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人類試圖認識自己、了解別人的過程,經曆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從古典的紫微鬥數、生辰八字、麵相、手相,到現代的血型、星座……五花八門的分析工具,都反映了人們將人加以分類、為自身命運尋找清晰脈絡的熱切渴望。而這些分析工具的不停變遷,卻反證了它們的可信度實在很低。

曆史的年輪碾過20世紀20年代時,人類在認識自己、了解別人的長征路上出現了一次飛躍,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以嚴密的邏輯、科學的論證闡述了他的人格結構理論,第一次讓人們走近了自己。爾後,師從弗洛伊德的榮格,用他學貫東西的造詣,更是在“性格類型”這一課題上取得進一步的突破與發展。

不少茫然或悲傷於自己命運的人們驚醒了,他們紛紛重新審視自己,驚喜地發現原來沒有什麽注定的命運;如果一定要有,也隻是“性格注定命運”。

(二)既然“性格注定命運”,那麽我是什麽個性?他(她)是什麽個性?什麽樣的個性又決定什麽樣的命運?

對於個性的劃分,至今沒有一套公認的標準。美國著名學者弗洛倫斯·妮蒂雅將人的性格分為4種類型,而同為美國學者的奧托·克羅艾卻將其分為16種類型。至於國內則更為蔚然,幾乎每一個對人可用的形容詞,都可以在後麵加一個“型”,然後宣布其為某某型個性。於是,我們可以在一些關於個性的典籍中,同時看到出現“任性型”和“情緒型”,或“興奮型”與“激進型”。嚴格地說,這樣對個性類型的濫劃實在淺薄,因為一個人的個性類型隻有一種,而隨意的劃分使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個性類型——這就失去了劃分個性類型的必要。

(三)九型個性學說近年在國外掀起一陣流行熱潮。美國中央情報局利用它協助情報員分析與預測各國首腦的行為,一些公司利用它協助解決企業內的各種衝突。

這種起源於2500年之前蘇的菲教派的古老學說,依靠口頭傳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直到20世紀20年代,九型個性學說才傳入西方。而真正令此學說大放異彩的是創建於1970年的美國艾瑞卡學院。該院創建者伊察索將九型性格學說經過整理與完善後,作為學生心理訓練的教材。許多知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都曾信奉伊察索學習九型個性學說。199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也開了一門“人格、自我認知與領導”的課程,首次將焦點集中在九型個性學說上。

國內了解九型個性學說的人很少,關於此方麵的書籍更是欠缺。為了將這一知識財富與大家分享,編者參考了大量海外關於九型個性學說的著述,以九型個性學說的思想為基礎,結合我國本土的文化基礎,編著了這本《成功人士的》,希望為被自己個性感到迷茫,以及為別人個性感到苦惱的人點亮一盞心燈。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摒棄了有關心理學的專門術語,盡量使用易懂的語言,結合貼切的事例,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相信能讓每一個讀者迅速掌握一些要點,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