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那一張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光滑,蜘蛛爬到半牆上就滑了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

這時,一個人走了過來,他看到了爬上去又掉下來的那隻蜘蛛,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隻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那人歎息著離去了。

於是,他日漸消沉。

不一會兒,又走過了一個人來,他看到了爬上去又掉下來的那隻正在努力的蜘蛛,那人嘲笑著說道:“這隻蜘蛛真愚蠢,為什麽不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

於是,這個人變得聰明起來。

不久,又過來一個人,那隻蜘蛛依然頑強地向上爬呀爬,第三個人看著那隻頑強拚搏的蜘蛛,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久久不忍離去。

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對於失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從而采取不同的行動。有的人屢戰屢敗,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屢敗屢戰,絕不向命運屈服。我們應向這個故事中的第三個人致敬,他一定因堅強而強大起來。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中,曾經多次受挫,鹹豐四年(1854)五月兵敗靖港時更是投水自裁。鹹豐五年(1855),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上百艘,曾國藩座船被俘,“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在寫給皇帝的奏折中,他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一字之差,立顯人生境界,其中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英雄氣概,有一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鐵肩道義。正因為他有這種屢敗屢戰的大無畏精神,最終領導湘軍平定了“洪楊之亂”,成為萬民景仰的“曾侯”,成為“中興三名臣”之首。

一生屢敗屢戰,以為人民謀求自由幸福為己任的當數“國父”孫中山。孫中山1895年2月創立“興中會”,10月8日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1900年9月在廣東發動惠州三洲田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1907年5月第三次起義於潮州黃岡,曆六日而敗。第四次是1907年6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曆十餘日而敗。1907年7月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中山主持鎮南關起義,再遭失敗。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共有29次之多,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一舉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曾國藩與孫中山的屢敗屢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明白很多道理:逆境與機遇是並存的,失敗與成功是並存的。一個人失敗了並不要緊,關鍵是怎樣對待。一個人失敗了,要正確對待並能分析其客觀原因,而不能沉溺在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必須重新振作,拋掉所有的陰影,一心朝著目標努力向前。同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總有留給那些擁有“狗鼻子”的人,不管我們遇到什麽困難,不管我們現在的境況如何,我們都要善於捕捉機會,隻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收獲更多精彩和成功。即使失敗了,也會收獲經驗。

“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讓人變得自強。屢敗屢戰,顯示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勇氣。我們要不屈不撓、愈挫愈奮、鍥而不舍,不要怕失敗,怕的是在失敗後沒有了上戰場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