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就在目標之中

出租車最危險是在什麽時候?

答案是:沒有乘客的時候。因為,有乘客的時候,司機有目標,他就會全神貫注駕駛,同時想方設法地盡快到達目的地;而沒有乘客的時候,他是盲目的,走到十字路口左轉右轉猶豫不定,同時左顧右盼精力分散。

一句英國諺語說得好:“對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目標是我們選擇的依據。

古往今來,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或政治家,無不注重人生的理想、誌向和目標。目標猶如人生的太陽,驅散人們前進道路上的迷霧,照亮人生的路標;目標是一個人未來生活的藍圖,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馬克斯韋爾·莫爾茲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說:“任何人都是目標的追求者,一旦達到目的,第二天就必須為第二個目標動身啟程了……人生就是要我們起跑、飛奔、修正方向,如同開車奔馳在公路上,有時偶爾在岔道上稍事休整,便又繼續不斷地在大道上迅跑。旅途上的種種經曆才令人陶醉、亢奮激勵、欣喜若狂,因為這是在你的控製之下,在你的領域之內大顯身手,全力以赴。”

那麽,目標對機遇有何作用力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機遇就是對目標的控製,即對目標的內在控製力。隻有在目標的指引下,我們才能及時抓住機遇。

在科技發展的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才都是眼睛緊緊抓住目標,從而達到把握機遇的目的。德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這樣勸告一些愛好廣泛而收效甚微的青年,他用一塊放大鏡示意說:“把你的精力集中放到一個焦點去試一試,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這實際是他個人成功的經驗之談。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專攻“昆蟲”,甚至能夠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仔細觀察昆蟲長達幾個小時。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也是目標聚焦的踐行者,他觀察記錄氣象資料長達三四十年,直到臨終的前一天,他還在病**做了當天的氣象記錄。

怎樣才能讓眼睛不離開目標呢?一是要確定目標;二是要考察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結合自己的情況,揚長避短。

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人生的艱難征途上走過了83個年頭。從192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做試驗,小腦受到甲型腦炎病毒感染起,他同病魔頑強地鬥爭了整整60年。在1939年全身癱瘓之前,他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所擁有的較全麵的醫學、生物學知識,堅定地選擇科普作為自己的事業。他是一位科學家,又成了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動家。在全身癱瘓,手不能握筆,腿不能走路,連正常說話的能力也喪失,在口授隻有秘書聽得懂的艱難情況下,他從事科普創作50多年,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筆調、活潑的形式寫出了大量獨具風格的科普作品。

目標聚焦,雖然方向正確、方法無誤,但成功的機遇有時可能姍姍來遲。如果缺乏堅韌的意誌,就會出現功敗垂成的悲劇。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的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很多成就事業的人都是如此。如洪晟寫作《長生殿》用了9年;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用了14年;阿·托爾斯泰寫作《苦難的曆程》用了20年;列夫·托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司馬遷寫作《史記》更是耗盡畢生精力等。我國古代著名醫師程國彭在論述治學之道時所說的“思貴專一,不容浮躁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馳名中外的舞蹈藝術家陳愛蓮在回憶自己的成才道路時,也告訴人們“聚焦目標”的重要性:“因為熱愛舞蹈,我就準備一輩子為它受苦。在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麽‘八小時’以內或以外的區別,更沒有假日或非假日的區別。筋骨肌肉之苦,精神疲勞之苦,都因為我熱愛舞蹈事業而產生。但是我也是幸福的。我把自己全部精力的焦點都對準在舞蹈事業上,心甘情願為它吃苦,從而使我的生活也更為充實、多彩,心情更加舒暢、豁達。”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時,要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修幾個學分。她父親為她約好去見他的一個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羅斯福夫人回憶說:將軍問我想做哪種工作,我說隨便吧。將軍卻對我說,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他目光逼人地提醒我說,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一句話:“一個有品格的人即是一個有理智的人。由於他心中有確定的目標,並且堅定不移地以求達到他的目標……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製自己;反之,那些什麽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麽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是的,機遇就在目標之中。用眼睛盯住目標,用理智去戰勝飄忽不定的興趣,不要見異思遷,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成功的機遇。正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說:“人的思維是了不起的。隻要專注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有了目標,你心目中喜歡的世界便有了一幅清晰的圖畫。你要做的,隻是朝著你喜歡的地方起跑、飛奔和修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