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選擇的5個基本原則

沒有誰願意一輩子庸庸碌碌;沒有誰不想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我們常常在平庸的生活圈裏反問自己:“為什麽我就不能是個成功者呢?”反問間思緒飄飛,商機湧動。但是我們卻隻能在幻想裏去守望成功,缺少一種做出成功抉擇的氣魄。

威廉·沃特曾這樣說過:“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在兩件事之間,並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那他將會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舉棋不定,那麽,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或許沒有誰不曾感慨過選擇,歎息過選擇,因為在選擇時,我們需要深思熟慮,但是卻又不能舉棋不定,這時我們便可悲得像布丹利的毛驢,餓死在兩堆草之間。

法國哲學家布丹利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它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選擇的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完全相同,客觀上無法分辨其優劣,於是毛驢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雖然這則寓言有所誇張,但我們的生活也常上演著這樣的悲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戰役中,有兩兄弟被敵軍俘虜,父親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筆贖金贖回被俘虜的兩個兒子。但是他被告知,隻能以這種方式救回一個兒子,他必須選擇救哪一個。這個慈愛而飽受折磨的父親,在這個緊要關頭無法決定救哪一個孩子。這樣,他一直處於兩難選擇的巨大痛苦中,結果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敵軍處決了。

無論對於誰,在這種情形下都很難做出選擇,因為我們不可能用拋擲銅錢的方式來決定哪個孩子應該活下去,哪個孩子應該被處死。對於這樣的選擇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辦法了嗎?當我們置身於這樣的選擇時,不妨看看這個故事: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衝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複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複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想不到農民告訴他:“我當時什麽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遊,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衝走了。”

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更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布丹利毛驢效應”是人生的大忌,當我們麵對選擇的兩難時,我們應該抓住最容易抓到的,像那位農民一樣,隻有這樣才不至於到最後在後悔裏兩手空空。

生活中,我們也常站在天平的兩端,喊著“站在天平的兩端,一樣的為難,唯一的答案——選擇好難”的時候,應該學會該怎樣去選擇:

1.采用穩健的決策方式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齊國有個女孩,有兩個人同時來向她求婚。東家的兒子很醜,但是家財萬貫,西家的兒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窮。那女孩的父母不能決定選誰,就去問他們的女兒想嫁給哪個。女孩不好意思說話,母親就說,你想嫁哪個就露出哪邊的胳膊。結果女孩露出兩個胳膊。母親奇怪地問她原因,女孩說:“我想在東家吃飯,西家住。”

“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個笑話,但卻不失為一種穩健的決策取向。在很多情況下,當一種趨勢出現時,有些人一個勁兒地陷入哪個好哪個壞的爭論之中,事實上沒有這個必要,隻要沒有明確的二者擇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決策。

2.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能獨立思考,總是人雲亦雲,缺乏主見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隨時隨地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劃,將會使自己的決策很容易出現失誤。

從前,有一對兄弟看見天空中一隻大雁在飛,哥哥準備把它射下來,說:“等我們射下來就煮著吃,一定會很香的!”這時,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爭執起來:“鵝煮著才會好吃,大雁要烤著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經把弓舉起來,聽到這裏又把弓放下,兩人為怎麽吃這隻大雁而猶豫起來。就在這時,有一位老農從旁邊經過,於是他們就向老農請教。老農聽了以後笑了笑說:“你們把雁分開,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嚐不就知道哪一種方法更好吃了?”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要射大雁時,大雁早已無影無蹤了,連一根雁毛都沒有留下。

3.嚴格執行一種決策紀律

一個越國人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隻善於捕老鼠的貓。這隻貓善於捕鼠,也喜歡吃雞,結果越國人家中的老鼠被補光了,但雞也所剩無幾。他的兒子想把吃雞的貓弄走,這個越國人卻說:“禍害我們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雞,老鼠偷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物,挖穿我們的牆壁,損害我們的家具,不除掉它們我們必將挨餓受凍,所以必須除掉它們!沒有雞大不了不吃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

利與弊往往是事情的一體兩麵,很難分割。有的人明明事先已經編製了能有效抵禦風險的決策紀律,但是一旦現實中的風險牽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往往就不容易下決心執行了。

4.不要總是試圖獲取最大利益

過高的目標不僅沒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於目標定得過高,給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束縛決策水平的正常發揮。事實上多數環境中,如果沒有良好的決策水平做支撐,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勢必將處處碰壁。

很多人不了解“盡快停損”的重要性,當情況開始惡化時,依然緊抱著縹緲的幻想,無法客觀分析狀況,以賭徒的心態,盲目堅守以致持續深陷,直至無法挽回的地步。

有個人布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裏麵和外麵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門,門上係了一根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隻要等到火雞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有一次,12隻火雞進入箱子裏,不巧1隻溜了出來,他想等箱子裏有12隻火雞後,就關上門,然而就在他等第12隻火雞的時候,又有2隻火雞跑出來了,他想等箱子裏再有11隻火雞,就拉繩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時候,又有3隻火雞溜出來了,最後,箱子裏1隻火雞也沒剩。

5.在不利環境中不能逆勢而動

當不利環境造成損失時,很多人急於彌補損失。但是,環境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當環境變壞、機會稀少的時候,如果強行采取冒險和激進的決策,或頻繁的增加操作次數,隻會白白增加投資失誤的概率。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把決策能力看成是“麵對困難處境勇於做出果斷決定的能力”,看成是“始終如一執行的能力”。因此,決策具有複合性,是一種合力,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洞察力、分析能力、直覺能力、創新能力、行動能力和意誌力等方麵進行不斷地訓練。在不斷的失敗與成功之間,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擺脫猶豫不決,進行相對理性的選擇,才不會成為布丹利的驢子!

把眼前的機會抓住了,把手頭的事情辦好了,就意味著勝利,意味著成功。與其在那裏好高騖遠地設計、絞盡腦汁地編織出一個又一個方案,不如麵對現實,抓住機會,竭盡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辦好。

世上沒有一個偉大的業績是由事事都求穩操勝券的猶豫不決者創造的。完美都是從不太完美的選擇中進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