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完美型個性的人,容易感到壓抑、自卑,他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不切實際,辦起事來也喜歡瞻前顧後、拖拖拉拉。因此,非健康完美型個性的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麵著手對自己進行個性改善。

▼遠離壓抑

1.認識到沒有人喜歡陰沉的人

一對夫婦麵對麵地坐著。先生看起來很憂鬱,妻子便問:“如果你現在是高興,那你難過時是什麽樣子?”完美型的人有時很難看出是喜是悲,因為他從不想讓自己太激動,而事實上他們絕大部分生活都是嚴肅的。雖然完美型討厭粗聲粗氣、喜歡操縱人的力量型者,但他不知道自己也在通過情緒控製著他人。當人們知道什麽會令他情緒低落時,就會小心翼翼地避免。控製這種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是十分困難的,所以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都會盡量不去接觸這種人。

一旦完美型的人認識到自己因感情用事帶來不理想的結果時,他們就能開始改善自己。

要明白沒人喜歡沉默毫無生氣的人,完美型的人老了以後,經常會變得憂鬱。盡管他們感覺到沒人再會喜歡他們,卻還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一個小寡婦孤獨地坐著,一個好心婦人問她:“你今天好嗎?”

這個嚴肅的完美型的人,告訴她這個月來她碰到的兩個麻煩,並對這些傷心的瑣事喋喋不休,最後說:“從來沒有人來看過我。”

好心的來訪者不願意聽她的絮叨,並決定以後再也不來看望她。小寡婦把來訪者的名字列入了再也不會來的人的名單中,然後更對自己悲觀的理論確信不疑。其實完美型的人隻需認識到沒人喜歡憂慮沮喪的人,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就不會那麽悲觀。

2.別自找麻煩

完美型的人總將事情私人化,常自尋煩惱。一個青年婦女說,她丈夫常消極地看待每件事,“如果我們看了一場較差的電影,他就沒完沒了地評論,使我覺得好像這電影是我拍的。”

完美型的人每說一句話都預先想好,並斟字酌句,認為別人也會這樣,所以他相信每一句隨意的話都暗藏深意。完美型的人應該了解性格的差異,也許這是你第一次認識到,別人不是衝著你來的。他們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去猜度你,去謀算你。當你學著以他們的性格(而不是你自己的)來評價別人,你對別人就會有新的印象。你會向每個路過的人微笑,並再不會自尋煩惱。

完美型的人常常覺得被人遺忘,且不明白為什麽人們不邀請他們參加社交活動;一旦被邀請,他們常給人消極的回答,令人敗興而回。如果你邀請了一位完美型婦女參加一個聚會,她不但沒有表現出一點兒欣喜,還會說:“反正我那天也得外出,一件事也做不成,我想不如也浪費了那個晚上吧。”

當一個人的精神總是集中在消極麵時,就會漸漸變得沮喪及憂鬱。完美型的人應將注意力放在積極麵上,一旦發覺自己在注意消極麵時,就必須盡快將這種想法趕出腦海去。

3.別這麽容易受傷

完美型的人實際上喜歡被傷害,而這又使他們的視線總是集中在自己身上,更加顧影自憐。男孩費特是個典型完美型的人。某次他發現星期天的燒烤中他並沒有分得一份帶筋的牛肉,由於他家裏人都愛吃這種帶筋的烤肉,所以這令他感到被冷落了。於是,他暗自畫製一份“吃帶筋燒牛肉名單表”,一連16個星期,每逢星期天,他都在表格上填上這周誰吃帶筋牛肉:“1月12日阿進和狄克阿姨,1月19日斯蒂芬和祖父……”一天,他媽媽在打掃房間時在書桌上發現了這份隻有人名和日期的古怪表格。他一回家,媽媽便問他那是什麽,他便含糊地說:“這是誰吃了帶筋烤牛肉的名單表。你會發現,在這16星期內,我的名字並不在上麵。現在我可以證明,我的確是被你們忽略了!”

他媽媽不敢相信他會用那樣的精力及時間來記這個吃牛肉筋的記錄;事實上,他從消極麵說出了這個被冷落了的事實。

許多完美型的人經常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感到委屈。完美型性格的孩子就感到被拋棄和冷落。下麵就是一個例子:

兒童節時,6歲的軍軍如預料的一樣,又過了不滿意的一個節日。他給自己和表姐羅蘭收到的玩具禮物列了一份清單,他發現表姐收到的玩具禮物多一些。雖然軍軍還有新衣服和“星球大戰”花式的被褥,他還是淚流滿麵哭著道:“大人們更喜歡羅蘭!”

4.從正麵去看事物

完美型的人總愛刻意收集一些別人的批評,如果他們聽見房間裏有人提及自己的名字,就猜測一定有人在說他們的壞話。

完美型人的思想就像是一個總是報告負麵消息的收音機。當完美型者決定凡事從美好的方麵去想,而不是預感到陰雲蓋頂時,許多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改變。試試去看人們好的一麵。當事情變糟時,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也具有新的經驗並找尋其中可以學到的積極教訓。

▼戰勝自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本來是不可能完美無缺。完美型個性的人卻總是不停地審視自己,苛刻地要求自己,並為自己的不完美而焦慮、自卑。完美型個性的人有最大的潛力取得成功,但前提是他們必須戰勝自卑。別讓自己成為最壞事的敵人,這是完美型個性的人所應牢記的忠告。

1.不必害怕別人

無論你心裏如何想,有一點是肯定的:別人也同你一樣,都是普通的人,你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別。你應該學會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對他們的了解會使你心中更清楚該怎樣去與他們打交道,怎樣在他們麵前維護自己的尊嚴。

別人固然很重要的,但是你也同樣重要。你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別人是主角而你應該是配角。無論你與什麽人相處,你都應遵循這一原則。

在商業的社會裏,麵試已不是什麽新鮮事。在眾多的麵試者中,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大多數的麵試者麵對招聘人員都顯得有些慌亂,他們戰戰兢兢,無法真實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在心裏一味地揣摩對方,總希望聽到什麽而不是冷靜地思考著自己想表達什麽。這種狀態自然無法令招聘者滿意,倒是那些從容自如、不卑不亢的人能得到青睞。

有自卑感的人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即使事實並非如此。他覺得自己不行並非他真的不行,而是他“感到”不行——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人應該有超越自我的願望,不要老是局限在原來的水平上。

2.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看問題的時候,若能站在一個積極的角度,會驅除你的自卑感。假如一位女士長得很胖,積極的心態應該是這樣想,這是我強壯、結實的表現,我不是弱者。自卑的人則會想,這太悲慘了,老天爺竟然給我這麽一個臃腫難看的身體。顯然,第二種心態隻會令你更加不自信,這於事無補。

也許你是商界中的人,雖然你的企業規模很小,但如果你充滿信心,你會覺得這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正好是你磨煉自己、挑戰自我的時候;自卑者則會認為自己這輩子沒什麽前途了,肯定競爭不過那些大企業。於是,他會放棄許多努力,所以,他永遠也發展不了,而這會令他更加感到抬不起頭來。

必要的時候,不妨來點兒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對自己說,以後機會很多,不能因為這次的小小失敗而不相信自己。

不論在什麽地方,總會有這樣的一些悲觀主義者。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使人們相信,禍事即將臨頭。有時,你也許會受到這種影響,但你必須加以注意。你不妨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上,想想那些令你感到愉快的事,回憶你過去的成功之處,然後你可以對自己說:

“我原來也可以把事情做好的,現在做不好肯定有別的原因。”於是,你逐漸地相信自己了。當你的心理壓力減輕之後,你就會對那種消沉的想法感到後悔了。不知不覺地,它們都會離你而去。

3.創造自信的氣氛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一些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人,你也不會再感到自卑了。如果你總是為瑣事而煩惱,老是獨自一人躲在屋裏,你的心情肯定不會好。你應該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走出自卑、建立自信。

不妨做出生活上的一些調整與改變,聽聽音樂會,參加體育運動,參加熱烈的盛會,你會發覺另一番天地。你可以走進一個商場,這裏設施齊全、服務周到、貨物充足。店員一個個昂首挺胸、麵帶微笑,柔和的輕音樂悠揚地在商場裏飄**……在這樣的環境裏,你會感到很舒暢。如果你是這家商場的職員,你會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是一名顧客,你肯定會認為這個商場是值得信任的,你會樂意來這裏買東西。

相反,如果你的商店陳設簡陋,職員也一個個無精打采,肯定沒有多少顧客,你自己也無法經營下去,更談不上自信心了。若沒有一種足以刺激人的內在熱情的氣氛,是很難有自信心的。

一個人如果總覺得自己不行,那麽他幹什麽也不會起勁,天天垂頭喪氣無精打采。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是另一番情景。他不會去想那些令人沮喪的事。

畢竟,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想它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在你的人生曆程中,總會有一些令你感到得意的事。當你感到自卑時,不妨想一想這些事,讓它們在你腦海中重現一遍。然後你問一問自己,

我當真是技不如人嗎?不!在你成功的時候,你就比別人強。過去的那種上進心,為什麽不讓它們再展輝煌呢?你一定做得到的。

4.無須偶像

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是成為偶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由於其物理學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就以及其人格上的偉大,得到了許多人的崇拜。但是他本人則認為那隻是一種“命運的嘲弄”。

也許你沒有那些令人羨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有一點你必須記住,你就是你,無須自己看低自己。如果在心裏樹立一個偶像來壓扁自己,這是不明智的。

有的人喜歡模仿別人,好像是為別人而活著,他們往往因此而喪失了真正的自我。他們總是在想“哎呀,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於是,他們勉強去做,但收效甚微。於是他們退縮了,泄氣了,覺得自己確實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們樹立一個偶像,按偶像的種種標準來要求自己,如果做不到,就深深地責備自己,自卑感更加強烈了。

我們不能因為愷撒生平的光芒遠遠地蓋過了我們,自己把他視為楷模而感到一種隻能仰視英雄的自卑。人生就是人生,並無多大差異。好比海裏的魚,大白鯊固然是一種存在,被作為大白鯊食物的無數小魚也是一種存在。隻要過得充實,也就無愧於己了。你應該自信地做你的一切,你無法像你的偶像。同樣,你的偶像也無法像你。

事實上,人無完人,人不可能都那麽完美。你沒有必要拚命掩飾自己的不足,也沒有必要處處學別人。你是獨立的人,你是屬於自己的。你不必像誰,你就是你。也許你確實有自己感到不滿意的地方,但你沒有必要自卑——因為別人也不會像你想象中的那麽十全十美。

5.做最壞的打算

當事情的發展不如你所設想的那麽順利時,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人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風順”隻是一種理想狀態,不符合現實生活。

有一句詩說得好:“如果生活拋棄了你,請不要哭泣。”這種時候,你不妨做最壞的打算。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心理機製。

你可以設想一下,最壞的結局將會是什麽樣;你是否有勇氣麵對那種結局;那樣的結局將對你有什麽樣的影響。如果連最壞的結局你都能坦然接受,那麽眼下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麽呢?如果你無法接受,你會想:“反正事情已經不可避免了,我何不放手一搏呢?”這時候你反而會沒有壓力了,當你大膽地采取措施時,也許奇跡就出現了。

現實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當你顧慮重重的時候,往往辦不好事情;恰恰是在相反的情況下,你有一股“豁出去”的決心,大膽突破原來的做事模式,原來想都不敢想,做也不敢做的事,你反而成功了。

在遭遇挫折時設想最壞的情況,這可以使每一個消極因素或束縛,都得到積極的利用。你如果自覺地設想最壞的結果,它將有助於你辨別自己可能遇到的障礙,或者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你會更全麵地考慮該如何應付這種與你期望不符的情況。總之,最壞的情形一旦進入你的腦海中,便會刺激你思考,並積極去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怎樣才能避免它的發生呢?”這一思路會帶著你一步一步地找到正確答案。

一個人所想的應該超過他所做的,否則頭腦還有什麽用呢?

▼處事不可太較真

怎樣做人是一門學問,甚至讓人用畢生精力也未必能掌握其中奧秘的大學問,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察人生的全部內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局限在事件的表麵認識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較真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很瀟灑,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麽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人人都會罪不可赦、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萼互相諒解,經堂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揉不得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則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遇事從大處著眼,而不會鼠目寸光,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個人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並且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橫眉立目厲色訓斥,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置氣呢?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

有位同事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原來她因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二三百元工資,一家人住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地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想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別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種煩心事使他這一天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與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幹起來,釀出個什麽後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較真,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假如對方沒有文化,一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另外,對方的觸犯從某種程度上是發泄和轉嫁痛苦,雖說我們沒有分攤他痛苦的義務,但你寬容了他客觀上確實幫助了他,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也就諒解他了。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裏更不要較真,否則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間哪有什麽原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階級鬥爭”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什麽用呢?人們在單位、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規範化角色,不論你是恪盡職守的國家公務員、精明體麵的商人,還是工人農民,一回到家裏,脫去西裝革履,也就是脫掉了你所扮演的這一角色的“行頭”,即社會對這一角色的規矩和種種要求:束縛,還原了你的本來麵目,使你盡可能地享受天倫之樂。假若你在家裏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矩,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後果,掂量再三,那不僅可笑,也太累了。頭腦一定要清楚,在家裏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處理家庭瑣事要采取“綏靖”政策,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和稀泥,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佬。具體說來,做丈夫的要大度寬厚,在錢物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給娘家偏點心眼,是人之常情,你就別往心裏去計較,那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毛病,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審個沒完。看得越緊,逆反心理越強。索性不管,讓他瀟灑去,看他有多大本事,外麵的情感世界也自會給他教訓,隻要你是個自信心強、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會與你隔斷心腸。就怕你對丈夫太“認真”讓他感到是戴著枷鎖過日子,進而對你產生厭倦,那才真正會發生危機。家裏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狼煙四起,雞飛狗跳,關鍵就看你怎麽去把握了。

一、放寬標準

一個女孩說:“婚後,我那完美型的丈夫對我做過的每一件事都要加以糾正,就算死他也會要我回來再死一次,因為我從沒有哪件事是第一次就做對的。”

一位挑肥揀瘦的大齡女孩結婚後,要求丈夫和兒子什麽事都要做得井井有條。她將雜誌整齊地排好放在咖啡桌上,每本雜誌都放得剛好能露出下麵一本雜誌的名字。且雜誌距離桌邊正好是兩厘米,按時間順序排列。在下一期到來之前,誰也不準看雜誌,這樣最外邊的雜誌就能保持新鮮、幹淨。一天,被她認為“有怪癖的兒子”(那時10歲)走進客廳,忽然將所有的雜誌推到地上,還抓起一本,撕下封麵,捏成一團,扔到她腳前。她被孩子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氣瘋了,給他找了一個兒童心理醫生。

若完美型的人認為每件事都“隻能這樣”才是正常的,這種經常的壓力足以使一個活潑的孩子發瘋,他不能再忍受這種木偶式家庭的生活。了解這種人的性格特征,對於與他人相處是極有幫助的,這位婦女的高標準若對她及其他完美型者來說很好,但要求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也這樣遵守是不可能的。當她向心理醫生請教後明白這一點,才如釋重負地說:“我以為這是孩子精神上的問題。”

“若你繼續如此的話,他便真的會變成精神問題!”心理醫生答道。

2.不要輕易指責別人的錯誤

不要為自己什麽都是正確的,也不要以為自己什麽都懂,並把你的一切強加在別人身上。蘇格拉底曾一再告訴門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無法精通任何事。

你不可能比蘇格拉底更加聰明,所以從現在開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們有什麽錯,更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人,因為你的觀點也並非完全正確。如果你認為有些人的話不對,就算你確信他說錯了——你最好還是這樣講:“啊,慢著,我有另一個想法,不知對不對。假如我錯了的話,希望你們糾正我。讓我們共同來看看這件事。”

你會驚喜地看到,當你說:“我可能不對,讓我們來看看這件事。”所有的人絕對都會讚同你說“我可能不對,讓我們來看看這件事。”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他的書中寫道:

能了解別人的想法,你會獲益很大。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別人嗎?我想是的。我們對許多“陳述”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估量”或“評斷”,而不是去“了解”。每當有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態度或是信念時,我們通常即刻做出的反應是:“這是對的”“這人好蠢”“這是不正常的”“那毫無道理”“那是錯的”“那個不好”。我們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陳述者話中的真正含義。

有一次,馬先生請了一位室內裝潢師來設計家中的窗簾。等窗簾做好送來時,價錢高得著實讓他嚇了一跳。

隔了幾天,有個朋友來訪看到了那些窗簾。她問起價錢,然後以誇張的態度宣稱:“什麽?這麽貴!我想你是受騙了!”

馬先生想她說得不錯。但很少有人聽得到他人講出這種真話、這樣的宣判。於是,馬先生為自己辯解,提出便宜非好貨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個朋友來訪,對那些窗簾讚不絕口,還說希望她也能買得起這種漂亮的貨色。馬先生的反應與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實說,我也差點付不起。其實我買貴了,真後悔沒先問好價錢。”

當人們犯錯的時候,也許會私下承認。當然,假如別人的態度溫和一些,或顯得有些技巧,你也會向他們認錯,甚至自認為坦白、心胸寬大。但是,假如對方有意讓你難堪,情況又不同了。

馬先生因此得出經驗,如果你過於直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再好的意見也不會被人接受,甚至會受到很大的傷害。你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也讓自己成為討論中最不受歡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問馬丁·路德·金為何身為一個和平主義者,許多看法卻傾向於白人空軍將領丹尼爾·詹姆士,而不是黑人高級官員。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別人的原則去判斷他們,而非用我的原則。”

同樣的,羅伯特·李將軍有次同南方聯邦總統傑斐遜·戴維斯談麾下的一名軍官。李將軍對其稱讚有加。另一位軍官很詫異地問李將軍:“難道你不知道那個人經常在攻擊你、誹謗你嗎?”“我知道。”李將軍回答,“不過總統是問我對他的看法,不是問他對我的看法。”

在與顧客、配偶或競爭對手發生衝突時,別指責他們的錯誤,別惹他們動怒,如果非得與人發生對立,也得運一點兒技巧。所以,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告別拖拖拉拉

1.開始工作前找出“必要的元素”

因為完美型的人本身就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常常避免開始做某些計劃,因為他們懼怕失敗。

《高貴的個性》的作者奧裏森·馬登講過這麽一個故事:

當我們住在康涅狄格州時,費博(馬登的丈夫——編者注)決定在房間裏建立一個完美型音響係統,他首先在客廳牆上開了個大洞,然後將擴音器放在裏麵,唱機就藏在小櫃裏,但擴音器成了客廳的焦點,破壞了整間房間的布置。我嚐試勸他設法放一樣東西,用來遮蓋住這個黑洞。但他非要等到找到了合適的東西才去做。我找到一幅可以掛在那兒的畫,但因為會露出一點兒石膏鑿眼,費博覺得這影響了聲音他不讓我掛。我的每個建議都“不合適”。我將鋼琴放在洞前,上麵堆了詩集,但效果仍不佳。我試圖擺上一大盆花,但這隻會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它後麵的黑洞。聖誕節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候,因為一顆大而茂盛的聖誕樹蓋住了那個洞,而且人們被從樹後發出的音樂所吸引。但節日過後,聖誕樹移走,問題又出現了。直到兩年後,費博終於承認他也許永遠無法找到“合適”的東西,經過我與費博就此討論了數月後,我讓木匠在牆上做了一個小木櫥。他終於說:“我想這是合適的東西。”

完美型個性的人,就是如費博一樣,本來是出於追求完善的境界,結果因為找不到完美的途徑而拖延時間,他們卻從來不肯在實踐中摸索。

2.不要花太多時間做計劃

一位女士說,她丈夫在開始建一個小院子時確實準備好了一切,但一袋袋水泥放在草坪上,壓壞了草,一輛破舊的手推車靠著前門放了好幾個月。每次她抱怨這些時,他都說在準備好整個院子完美的計劃前,他無法動工。時間過去一年了,他仍在考慮如何布置,她隻好先在手推車裏種天竺葵了。

徐麗要丈夫做幾個簡單的書架,他用了幾個月來畫草圖。還想為兒子做魚缸架,三個月來他畫了四張圖紙,而魚缸架至今還沒開始動工。若讓完美型個性的人掛一幅畫,他肯定先要研究牆壁。通常牆都會有一點不平,而這是叫人沮喪的,他一定會測量牆壁的長度和寬度以及畫的尺寸。他需要大小符合的釘子和一把小錘子,但這些通常都難以找到。就這樣,今天拖到明天,又拖到後天,他認為掛畫的條件仍不具備,真不知何時才能掛上這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