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給年輕人的8個選擇智慧

李開複,1961年出生於我國台灣。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在蘋果公司工作了6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總裁;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2000年升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麵部;2005年7月離開微軟加盟Google,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從2000年起,李開複陸續發表了七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其中一封的標題就是《選擇的智慧》。

在他看來,對於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準則或方法,而是在複雜情況下權衡各種影響因素,並以最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確抉擇的能力。”他將這種能力稱為“選擇的智慧”。

在這篇七千多字的演講中,李開複給我們提出了8種選擇的智慧:1.用中庸拒絕極端

李開複說:“‘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並拒絕極端和片麵。”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無遮攔”都不可取。為此,他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曆:

記得我剛進入蘋果公司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時,公司裏有一位經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尤其在開會的時候,他得體的言辭完美地展現出他過人的才學、情商與口才,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欽佩不已。

有一天,我鼓足勇氣去向西恩討教有效溝通的秘訣。西恩說:“我的秘訣其實很簡單:我並不總是搶著發言;當我不懂或不確定時,我的嘴閉得緊緊的;但是,當我有好的意見時,我絕不錯過良機——如果不讓我發言,我就不讓會議結束。”

我問他:“如果別人都搶著講話,你怎麽發言呢?”

西恩說:“我會先用肢體語言告訴別人:下一個該輪到我發言啦!例如,我會舉起手,發出特殊的聲響(如清嗓子聲),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讓我發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確霸占了所有的發言機會,我就等發言人調整呼吸時,迅速接上話頭。”

我又問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別人向你谘詢呢?”

西恩說:“我會先看看有沒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幫我回答。如果有,我會巧妙地把回答的機會‘讓’給他;如果沒有,我會說‘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去查’,等會開完,我一定去把問題查清楚。”

他最後總結道:隻要把握好說話的度,選擇好說話的時機,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尊敬。

2.用理智分析情景

李開複說:“中庸之道不但強調守誠中道,也要求我們擇善而從。在麵臨選擇時,我們先用第一個智慧避免走向極端的陷阱,然後用第二個智慧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

“人生中的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要學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人用最合適的方法,要學會在做出決定前用理智全麵衡量各種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傾向。”

3.用務實發揮影響

李開複說:“選擇完整與均衡時,你必須首先弄清楚,你麵臨的事情是你能夠影響到的,還是你根本無力改變的。”

“事實上,碰到問題時,你隻要耐心地將它分解開,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響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關注但卻無法影響的。然後,去努力爭取那些可以‘間接影響’的問題,讓它們變成可‘直接影響’的,同時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響圈——你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獲得進步,這反過來又可以讓你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所以,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影響自己,再影響別人,最後才有可能影響環境。

4.用冷靜掌控抉擇

李開複指出:“人生就是一場不斷抉擇的遊戲,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冷靜的態度掌控每一次抉擇的全過程:在抉擇前‘重重’思考,抉擇後‘輕輕’放下。”

“所謂‘重重’思考,就是要培養客觀的、精準的判斷力。每一個重要的抉擇可能都與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關,但你在抉擇和判斷時,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避免自己的主觀傾向影響判斷的精準和客觀。”

在這裏,李開複為我們提出了三種抉擇的建議:

(1)把影響你抉擇的因素羅列成一張“利弊對照表”。在利弊對照表中寫出每個因素的益處和弊端,然後借助該表客觀地分析,哪些益處和弊端對你來說最為重要?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理想?

(2)學會用概率論的方法看問題。做概率分析時,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壞的打算”,以幫助自己綜合考量。

(3)當自己不確定時,學會謀之於眾。那些更有經驗的人可以用他們多年的積澱為我們指引方向,那些聰明絕頂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智商啟發我們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際關係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情商幫助我們有效溝通……

“所謂‘輕輕’放下,就是說我們在做出抉擇後,應當坦然麵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既不要因為抉擇正確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為抉擇失誤而悔恨終生。”李開複解釋說。

無論抉擇正確與否,無論它的結果如何,已經做出的決定就無法收回了,你隻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後想辦法補救。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經無法控製的事情,任何擔憂或悔恨都是多餘的。與其把時間花在無謂的焦慮上,倒不如把這些東西“輕輕”放下,然後一身輕鬆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5.用自覺端正態度

沒有自覺的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

6.用學習積累經驗

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智慧從哪裏來?”

智者說:“正確的判斷。”

“正確的判斷從哪裏來?”

智者說:“經驗。”

年輕人進一步問:“經驗從哪裏來?”

智者回答:“錯誤的判斷。”

這是一個很有哲理的寓言,它說明錯誤是事業發展最好的燃料。

7.用勇氣放下包袱

當新的機會到來時,勇於放下已經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功虧一簣,更不是半途而廢,這是為了謀求新的發展空間而做出的選擇。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當然也應該是有智慧地——放下已經擁有但可能成為前進障礙的包袱,你多半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拋開的不過是一把雖能遮風擋雨,但又會阻礙視線的雨傘,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卻是無比廣闊、無比壯麗的江山圖景!

8.用真心追隨智慧

李開複告訴我們:“在25歲以前,通常都會麵臨兩個重要的選擇。一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選擇專業時,不應當隻聽從父母的意見,也不應當隻看學校的名氣大小或報考該專業學生分數的高低。相應的,選擇工作時也不能單純地考慮名、利、時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從你內心的聲音,在綜合權衡自己的理想、學習積累、天賦以及工作條件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抉擇。”

“每個人的‘真心’‘理想’‘興趣’不同,每個人的機遇不同,參加的團隊不同,學習的機會不同,擅長的‘態度’或‘行為’也不同。所以,你有選擇的權力,隻要用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能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陶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文天祥選擇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誠,魯迅選擇了棄醫從文的救國之路。在選與非選、做與不做之間,選擇的指針就把握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