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永不滿足現狀”是使事業成功的強有力的動力,尤其是與特定的目標相結合的時候。

北宋時期,民間出現了一個“神童”,名叫方仲永。方仲永在5歲那年就懂得作詩,他的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他進書院讀書,長大之後,肯定是普天之下難得的人才,還有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可是他絕對的優勢。因為在那個時代,有許多人不會作詩,還有的人考功名怎麽也考不上,他們讀到老還在考,有句話說得好:“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而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書對我們來說是多麽的重要,知識是一片廣闊的海洋,無邊無際,是我們永遠也學不完的。可方仲永的父親認為仲永是天生的神童,不必接受後天的教育,同樣可以出類拔萃。結果,方仲永長大之後隻是個平庸的人。

一個人不能滿足於現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設定新的目標,隻有這樣,才可能有更輝煌的人生。

總有一些這樣的人,無論是從事什麽職業,在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經濟獨立後,便不再做更進一步的努力了。他們在賺取了需要的錢財之後,就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安於現狀,無所作為。

美國有一位叫貝特羅的年輕人,他的父親在墨西哥持有金銀小礦山。貝特羅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礦山的生產十分景氣。然而當錢財滾滾而來時,他竟異想天開,建築了堂皇的宮殿,購進了巴黎的家具。從此,貝特羅沉溺於放浪形骸的豪華生活,對生產的情況不聞不問,任其廢棄。後來,他身邊留下的除了那座宮殿,別無他物。最終,他就在那宮殿裏的兩間塵埃彌漫的屋子裏了結了餘生。

有位心理學家說:“好運氣時常是不幸的前奏。”受到良機青睞的人,往往沉溺其中,而拋卻了努力。眼光隻注視腳尖的人,稍有富餘,就自我滿足,不思進取。他們變得怠惰、遊**,消費多於生產。他們手裏有些金錢,就以為有資格享受。倘若突然再遇拮據,他們才會發覺,自己是那麽軟弱無能,連先前會做的事都做不來了。

曾有心理學家向知識階層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突然得到了100萬元,你會怎麽利用呢?”大部分的被訪者的回答大體一致:要把一部分當養老金,以旅行或玩樂度其餘生;要把這筆意外的財富用來完成人生某個大目標,一分錢也不剩。可見,富足的物質生活常使受益者脫離生產者的行列,變成僅僅為消費而生活的人,他們安於現狀,從此失去鬥誌。

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經過精心策劃安排,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裏,這隻反應靈敏的青蛙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了那勢必使它葬身的滾滾油鍋,跳到地麵安然逃生。

半小時後,他們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這一回在鍋裏放滿冷水,然後把那隻死裏逃生的青蛙放在鍋裏。這隻青蛙在水裏不時地來回遊動。接著,實驗人員偷偷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熱。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溫的水中享受“溫暖”,等它開始意識到鍋中的水溫已經使它熬受不住,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一切為時太晚。它欲試乏力,全身癱瘓,呆呆地躺在水裏,終致葬身在鐵鍋裏麵。這就是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理論的由來。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無情的事實——一個人太過安逸,就會不思上進,從而失去抗挫折的本能,當麵臨危險威脅的時候,毫無辦法,隻有乖乖屈服。

美國富翁比爾·蓋茨從微軟退休之時,一項計劃正在轟轟烈烈地實施,那就是捐掉他全部580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在接受英國BBC電視節目Newsnight采訪時,比爾·蓋茨表示,這是他和妻子共同的決定,“我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麵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

所謂“最能夠產生正麵影響的方法”,就是向社會捐獻他的全部財產,一分都不留給孩子。而此前,比爾·蓋茨也曾公開過他的遺囑:其個人財產的98%將捐獻給他和妻子名下的基金會。事實上,比爾·蓋茨在慈善方麵已經做得夠多了,他之前的捐款就有數百億美元之巨,即使隻捐很少的錢也無損其個人形象,他怎麽就能不給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錢呢?他難道忍心讓孩子們白手起家,根本不考慮以防萬一?其實,比爾·蓋茨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雖然沒有留給孩子金錢,但是他留給了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留給了孩子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勞動來創造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試想,如果他的孩子獲得了那麽多的金錢,是否會止足不前、安於現狀呢?

顯然,比爾·蓋茨是明白這個道理的:隻有那些不滿足現狀、渴望不斷地改進自己、時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並願意為此挖掘自身全部能力的充滿**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巔峰。

所以,讓我們都來做一個既不滿足現狀,又能為遠大目標而奮鬥的人吧。

隻有那些不滿足現狀、渴望不斷地改進自己、時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並願意為此挖掘自身全部能力的充滿**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巔峰。