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型性格的改善方法

非健康思考型者個性的改善,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別以為自己總比別人聰明

非健康思考型個性的人喜歡用自作聰明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殊不知,此為拙劣之舉。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兒智慧,自以為是的人經常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如果你謙虛一點兒,聽聽別人的意見,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你就有機會影響對方了。

有時候,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雖然考慮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來仍是不盡人如意,反而弄巧成拙,經常會與談話者陷入一種僵持不下的敵對場麵,使氣氛格外緊張。在這種氛圍下談話,是使人感到傷腦筋的,談話的雙方都覺得自己與對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閡(其實根本不存在的,隻是心理上的感覺罷了),不能進行深入的溝通,感到別扭、尷尬、不舒服,甚至惱怒。這是雙方交際的失敗,然而這種場麵卻屢屢在生活中出現。

究其原因,雙方都對對方不滿意。但是雙方都不讓步,不願迎合對方。從一開始就進入了敵對狀態,劍拔弩張,哪裏還有誠意溝通呢,分明是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了。

因此,如果我們在談話的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讓這次談話有一個好的開端,讓其在緩和愉快的氣氛中展開,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這對雙方來說,既達到了目的,且增進了友誼。

特別是在我們知道這次談話是要與對方進行一次討論重要問題的情況下,更應懂得這一迎合對手,使對方滿意的技巧,它將使你和對方在愉快的心情中達成一致的協議。

所以,在一開始交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盡一切努力使對方說“是”。當然,這比較困難,但一想到以後的爭執,就容易辦得多了。首先,你在談話前應該考慮好要說的話題。這些話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是容易為對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談話是為了對你們的合同達成一致。你可以先對對方說:“我們都是想讓此次合作的項目成功,是不是?”對方肯定會說:“是的。”然後再說:“此次討論的目的,雙方都是想達成一致的協議,是不是?”對方肯定會再說:“是的。”有了這種鋪墊後,雙方緩和了對立情緒。這樣一來,對方會覺得你和他們之間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溝通的可能就變成了現實。

如果我們一開始談話,就提出一些意見相左的問題,或者提出雙方都極為敏感的話題,那隻會激起對手心中的逆反情緒,而無其他任何好處。這樣做,對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對你說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之類的話。據生理學家研究,當一個人說“不”的時候,他全身的神經、肌肉係統都會處於緊張狀態,隨時準備采取抵製態度來反對別人的意見。而當一個人說“是的”“對的”的時候,這些係統卻是處於鬆弛狀態的,這時對方感到你的意見與他的意見不謀而合,自然心情舒暢了。把對方激入緊張狀態中,無形中已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而且“不”這個答案是一個最難克服的障礙。一個人一旦說出了“不”字,就無異於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就得為維護這個“不”字,也就是維護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價。他需要很費力地為這個“不”字尋找根據以駁倒對方。這時想要說服他已很困難了,而這困難正是由於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

達到溝通目的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將對方導入與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讓他持否定的觀點。這樣至少能夠讓他暫時忘掉爭執,並且很樂意地接受你的意見。等他想起與你爭論時,也許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個有談話技巧的人會讓對方在開始時就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這樣他心情鬆弛,放鬆防備,連連同意你的看法,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議,順從了你的要求,最終你會達到目的。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戰術,讓他不覺得你有“敵意”,心理防線不斷向後拉,最後站在你這邊來。

這樣開好談話的頭後,有的人為了使別人不斷地同意自己的看法,話說得過多。尤其是推銷員,常常犯這種錯誤。其實取得了別人的認同後,就應該讓別人有機會說話,讓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難道你比他還了解他的事業和工作嗎?況且有些人你並不了解,不了解怎麽能夠讓談話深入下去?所以,讓別人告訴你幾件事吧,但你永遠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一是這樣做是很無禮的;二是你無疑已經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他會認為你小看他,對他的話根本不屑一聽,遇到脾氣暴躁的人是會惱怒的,“誰都重視自己,喜歡談論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們也不願聽你在那裏自吹自擂,一有機會,每個人都要滿足一下自己的表現欲。

有時,把你自己的想法說成是對方的創造,給他一些優越感,也未嚐不可。法國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想樹立一個敵人,那很好辦,你拚命地超越他,排擠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贏得朋友,必須得做出點小小的犧牲,那就是讓朋友超越你,走在你的前麵。”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希望當重要人物的感覺,一旦別人幫助他實現了或讓他體驗了這種感覺,他當然會對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可以給他一種超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有的人會產生自卑,有的卻嫉恨在心。所以,讓我們都謙虛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鼓勵別人暢談他們的成績,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別人重視自己,關心自己,為什麽不肯犧牲一點點,讓別人得到愉快的體驗呢?

以尤金·威爾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成就大事之道吧。

尤金·威爾森是專門為一家圖案設計公司推銷草圖的推銷員,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一連3年,他每個禮拜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見我他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挫敗後,威爾森總結了經驗,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規的結論。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麽地方,客戶都聽得煩了,人家是出於禮貌才讓他說完的,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人際關係方麵的書,思考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發現新的觀念,創造新的熱忱。

過了不久,他想出亍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於是帶上了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圖來到買主的辦公室。“鮑勃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有所用處呢?”那位買主仔細地看了看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威爾森,你把這些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過去了,威爾森再次來到辦公室,服裝設計師對這幾張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威爾森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圖完成了。結果肯定是服裝設計師大為滿意,全部接受了。

從那時起,威爾森總是去征求買主的意見,然後根據買主的意見繪製圖紙。那位買主訂購了許多圖紙非常滿意,因為這相當於他自己設計的。威爾森又從中賺了不少的傭金。“這麽多年過去了,我現在才明白,為什麽我和他不能做成買賣,”威爾森若有所思地說,“我在以前總是催促他快來買,還告訴他這是他應該買的,買了對他很有用。而他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裏不合適,那裏不新穎。而現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覺得是他自己創造的,實際上還有別人的功勞。這樣就可以滿足他內心中那種渴望——自己的優越感,他再也不能拒絕‘他自己的’東西了。這就變成他需要,而不是我推銷,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善讀“無字之書”

生活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大書。非健康思考型個性的人在埋首尺牘之餘,要善於讀生活這本“無字書”,體悟成敗之理。

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認識和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也是成就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閱曆一般較少,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也要注重從生活、社會中積累知識。

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地拚搏。

知識已從某種意義上成了財富、地位與能力的象征。中國的古人曾說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由此可見,讀書與獲取知識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當今對實踐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醒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他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這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麽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對人無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出現害處。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逐漸地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狀態,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對你的人生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那些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經驗,並從中取得借鑒,避免誤入歧途或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如果你想能盡快、盡好地讀通讀透“有字之書”,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死書”讀成活書,就要善於讀“無字之書”。

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若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僵化,逐漸死去了。

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鄉下度過,而且也樂於與鄉村少年為友,喜歡到鄉下看社戲,所以他從鄉村少年、鄉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鄉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的一生中,曾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寫了許多雜文。如果魯迅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麽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又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

著名的曆史學家張舜徽對“無字書”的重要性也是深有體會:“除書本外,還應多讀‘無字書’,以擴大求知領域。”

對於讀“無字書”的重要性,張老的親身體會更有說服力。他早年讀《說文》時,其中有句“秋種厚埋,故謂之麥”。開始時,他並不怎麽理解此句,後來,當他親眼看到秋冬之季種麥,都是先用鋤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後將種子放下,再蓋上厚厚的土。人稱“挖麥子”,這種挖麥子與其他的穀類種植方法不太相同。

通過這件事,張老總算體味到書中所謂“厚埋”的真正含義了。

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對於“有字之書”的精研,都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視“無字之書”,其畫之所以會不斷開拓,創造出獨特不群的書畫風貌,正是他努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開拓藝術生涯的必然結果。

縱觀白石老人一生創作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欣欣向榮的草木,刻意求工處恰如雕鏤,粗獷豪放處猶如潑墨,真可謂是“形神兼備”。尤其是他的水墨畫蝦,更是神態各異,活靈活現,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讚聲好。但又有誰會知紙上的畫有多少畫外音!

就水墨畫蝦來說,由於齊白石先生很早就對各種蝦感興趣,所以不知觀察了多少遍。

白石老人畫的蝦可謂是名揚天下,出神入化。他看蝦、畫蝦已有幾十年,可直到70歲時才覺得自己已趕上了古人畫蝦的水平。

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更表現在不看“無字之書”,不肯下筆作畫之上。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節時,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請白石老人作畫。

詩中有一句“芭蕉葉卷搶秋花”,齊白石因對“芭蕉葉卷”的實際狀況不熟悉,當時又正好是北國的嚴冬,無實物可進行考證,他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葉到底是從左到右的,還是從右到左的,逢人便問,但是,很多人都沒有進行過細心觀察,也說不出準確的答案。

就是因為這個別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白石老人最後沒有作“芭蕉葉卷”畫。人們雖覺得遺憾,但他卻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之所以“不能大膽敢為也”,是因為“未曾見過”。

而另一著名畫家徐悲鴻也是這樣。他在一生之中畫了上千匹馬,出自於他筆下的奔馬令人讚歎不絕。

他的奔馬豐腴而不臃腫,剛勁而不顯嶙峋,穩而不墜,奔而不飄。特別是那幅四蹄騰空,馬尾舒展,長鬃飄飄,充分表現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羈精神的《奔馬圖》。

他在留學法國時,為了把馬畫好,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館裏進行素描練習,並常以兩塊麵包充饑,這一切都是為了準確把握馬的造型。

並且不管何時何地,隻要碰見了好馬,他都會不由自主地駐足細心觀察。

這也難怪當有人在向他拜師學畫之時,他會深有感觸地說道:“不必學我,真馬較我所畫之馬,更可師法也,畫馬必須以馬為師。”

讀“無字之書”,最好在繽紛的“社會大學”中讀,唯有如此,才能讀得通透。

凡是讀過高爾基的《我的大學》的人都會知道,這位大文豪隻讀過幾個月的書,他把投身於“社會”認為是在上“大學”。

這個苦難的學徒工在“社會大學”裏做過廚工,賣過苦力,飽嚐了沙俄黑暗統治的辛酸。不過,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讀了很多“無字”的“活書”,學習到了很多知識。

高爾基所經曆的社會最底層的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祖國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也增強了他對俄羅斯社會的濃厚感情。他從伏爾加河碼頭的搬運工們那兒學得了勞動的習慣。從流放的政治犯那兒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從麵包師那兒學到的則是可貴的人生哲學。

高爾基曾這樣說道:“這個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師們更透徹、更明白地為我講了當時的國家機構。”

從“社會大學”中讀“無字書”所獲得的一切,為他日後創作的“有字之書”提供了無限的源泉。這在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之中均有體現。

像高爾基這樣從“社會大學”的“無字之書”中獲益匪淺的成功者還有許多:

托爾斯泰在基輔公路上散步時,每當他遇到熟識或者不熟識的農民,就主動與他們進行攀談,並時時在小本子上記下些什麽,因此,托爾斯泰就把這條公路稱作他的“大學”。

達爾文對在劍橋大學所學的專業“神學”毫無興趣。於是,他除了聽生物課以外,就參加科學考察的活動,向社會上的教師、農夫、工人學習。

達爾文說:“我認為,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在自學中得來的。”

雖然,達爾文同時上了兩所大學,但是,“社會大學”給他的知識要比劍橋大學給他的知識多。

你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就必須腳踏實地,有深入調查及求實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但可以幫你糾正“有字之書”之中的錯誤,掌握真正的知識,而且能從“學以致用”中賜予你新的知識。

譬如,蘇軾曾寫過一篇遊記《石鍾山記》,文章通過他親臨絕壁深潭實地考察,而糾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鍾山有兩塊石頭“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而得名的說法;而對於北魏酈道元的“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而得名的說法進行了肯定。

又如,一些書上所寫的亞裏士多德關於物體降落的速度,是依物體本身的輕重所決定的理論,學者們都沒有加以證明就全盤地接受了。

因為在當時學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隻有亞裏士多德永遠是對的。

但是,年僅25歲的伽利略卻因善於讀“無字之書”,他通過進行試驗把亞裏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給推翻了。

可是,“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和證明了它。”

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必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紅樓夢》的第三回描寫了黛玉初到賈府的情形,“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於是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也因此觀察到了賈府很多“與別家不同”的地方。

所以說,能讀懂“無字之書”者不簡單,正因為“無字”,所以不為人注意,甚至是明擺著,人們也因為司空見慣了,不能從中獲得任何“知識”。

所以,讀“無字之書”,必須別具慧眼,“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有很多科學上的發明,藝術上的創造,科學真理的發現,往往是由於“有心人”受到實際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啟示,引發了某些聯想,進而對其進行深入的鑽研,最後才得以揭開奧秘。

譬如著名京劇藝術家蓋叫天就曾經從石獅子的雄偉體態中受到了啟發,繼而反複琢磨後,提煉出了舞台上既矯健而又英武的身段;他從香煙的嫋嫋飄動中,產生藝術的聯想,並演化出了嫵媚的舞姿。

因此說,往往隻有“有心人”才能讀懂無字書,才能從中獲得無限的“珍寶”。

隻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在平凡之中見其奇特之處,並對其加以捕捉,觸類旁通,窺知奧秘。

那些不願意付出心血,對生活漫不經心的人,是絕不可能從“無字之書”中獲取知識的。

讀“有字之書”必須上正規大學,而讀“無字之書”則要進“社會大學”。

如果正規大學是一片湖泊,那麽“社會大學”就是浩瀚的大海,永遠沒有畢業之時。

善讀書,而不唯書,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緊密結合,這是獲取更多精神財富,成就事業的一條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