎呀,我的‘勞力士’呀!我的‘勞力士’呀!”

笑話中的大款在物質上很富有,但精神上卻很貧乏。除了可以炫耀的財富之外,沒有風度,沒有學識,沒有理想,沒有修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窮”得隻剩下了錢。一個視金錢比生命還重要的人,與其說他擁有財富,不如說財富擁有他。

在我國先富起來的一些人中,鬥富、擺闊、縱欲被看作“瀟灑”,別墅、美女、寵物成為追求的目標。

這種種現象,已經不僅僅是怎麽花錢的問題,它反映出一些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鬥富顯闊,絕不是富裕之後的必然行為。美國的百萬富翁斯坦利認為,變富的關鍵是緊緊控製住錢,那些高收入者不會積攢錢財,總是把錢花在幾乎沒有價值的東西上,因此他們始終難以成為百萬富翁。世界上有許多大富豪盡管腰纏萬貫,但卻並不張揚。斯坦利說:“事實上,你沒有必要一定要戴一隻價值5000美元的手表,沒有必要去坐豪華小轎車。”他舉了一個例子,美國百萬富翁喜愛的是價格適中的福特轎車。有位百萬富翁獲悉他的朋友們計劃在他65歲生日時送給他一輛勞斯萊斯後,便很快通知朋友們千萬不要這樣做。這位百萬富翁說:“這是與我的生活風格極不相稱的。如果你擁有這樣一輛車,你必須換掉你的房子,必須去買套相稱的家具,必須更換所有與之不相稱的物品,著實地打扮自己一番。”斯坦利還調查了一些百萬富翁所買的最貴的服裝,結果有一半人說他們從來沒有買過價格超過390美元的衣服。

大多數的富翁都有自己的花錢模式。他們可能在某些花費上出手闊綽,但在某些支出上卻又異常儉省。譬如,著名的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可以為了設廠投資幾億台幣,然而在私人生活上卻相當節儉,連家人使用的肥皂、牙膏都不容許有半點浪費;即使宴請賓客他也不講排場,大都是以春卷、潤餅、肉棕等傳統的台灣省小吃款待。

在台灣省商界赫赫有名的“威京小沈”沈慶京擁有的資產超過數十億元。這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平常不太注意吃、穿,就連領帶有時候也懶得打。偶爾有朋友批評他的西裝款式不夠新,料子不夠好,他總是不以為然地回答:“馬馬虎虎啦!”不過,若是被他發現公司內的複印紙消耗過多或電燈沒有隨手關掉,他常常會給相關責任人一頓批評。

李嘉誠的兒子曾經問李嘉誠:“爸爸,我們賺這麽多錢到底有什麽意義?”李嘉誠的回答很簡單:“賺錢多可以愛國,回報社會。”

李嘉誠是眾人皆知的富翁,但他的一些表現卻顯得有些吝嗇。至今他仍然堅持身著藍色的傳統西服,佩戴一塊26美元左右的廉價手表,並自豪地說:如今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比年輕時少多了。

多年來,李嘉誠一直自己支付各董事的薪金,從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論多少,全部撥歸公司;他在公司裏不領薪水,每年隻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費,沒有其他福利津貼,所有的私人用品包括午餐也從不開公賬。

但和其他許多富豪一樣,他花在慈善事業上的金錢和時間卻不少。如今他將20%的時間都用在慈善活動中,並表示將來要為慈善事業投入更多的精力與資金。李嘉誠已經捐了5億美元用於修建各類學校、醫院以及開展醫療研究活動。不久前,他又捐出2億元港幣用於支持殘疾人事業。

有人問李嘉誠是否考慮過捐贈眼角膜,他灑脫地表示:“我早已說過,到時所有還有用的器官,我都願意捐出來。”

“我確信,有大量金錢必然帶來幸福這一觀念需要改變,因為人們並非因有錢而得到愉快,愉快來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滿意的事。”透過洛克菲勒的這句話,我們能領悟到一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