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豐富型個性的改善,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摒棄貪圖享樂的心態

貪圖享樂的心態是這樣一種感受,它脫離現實的可能和需要,大肆揮霍金錢,肆意浪費物資與時間,以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樂趣,以荒**無恥的生活為追求目標。其實質是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把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認為人活著就是要追求個人的物質生活享受。

貪圖享樂的心態是各種消極沒落人生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這種人生觀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4世紀先秦時代,思想家楊朱就比較係統地論述了他關於享樂縱欲的人生哲學。楊朱認為,滿足耳、目、鼻、體、意的欲求,以得到快樂,是人的本性。然而人生苦短,享樂機會不多,所以應當抓住機會盡情享受,“究其所欲,以俟於死。”在楊朱看來,人生的結果都隻有一個,“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人死後隻是一堆白骨,並沒有什麽好壞、賢愚的區別。因此,人生唯一的價值就在於滿足享樂的欲望。人為什麽活著?他認為就是“為美厚爾、為聲色爾”,“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列子·楊朱篇》)。這裏,楊朱把享樂的心態推向極端,提出了**裸的縱欲主義人生哲學。

無獨有偶,在歐洲也有人這樣,提倡享樂的心態乃是人生追求的正當目標。古希臘有位倫理學家叫作亞裏斯提卜的,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現實的肉體快樂,現實的肉體快樂就是幸福。正因為他的這種觀點,他被人們稱為“惟思樂派”。著名倫理學家伊壁鳩魯也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享樂之心的倫理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從趨樂避苦這種人性假設出發,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而所謂的快樂主要就是指感官快樂、肉體快樂。他們片麵強調感官快樂,把它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隻有感官上的快樂才是值得追求的,光憑感官上的快樂就能使人幸福,這種人生觀顯然存在著重大的缺陷。

一個追求享樂的人必然是利己主義者。因為在主張享樂心態者看來,一個人隻有自己才能體驗到自己的感官快樂,誰也無法在自己的身體上或感官上直接體驗到別人的感官快樂。因此,具有享樂心態者隻關注自己,隻願為自己的感官快樂而奮鬥,不可能為他人的幸福和快樂而奮鬥。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作《關照第一號人物》。書中露骨地寫道:“關照第一號人物(第一號人物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給了享樂心態者一個合理的、文明的說法,隻要一個人不用強力幹涉別人的權利,他的基本道德義務就是追求快樂……在關照第一號人物的理論中,合理的自私心是基本因素之一。”

然而,要求追求個人享樂的人“不用強力幹涉別人的權利”無疑是一種幻想。享樂主義者必然是“我”字當頭,個人利益第一,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必然會不惜犧牲後者而滿足前者,甚至為了滿足自己可憐的、自私的享樂而不擇手段,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行動中則表現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違法犯罪等。一個具有享樂心態的人是沒有什麽道德感的,“花最少的氣力獲取最大的快樂”“冒最少的危險去換取最大的快樂”便是他們的道德信念。在這種信念支配下,還有什麽事情幹不出來呢!

享樂心態者說到底就是一種剝削階級的人生觀。它源於私有製經濟關係,在私有製社會裏,由於剝削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獲取不勞而獲鯨吞他人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階級為了盡情享樂,不擇手段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並且把別人的勞動和血汗變做自己貪欲的資本”。馬克思精辟地剖析道:“享樂哲學一直隻是那些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

▼在艱苦中磨煉意誌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玄奘與三個徒弟是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從西天取回真經的。《西遊記》雖是一本充滿了離奇古怪想法的浪漫主義小說,但取經的過程卻充分顯示出一種最為質樸的經驗主義。我們常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西遊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出身卑賤的人和家境貧寒的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執著追求,終於成為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的風雲人物,這種極富教育意義的例子我們已多有論述。下麵的這個事例則更有說服力,一個出生在小木屋裏的男孩,既沒有上過學,也沒有書本或老師,更沒有任何幸運的機會,然而,作為美國內戰期間的總統,他卻解放了四百萬奴隸,以其樸素的感情和智慧和崇高的人格,贏得了整個人類的衷心欽佩。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他自己動手把樹木砍倒,修造了既沒有地板也沒有窗戶的簡陋小木屋。就在這個小木屋裏,每一個深夜他都就著壁爐的火光靜靜地自學算術和語法。為了能弄懂《布萊克斯通評論》的內容,他不辭辛勞地徒步跋涉44英裏,買到了珍貴的資料。

的確,有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上蒼對於亞伯拉罕·林肯可謂吝嗇,沒有賦予他任何有利的機會,而他的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僥幸所得。如果要研究使他成功的因素的話,毫無疑問,那是由於持之以恒的努力、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正直無私的心靈。正是這些因素促使他從逆境中、從生命的低穀裏、從心理的低潮中突然崛起,並屹立於人間。

如果我們從小就安安穩穩無風無雨像花朵一樣地生活在暖房裏,那麽,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就無法經受住各種艱苦困苦的磨煉,無法闖過生活中的遊流險灘,也自然無法在工作崗位上成就一番大事業。

▼不可隨波逐流

外界環境雖然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設置了很多障礙,但那絕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素始終在我們的心裏。有誌者事竟成,人生決不可隨波逐流、隨境而遷。

法國著名的化學家巴斯德:“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則是成功的旅程。”

詹姆斯·貝內特立誌要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報紙。可是他幾年來經營的幾種報紙都沒有成功。失敗像是他的死對頭,總是接二連三地不邀而至,而他卻癡心不改,此時在人們心目中,他還隻是新聞界一個聰明多產的記者。

經過14年的辛勤耕耘和節儉度日,他積攢了幾百美元。1835年,他找到賀拉斯·格裏利,希望能夠和他合作創辦一份新的日報《紐約先驅報》。賀拉斯·格裏利拒絕了這個建議,但是給他推薦了兩名年輕的印刷工。

1835年5月6日,這兩個年輕人和貝內特正式創辦了《紐約先驅報》,當時他們所有的資本僅能支付10天的花費。貝內特在華爾街租借了一間狹小的地下室,在裏麵擺了一個椅子,再在兩個圓桶上麵架一塊厚木板,就成了一張簡陋的辦公桌。除了印刷報紙之外,他們在這間鬥室裏做所有的工作,從此開始了這份在美國新聞史上有著巨大影響報刊的創辦曆程。

當時,這份報刊的形式在美國還不為人知,屬於首開先河。因為在此之前的報紙都是屬於某個機構的。慢慢地,這些年輕人站穩了腳跟,開始一步一步地朝著理想邁進,事業日益興旺發達。他們的報紙以報道的鮮明及時和豐富及新穎獨特的風格而開始廣為人知。與同類的競爭者相比,無論是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還是新聞采集的速度和方式,他們都要更勝一籌。為了獲得能夠引起大眾興趣的、及時可靠的信息,他們往往是不遺餘力,不惜花費巨資。

正如任何事業在開創之初總是困難重重、曆經波折一樣,《紐約先驅報》的起步之路也是崎嶇坎坷,但是,隨著矗立在紐約百老匯與安街交匯處,那幢當時最為壯觀威嚴的新聞辦公大樓的落成,《紐約先驅報》也宣告了它在報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且或多或少地要按照夢想去行事。人有了夢想才使得這世界充滿了生機。如果沒有夢想,那就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正如尼采所說的:“假使人類沒有目標了,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了?”但夢想畢竟不是生命的終極。夢想的最終目的是現實,是通過我們不遺餘力地努力使之變成為現實。

古今成大事者,必要下定決心,既經決心,必定堅持到底,不隨境而遷。決心隻能下一次,說幹就幹,一個人一生中也許隻有一次經慎重考慮、斟酌再三而下的決心,而這在所有事情中永遠是重要的。凡是下過無數次“決心”的人,很少有成功的希望,就是因為他不能把每一次決心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