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動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仔細分析那些傑出人士在關鍵時刻的非凡眼光與決斷力,就能知道他們之所以“贏”,就在於順勢而動。

年過古稀的尹明善,前半輩子曆經了無數坎坷。20世紀80年代,年近半百的他奮然下海,這合乎大勢的一步讓他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54歲那年,以黑馬的姿勢闖入摩托製造業,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中國摩托產業的領軍人物。在2007年胡潤百富榜上,年近古稀的他身價已是20億元。現在,72歲的他正在攀登另一座製造業的高峰——打造汽車產業的民族品牌。尹明善的人生履曆中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他仍在為繼續書寫傳奇而努力。

1984年,尹明善從出版社調到重慶市外事辦下屬的一個涉外公司充當“救火隊員”。這家涉外公司出現了數十萬的虧損,市外事辦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認定尹明善是經商之才,調他出任涉外公司的負責人。尹明善沒有辜負朋友,一年多後,在他的運籌下,不僅把涉外公司虧損的大窟窿填平,還盈利數十萬元。

1985年年底,他離開了已讓他打開局麵的涉外公司,下海創辦了“重慶職業教育書社”,成為重慶市最早的書商。半年之後,他編輯發行的第一套書《中學生一角錢叢書》,總發行量突破千萬冊大關,獲利不菲。尹明善一炮走紅,而且紅遍了大江南北。

在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放棄發展良好的涉外公司負責人職位當個體戶,除了需要勇氣外,還需要的是眼光。因為看準了形勢,心中有一定的把握,才讓尹明善痛下決心。那時,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衝擊著社會的各個角落。一直是鐵板一塊的出版業,也在上層的默許下允許民營資本的適度介入。尹明善在出版社做過2年編輯,深知其中蘊藏了創業的機會。

結果,這一步尹明善走對了。通過4年的打拚,他成為重慶市最大的民營二渠道書商。1989年,腰包比較厚實的尹明善對民營圖書業的前景作了一番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已是一眼見底”“做出版業賺小錢可以,卻沒有可能做大做強”。他決定退出出版行業,另尋發展途徑。

不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出版業的人,很難充分認識到尹明善在1989年主動從圖書產業撤退、重擇創業行當的緣由。改革開放以來,個體資本介入出版的範圍雖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種種體製上的原因,出版業相對於其他產業的改革力度與進度,卻始終處於緩慢速度與滯後水平狀態。涉足出版與發行的民營企業,仍在很大程度上受著一係列限製性政策或公開或隱性的製約,沒有一個如同其他產業那樣公平競爭的自由成長空間。這個限製書商做大做強的瓶頸,持續至今。一個明顯的例證是:改革開放至今近30年來,各行各業中都已先後湧現了一大批民企巨頭,產生了一大批資產數億的富商,唯有書刊發行業在全國範圍內始終沒有能產生出一家可以稱之為“巨頭”的大企業。

尹明善當年的進,源於出版業在一定程度的開放以及他個人對出版業業務的熟悉,是外界形勢與個人優勢的最佳匹配。而後來的退,源於出版業的發展空間不夠大,製約了有一定資金與有極大創業雄心的他的發展。由此可見,尹明善在出版產業上的一進一退,充分顯示了他對於形勢的敏銳判斷。我們不能因為他4年後的退,就簡單判定他4年前的進是錯誤的。

他在一進一退中,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主動撤退,是因為自己有了資本去尋找更加寬廣的創業舞台,去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

尹明善告別圖書行業後,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尋找新的商機。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南下北上,東西考察,從從容容地尋找能令自己生根發芽、成長發展的商機。其間,他甚至跑到四川外語學院去強化了半年英語,成為該校年齡最大的學生。

尹明善在一次和一個經營校辦摩托車廠的朋友聊天時,獲得了一個不起眼的信息:朋友工廠所需的摩托車發動機要跑到河南去買,價格很高並且質量很差。本地的“嘉陵”“建設”的發動機質量好,但因為同城又同行的緣故,他們不肯把發動機賣給本地小廠。正在到處探尋商機的尹明善,敏銳地從這個信息中看到了機會。在仔細研究了當時摩托車行業的狀況,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建設集團修配部的發動機全套配件加起來不足1500元,而發動機的軸承能賣2000元。也就是說,如果自己動手組裝了賣的話,中間有很大的利潤空間。

同時,通過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尹明善還發現盡管當時的摩托車市場熱浪灼人,但發動機一直是瓶頸,國內隻有50毫升和70毫升兩個型號,其餘大多從日本進口,當地摩托車小廠還不得不遠到外地去買價高的國產發動機。尹明善的判斷是:摩托車行業的技術空間很大,創新空間更大,利潤空間非常大。

已年滿54歲的尹明善,決定進入摩托車行業。1992年,他掏出他第一次創業時所賺的20萬元,注冊成立了“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這一步,成為書寫尹明善輝煌一生的濃墨重彩。誰會想到他當時投下20萬元,在2007年變成了20億元!

尹明善喜歡把自己比喻成一隻聰明的貓:“會時時保持蹲伏的姿態,等待一陣風再度吹開這扇門時,一躍而出,我就是這樣一隻伺機而動的貓。”毫無疑問,這隻貓是一隻識時務、懂乘勢的貓。識時務者為俊傑,乘勢者是英雄。一切擁有驕人事跡的大人物,無一不懂得乘勢而行,待時而動。倘若時機不成熟,便甘於寂寞,靜觀其變,如薑太公釣閑於渭水,諸葛亮抱膝於隆中;一旦風雲際會,時運驟至,就會奮然而起,當仁不讓。

北宋名臣薛居正對於“勢”曾有專著,叫《勢勝學》,其中有雲:“不知勢,無以為人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明白形勢,就連人都無法做了。人活在世上,也活在勢中。根據形勢,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乘勢先得度勢,具體到創業而言,度勢的重要途徑有三個。

(1)留心國際形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加上信息與物流技術的高速發展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國內的經濟與國際環境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美國發生的“9·11事件”,使國內許多從事出口的企業都受到了嚴重打擊。除了國際政治形勢,國際經濟形勢以及產業動態,都是值得我們留心與研究的。由於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發展上存在距離,在產業形勢上也有一定的滯後。因此,密切關注國際上的產業動態,有助於我們對國內產業形勢的認識。

(2)關注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它可以給一個地區優惠,使這個地區迅速發展起來,也可以給一個行業優惠政策,使這個行業迅速發展起來。當然,它也有權力製定出政策抑製某個地區或某個行業的發展。在政府製定出優惠政策之前,就率先把資本投入到政府計劃發展的地區或行業,往往能夠使一些人一夜暴富,從經濟拮據的尋常人變成腰纏萬貫的百萬富翁,而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要看你的眼光和魄力了。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現象遠遠要比經濟現象複雜,它常常撲朔迷離,難以捉摸。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良好的感悟能力和深邃的洞察力,是不可能捕捉到真實的政治信息的。

(3)把握社會趨勢。國際上很流行火爆,國內政策也在大力扶持,不見得就是形勢大好,還要看社會的趨勢。張樹新在1996年與合夥人創辦瀛海威時,國際互聯網形勢不可謂不好,國內政策更是支持此類高新產業,但先驅最終變成了先烈。其中失敗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相對社會形勢來說過於超前。李彥宏在1995年就有了回國在互聯網行業創業的想法,但他一直等到1999年才起程回國。因為在那一年,李彥宏發現社會上不少人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恤,於是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次年,他就創立了百度。

天下潮流,浩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善於度勢,進而善於乘勢,這樣才能搶占先機,創出新局麵,創出新境界。隻知度勢而不知乘勢,充其量隻是一個“旁觀者”;隻求“大刀闊斧”,一味蠻幹,而不管時勢,也隻是一個“莽漢子”。創業者隻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做到堅定和清醒,不僅抓住機遇,而且用好機遇。

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人生也如一盤棋局,作為身處其中的我們,應該多謀劃謀劃大勢,唯如此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