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猜謎語是一種智力遊戲。當出一條謎語的時候,將謎底一並說出來,那麽這條迷語將會令人失去興趣,同時也就失去了猜迷語的意義。與猜謎語有些關聯的是,如果一個人在為人處世時,時不時地顯示一下自己的小聰明,日久天長,就連自己邁一步能走多遠都讓人掌握得一清二楚,這樣的人連自己的一點兒底氣都藏不住,還算是個智者嗎?

名著《紅樓夢》中寫道,賈府門楣上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個封建之家推崇的自然是上流社會的世道人情,不足為訓。但取其精華,“洞明世事”,“練達人情”是今天的人們同樣需要的。社會是一張巨大而複雜的關係網,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保護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多長個心眼,少一點兒棱角,多一些圓融通達,在各種場合下都能應付自如,左右逢源。諳熟世事,機智圓滑,這不是奸詐,玩“空手道”,而是一種生存智慧。

但圓融之道不是八麵玲瓏、玩弄心計、耍小聰明。“聰明”是個很值得玩味的詞,它既有“腦子好”“反應快”“思維敏捷”的含義,也隱含著“不穩重”“浮躁”“愛表現”的意思。這個詞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義的。

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社會、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裏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都會讓有些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因此,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餘。如果你的長處短處都被同事看透,就如同被他人看到你手中的牌一樣,很容易被他們操縱。一個人鋒芒畢露,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禍端。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乾隆皇帝好賣弄才情,寫過數萬首詩。他上朝時經常出些辭、聯考問大臣。大臣們明明知道有些對聯是很粗淺的,也不說破,故意苦思冥想,並且求皇帝開恩“再思三日”。這意思無非是讓乾隆自己說,然後大臣一片禮讚之聲。是滿朝文武無能人嗎?非也,這是免招惹是非的處世技巧。

切斯特菲爾德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外露的聰明遠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實際意義。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它。同時,多說招怨,瞎說惹禍。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敗,隻有沉默,才不至於被出賣。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受傷害。

有人說言語是一種卑賤的東西,一個說話極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妞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麽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為常常吝嗇。有道德者,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保持適當的緘默,別人將以為你是一位有涵養、可信賴的人。

三百多年以前,科學家伽利略說過:“你不能教人什麽,你隻能幫助他們去發現。”所以,為什麽要弄巧成拙?為什麽要麻煩自己呢?如果你想證明什麽,別讓任何人知道,要不著痕跡,很巧妙地去做。就像詩人波普所說的:“你在教人的時候,要讓人覺得你像若無其事一樣。事情要不知不覺地提出來,好像被人遺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