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事業型個性的人,若不進行個性改善,極易陷入“走火入魔”、自取毀滅的境地。

▼告別嫉妒

嫉妒就是對才能、際遇、名譽、地位等比自己好的人懷有怨恨的情感。這是一種負麵情緒,是人際交往中的不利因素。有資料表明,很多罪犯的犯罪動機都是源於嫉妒。那麽如何避免事業型性格使其不再嫉妒、不再產生挫折呢?

第一,競爭、進步、向上。嫉妒別人的人往往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嫉妒別人身上,而自己卻產生焦慮、悲哀、猜疑消沉:煩惱、敵意等不良情緒,這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為什麽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對方的長處學習、借鑒過來,不就成了自己的寶貴財富麽?光陰似箭,人生苦短,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費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不更有意義嗎?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不要隻用力於抹殺對手,使他和自己一樣空虛,而應該跨過那站在前麵的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魯迅先生的話語重心長,因為別人有所建樹並不妨礙自己。我們可以把魯迅先生指的前人,理解為走在自己前麵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時間和空間的人。生活中的嫉妒主要發生在同一環境,同一領域中的人中間。普列漢諾夫曾說:“在人類智慧的發展史上,因為某一個人物的成功而妨礙另一個人物獲得成功的情形是很少的。”一個觀點的提出,一項研究的成功,留給後人的是新開拓的領域和道路,而供後人馳騁的天地更加廣闊無比。不僅在科學的領域裏如此,在其他領域裏也如此,隻要你肯於奮鬥,不斷提高自己參與競爭的能力和心理素質,你一定能以真才實學趕上和超過別人。嫉妒這種負麵情感是阻止青年前進的攔路虎。當你全心全意地去為自己的事業奮鬥時,就不會有時間去嫉妒別人了,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的情緒,能享用它的隻能是閑人。”

第二,“酸葡萄”與“甜檸檬”的**法。“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便故意貶低它的價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氣。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故事眾所周知。這說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貶低葡萄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說,不好的東西我得不到也無所謂,這雖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但隻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別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檸檬心理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況很不理想,卻強迫自己說:“這不是也挺好的嗎。”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其精華部分就是精神勝利法,即知足常樂。一旦知足常樂了,就不會去嫉妒別人。

第三,幫助對手可以消除嫉妒。當你發現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幫助,才會辦成一件事情時,你就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這時,你與他的目標一致了,就會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轉向為共同的目標奮鬥的心理了。當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完成後,你會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長處,你們也由敵意者變成合作者了。

嫉妒別人是庸才的做法。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進步,然後試圖超越他。

要知道沒有賽跑對手,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速度和耐力有多少,找一個跑得快對手,你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正直誠實

為人處世,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直和誠實。

正直,就是要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正直的人,為人處世應該正大光明,坦誠相待。有一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很愛搬弄是非,所到之處,飛短流長。這些人或以傳播別人的隱私為樂,或以賣弄以打聽別人隱私的本領為榮,或心術不正、居心不良,故意捏造謠言。這種人在一個地方要不了多久,就會名聲掃地,讓人生厭。

正直的人,應該能夠堅持原則,伸張正義,敢於同歪的、邪的人和事作堅決鬥爭。見到錯誤的東西不敢管、不願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並不是寬宏大量,而是膽小怕事。對於壞人壞事,一味地退讓、姑息養奸是不行的,必須堅決與之鬥爭。即使有時必須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也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原則,寧肯丟掉個人利益,也不能丟掉一身正氣。

正直的人,發表意見、處理問題時,應當以公為本,秉公而行,不計個人恩怨。祁黃羊“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所以被傳為千古美談,就是因為他秉公辦事。而要秉公辦事,就不能受人私惠。吃人東西嘴軟,拿人東西手軟。一旦占了人家便宜,說話辦事就會喪失原則,正派和公道也就不易做到了。

正直,還表現在待人接物中,有端莊的風度,保持人格的尊嚴。吹牛拍馬,阿諛奉承,是一種很不正派的行為,低聲下氣拍馬屁,抱粗腿,必然丟掉人格。一個人如果失了端莊,失去人格,一味低三下四,奴顏媚骨,也就不能算作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是和誠實聯係在一起的。荀子說過:“君子養心莫善於誠。”有人把誠實看作是美好心靈的核心,認為抓住它可以帶出許多美德來。美學原理告訴我們,美的基礎是真。羅丹說:“美隻有一種,即顯出真實的美。”傳說古希臘國王米達斯用點金術將滿園鮮花變成金花,送給心愛的女兒,女兒見了卻大哭道:“我不要,這些花是假的,它們沒有香味!”可見,就是用昂貴的黃金製造的虛假也不令人喜愛。心靈好比一朵花,隻有真實的,才是最美的。彭德懷元帥令萬眾敬仰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有誠實、正直的偉大人格。在假話大話鋪天蓋地時,他說了真話,即使在蒙受不白之冤時他也堅持說真話。一次,他指著茄子秧對侄女說:“茄子不開虛花,小孩不講假話。”然後又指自己說:“我這個老頭子就像小孩一樣不說假話。”透過這樸素的話語,我們看到一顆多麽高尚、完美的心靈啊!

虛偽的人靠欺騙過日子,雖然有時也能取得暫時的效果,但一旦被揭穿就臭不可聞。林彪信奉“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可是他假話說盡了,“大事”也終於沒有辦成。《儒林外史》中的江湖騙子張鐵臂,自稱是恩仇必報的俠士,把一個豬頭包起來當人頭,騙了婁府兩公子五百兩銀子,結果最後卻不揭自穿。欺騙是不能持久的,而誠實卻永遠會使人家信服。漢朝的季布以誠著稱,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他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掩護他,使他安全度難,後來還是受到重用。宋朝名臣司馬光,信篤忠信,史書說他“自少至老,語未嚐妄”,他自己也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嚐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越是誠實的人,信譽越高,越能獲得人們的真誠信任。

想做一個誠實的人,需做到以下幾點。

1.坦率回答問題

人都不想暴露自己的弱點,以免降低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有不少人在人前絕不肯承認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無知,總想裝出一副很了解的樣子。

實際上,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可以給人以正直、誠實的深刻印象。而且,有勇氣說不知道,也就顯示出你對其他事情必然是知道的,這種自信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傳達給對方。

2.失誤後不辯解

有了失誤千萬不要為自己辯解,而應誠懇地道歉,然後提出彌補過錯的方法。即使無法挽救的事情,也要盡量表示減少損失的程度。這樣可以表現你強烈的責任感和誠意,定會令人刮目相看。

3.小事嚴責,大錯原諒

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公司的董事長鬆下幸之助,在處理和部下的關係時有一條絕招,就是發現部下的小毛病、小錯誤一概嚴厲斥責,而出現了影響生產、甚至失火這樣的大事,卻能給予原諒。

鬆下先生是姑息部下,麻木不仁嗎?絕不是。他隻是巧妙地抓住人類的心理。人在犯小錯誤時,本人往往認為沒有什麽,很不在意,此時需要有人斥責提醒。相反,犯了大錯誤的人一定會自我反省,無須再予以斥責了。

這一種誠意,必然換來他人或部下的忠心。

4.遵守諾言

不遵守諾言往往使人感到你不誠實。

如果你許下了諾言,或者像開玩笑似的做過承諾,對方並不抱有希望,而你一旦忠實地做到了,必定使對方感到意外,也可以使你的誠實更加突出、更加令人信服。

5.把握善意謊言的原則

俗話說“順情話好說,耿直人難當。”著名的相聲演員牛群曾說過一段相聲,強調“生活中有時需要謊話”,從笑聲中得到了觀眾的理解和認可。

其實,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說謊”的人,大人物也不例外。比如,從內心反感開會的人常說:“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會議……”;對相貌平平者說:“你非常漂亮!”在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接到話不投機朋友的電話,偏偏他講了5分鍾還沒有放下話筒的意思,於是隻好來一招:“對不起,我馬上就要開會了!”明示對方結束話題,等等。盡管是言不由衷,但於人於己都無害,別人也容易接受。

但是,講謊話一定要注意原則,切不可從私利出發,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否則隻能遭受別人的唾棄。

▼慎對承諾

非健康事業型個性的人,常常為了顧及自己的“形象”與“麵子”,對事情喜歡大包大攬,胡亂承諾。他們不知道,承諾意味著要“承擔”實現“諾言”的責任。

從通常意義來說,適度地承諾,具有很豐富的和很具個性的內涵,它因人而異,因具體情況而異,故難以對它做整齊劃一的解說;但是,從大多數青少年的現實境遇中不難看出,承諾如若經常性地失信,往往會使人陷入困窘、煩憂,乃至十分尷尬的境地。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即使是年輕人,在決定承諾之前也要防止感情衝動,以保持冷靜的頭腦,注意承諾的適度。

在不影響製定人生的總體戰略和終極目標的情況下,適度地把握承諾的總原則,這自然不排斥那些為了迂回地逼近人生目標,而做出的某些具有“戰術”意味的承諾。在這方麵,有些青少年尚缺乏對某些重大承諾的後果,以及判斷人生大目標的能力,這時也不妨借鑒親友的某些建議,以便在決定是否做出承諾時,減少盲動的因素,增添有益的分辨力。

決不為自己“製造”力不從心的、不可變更的、日趨沉重的負擔而盲目地承諾,是把握適度承諾的前提。因為信守承諾,隻有在量力而行、相互體諒、留有餘地的情況下,才有望圓滿地兌現。注意在承諾時可事先講明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導致的理解深度和適應彈性,這並不降低承諾的嚴肅性。承諾時留有餘地,是人生藝術的要點之一,也是處理人際關係走向成熟的一種鮮明標誌,這就要求人們做到“恰如其分”地承諾——即使對方滿意,又使自己主動。

履行對他人的承諾(也可稱為允諾、許諾)謂之應諾。應諾與誠信,是一個人學習塑鑄自身形象、向導自身生存態勢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人是否能信守承諾,往往鮮明地反映和預示著他的為人風範、精神品位和生活藝術的優劣,以及未來的人生走向。說“網絡信息”走俏的世紀,也將是“信譽”當家的世紀,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之間,“有限合作”“項目合作”“局部合作”“短期合作”,以及“即興合作”的方式將快速增長,並將成為人們高智能生存方式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在承諾和應諾方麵,就與以往那種與長期合作夥伴的情況不同,容不得半點兒粗疏。應諾的信譽,往往就是下一次合作,或招徠更多合作夥伴的首要前提。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體製下,幾乎可以說,它也是決定一個人生存成敗、經營優劣的命脈。“網絡信息”時代,一個人信譽斐然或名聲惡劣,皆可以在瞬間傳遍世界,從而成為人們能否體麵生存的硬指標。

信守承諾,講究信譽,是人類本應擁有的基礎文明素質之一。應諾的靈魂和誠信、守時,執著於信譽甚於一時之功利。應諾的方式隨人的精神、修養品位而異,可以是常規的,一般的信,守協議、合同或“君子協定”之類,也包含十分巧妙的、十分動人的其他應諾的方式,有一些應諾的過程,往往是十分動人的經曆,從而產生美化人格、滌**塵世的魅力。

曾經有一個發生在挪威音樂大師愛德華·格利戈和一個鄉間小姑娘之間的故事。一次,年輕的格利戈來到鄉間的森林裏散步,正巧遇到了一個挎著小籃子采集鮮花和野果的8歲小姑娘達格妮。他們很快認識了,並且成了好朋友(同8歲小姑娘是很容易成為好朋友的)。當與小姑娘分手時,格利戈有點戀戀不舍了。他抱歉地向小姑娘說,他現在沒有禮物可以送給她,但是他卻答應要送給她一件禮物,並且說這將是一件很好的禮物,他又說這件禮物要等到10年以後才能送給她。這使小姑娘達格妮迷惘而又感激。10年之後,達格妮已經是18歲的亭亭玉立的少女了。這位美麗的守林人的女兒,第一次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了祖國的首都奧斯陸,並且第一次走進了一個正在舉辦露天音樂會的公園裏。突然,她聽到了好像又帶她走進了故鄉的如夢如幻的大森林的美妙旋律,使她的全身一陣驚顫,不禁忽地一下從草地上站立起來。接著,她聽到了報幕員向觀眾報告:“下一個節目,是我們的音樂大師愛德華·格利戈的最得意作品《獻給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遜的女兒達格妮·彼得遜,當她年滿18歲的時候》”,頓時,她感到全身沸騰了,於**起伏中,她憶起了10年前在她故鄉的森林裏散步的那個青年的承諾,當年他所承諾的那件最好的禮物,竟是這首肯定會傳遍整個挪威的,當然遲早也會傳到她的耳際的樂曲。這是一種多麽出人意料的應諾方式啊!這難道不正是音樂家特有的精神品位、藝術品格及大家風度,在日常生活中美麗絕倫的體現與升華麽?

▼別貪圖虛名

人對名聲的追求,如果超出了限度,超出了理智時,常常會迷失自我,不是你想幹什麽就幹什麽,而是名聲要你幹什麽你就得幹什麽。

20世紀初,法國巴黎舉行過一次十分有趣的小提琴演奏會,這個滑稽可笑的演奏會,是對追求名聲的人的莫大諷刺。

巴黎有一個水平不高的小提琴演奏家準備開獨奏音樂會,為了出名,他想了一個主意,請喬治·艾涅斯庫為他伴奏。

喬治·艾涅斯庫是羅馬尼亞著名作曲、小提琴家、指揮家、鋼琴家——被人們譽為“音樂大師”。大師經不住他的哀求,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並且還請了一位著名鋼琴家臨時幫忙在台上翻譜。小提琴演奏會如期在音樂廳舉行了。

可是,第二天巴黎有家報紙用了地道的法蘭西式的俏皮口氣寫道:“昨天晚上進行了一場十分有趣的音樂會,那個應該拉小提琴的人不知道為什麽在彈鋼琴;那個應該彈鋼琴的人卻在翻譜子;那個頂多隻能翻譜子的人,卻在拉小提琴!”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世人,一味追求名聲的人,想讓人家看到他的長處,結果人家卻偏偏看到了他的短處。

德國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叔本華說:“凡是為野心所驅使,不顧自身的興趣與快樂而拚命苦幹的人,多半不會留下不朽的遺作。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與美善,避開邪念,公然向惡勢力挑戰並且蔑視它的錯誤之人,往往得以千古留名。”

1903年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並首次飛行試驗成功後,名揚全球。一次,有一位記者好不容易找到兄弟倆人,要給他們拍照,弟弟奧維爾·萊特謝絕了記者的請求,他說:“為什麽要讓那麽多的人知道我倆的相貌呢?”

當記者要求哥哥威爾伯·萊特發表講話時,威爾伯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鸚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不能翱翔於藍天。”就這樣,兄弟倆視榮譽如糞土,不寫自傳,從不接待新聞記者,更不喜歡拋頭露麵顯示自己。有一次,奧維爾從口袋裏取手帕時,帶出來一條紅絲帶,姐姐見了問他是什麽東西,他毫不在意地說:“哦,我忘記告訴你了,這是法國政府今天下午發給我的榮譽獎章。”

居裏夫人是發現鐳元素的著名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又是怎樣對待名聲和榮譽的呢?

一天,居裏夫人的一個女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便大吃一驚,忙問:“瑪麗亞,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這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麽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諺語雲:“名聲躲避追求的人,卻去追求躲避它的人。”這是為什麽?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回答得很好,“這隻因前者過分順應世俗,而後者能夠大膽反抗的緣故。”

就名聲本身而言,有好名聲,也有壞名聲,還有不好不壞的名聲。每個人都喜歡好名聲,鄙視壞名聲,這是人之常情。有人稱名聲為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認為名聲的喪失,有如生命的死亡。蒙古族還有一句諺語:寧可折斷骨頭,也不損壞名聲。這些話都是教育人們要維護自己的好名聲,做人就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不幹那些損壞名聲之事。名聲是一個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努力過程,但不是人生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把追求名聲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處處賣弄自己,顯示自己,就會超出限度和理智,並無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