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淡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世間之人,總在塵世間尋找與追憶。尋找那始終未得的,追憶那已然逝去的,卻忘記了著眼當下,體味當下平淡日子中的真幸福。

一對老夫婦初談戀愛是在1967年元月,當時全國一片混亂。那時候,糧店裏的米,副食店裏的肉、豆腐,百貨店裏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鋪裏的煤等生活物資均憑票供應,普通人家的生活清苦至極。男方的家在城郊的小菜園裏,用現在的話來說,那裏是當地的蔬菜基地。

女孩第一次“訪地方”(當地將女方到男方家裏去了解情況稱為“訪地方”)時,男方留她和媒婆吃午飯。菜很簡單,隻有兩道:幾個荷包蛋外加一碗蘿卜絲。其中,那幾個雞蛋是向鄰居借的,蘿卜則是自己種的。

在回家的路上,媒婆說男方人窮又小氣,勸女孩不要嫁過來。女孩卻說男方煮的蘿卜絲很好吃,說明他很能幹。

過了一段時間,當女孩再次來找男孩時,男孩剛好捉了一些鯽魚。招待女孩的菜仍然隻有兩道,除了油煎鯽魚外,還有一碗紅蘿卜。吃飯時,女孩稱讚男孩的蘿卜做得很有特色,並說自己很喜歡吃蘿卜。男孩說:“是嗎?你下次來我請你吃另一種口味的蘿卜。”在後來的交往中,女孩嚐盡了男孩做的不同口味的蘿卜:清炒蘿卜、清燉蘿卜、白燜蘿卜、糖醋蘿卜、麻辣蘿卜、蘿卜幹和酸蘿卜等。

再後來,女孩就成了這些蘿卜的俘虜,嫁給了男孩。當有人問老太太當初為何不嫁給那些有條件煮肉、燉鴿、殺雞、燒魚的男人,卻嫁給隻會烹飪蘿卜的人時,老太太說:“當時我認為,一個男人,在那種清貧的日子裏竟能夠把一種普通的蘿卜烹飪出甜酸苦辣成等幾種不同的味道,實在令我大飽口福、曆久難忘,我想他同樣能夠將清貧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談婚論嫁,既要注重眼前,更要注重將來。如今我和他結婚已30多年了,你看我們吵過幾次架?更不像某些人那樣動不動就鬧離婚。日子雖然過得平淡了一點,但平淡中更能見真情!”

老人們常說:“人,健健康康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水的日子,隻有在平淡的生活中才能得見幸福的真諦。

人,應該要惜福並且知足。有時候,一頓可口的晚餐,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張溫馨的卡片,或者一首甜美的小詩,都是能夠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這些東西雖然樸實,卻足以滿足我們的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蓮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那麽,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有一個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就像株古老的鬆樹,雖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再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上鐫刻著字,字跡大都磨損,長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刻著的正是那個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有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真事。有無此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使人悟出平淡的生活對人心所做的淨化。

在平淡的日子裏,才能夠使自己保持一顆寧靜、淡然的心,這也是老和尚獲得長壽的秘訣。

平淡的生活,不是如佛家脫離紅塵,置身事外,也不是如莊子般主張“絕聖棄智,擢亂六律”,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境寬待生活,在“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的悠然襟懷中,體會“天涼好個秋”的情懷。

平淡的生活,不是凡事無爭、敷衍生活,而應該心平氣和地對待你的工作與生活。獨處鬥室時,你思緒千載、神遊萬仞,在書林學海中徜徉忘神;摯友相聚時,你舌蓮花、坦**磊落,在親情與友情的溫暖中怡然自得;就是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你也能因與愛人的閑聊而如沐春風。甚至最單調的鍋碗瓢盆交響曲,你也完全可以換個角度去欣賞它。

總之,在越來越複雜的現代社會,保持平淡、質樸的生活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人一旦把生活複雜化,往往會被燈紅酒綠所迷,為名利權勢所惑,為金錢美色所擾,為人際關係所困。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往往由於欲望太多。我們太在意仕途上的得失、物質上的富足、同事間的摩擦……若能把這些看淡、看透,怎麽會有那麽多煩惱和憂愁?

平淡的生活能幫助我們重新找到迷失了的自我,恢複為利欲蒙蔽的本性,使我們多一分詩意,多一分瀟灑,多一分平和,多一分自我欣賞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